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以我国北方出产岫岩玉最大的矿山而著称。从岫岩县和海城市析木镇两地出产的岫玉矿资源,到距今8000年产生用玉小高潮的内蒙古赤峰地区,其间约有1000里(约500千米)的路途,其间的玉料运输是怎样完成的?这是迄今大批专家百思不得其解的谜题。研究者的目光基本被自岫岩向辽西和内蒙古东部输送玉材的路线方向所牵引,较少有人知道岫岩西邻的海城市析木玉,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被当地先民采用,制作玉石器工具。析木玉产区在海城市的海城河流域,有名的产地有三:析木镇、孤山镇、马风镇。按地名相应称为析木料、孤山料和马风料。析木玉质地细腻温润,玉色绿得喜人,当地美称其为“析木绿”。
在岫岩西北方向的海城孤山镇,发现距今3万—2万年的古人类遗址——小孤山仙人洞。这是一处天然洞穴,也是今日的旅游景点,能够带来关于穴居人、野人生活的许多猜想。
广义岫岩玉中的“析木绿”标本
2023年8月1日摄于岫岩县中国玉雕会展中心
海城小孤山仙人洞遗址石碑
2023年8月摄
海城河发源在小孤山,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仙人洞附近河滩出现了几十个深坑,引来地质专家,意外发现1块数万年前的动物化石。1983年,文物工作者展开正式发掘。《人类学学报》1985年第1期发表的《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发掘简报》,报道了38种哺乳动物化石、上万件石制品和一批制作精美的骨角制品及装饰品。其中骨针和穿孔兽牙,也见于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这些文物还原了几万年前生活在海城地区古人类的生活状态与生活场景,其中有2件岫玉石器(打制玉手斧),将东亚先民使用玉的时间,定格在旧石器时代晚期。2001年,国务院公布海城仙人洞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报的第二和第五作者,辽宁省博物馆的傅仁义、海城县文化局局长的祝明也二人合作,又在16年后发表《从考古学资料看岫岩境内玉的开发和利用的历史》。文章依据考古实物及海城仙人洞遗址人类打制的岫玉石片,探讨人类最早开发岫岩玉矿石,并制作生产工具的历史,同时指出岫岩玉矿脉分布在辽东地区的岫岩、海城等地。而我国最早开采和利用岫岩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1万年,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两年后,傅仁义发表《最早岫玉制品的发现是中国玉文化研究史上的重大突破》重申上述观点,进而根据对仙人洞遗址玉石片的分析,指出该玉制品属于岫岩透闪石玉。其所属地层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绝对年代测定是距今3万—2万年。两篇文章发表后,没有引起什么反响。这大致表明学者们对小孤山玉器发现的不知情或不认可态度,主要原因是对玉器的判断标准不同。如果不是为审美而生产的饰品或为祭祀而生产的法器,仅仅是玉质的工具如手斧,这算不算玉器?
在此,本章将小孤山玉器放在“玉成中国”首屈一指的位置,不打算纠缠于玉器定义的标准之争,主要考虑的是岫岩玉矿资源区的开发史意义。2万年前的仙人洞先民就地取材,采用岫岩玉(析木玉)制作工具,延续的是旧石器时代的工业传统。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先民同样采用岫岩玉制作饰品和法器,则不属于就地取材,而属于远距离运输。相信在2万—8000年之间,在岫岩海城和赤峰的400多千米之间,日后还会有新的考古材料出土,将这个巨大的空缺逐渐填补 。
仙人洞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玉斧
2023年8月摄
各色河磨玉小玉斧标本:灰白、墨绿、黄、淡绿、墨色(光照下则为翠绿色)
2023年8月第十六次玉帛之路考察采样
在20世纪考古发现兴隆洼文化玉器和红山文化玉器之前,岫岩玉在传统的古玉收藏界名声不高。由于张骞通西域以来,和田玉被统治阶层抬高到“帝王玉”的至尊地位,其他所有玉料不论出自哪里都被戴上一顶帽子,称“地方玉”或“地方料”。岫岩玉和独山玉的制品,相对于和田玉,完全被冷落,乃至打压;而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玉器、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玉器重现天日,并被学界基本一致认定为岫岩玉的制品之后,人们才终于觉悟到,岫岩玉除了有蛇纹石玉以外,也有大批与和田玉不相上下的透闪石玉料,特别是产自河床中的“河磨玉”。
有关研究表明,岫岩玉料有原生矿与次生矿两种类型,即“老玉”和“河磨玉”。“老玉”主要产于辽宁省岫岩县细玉沟沟头的山坡和山顶上。“河磨玉”主要分布于细玉沟沟谷及白沙河河谷底部和两岸阶地。“河磨玉”是由出露地表的“老玉”风化破碎、滚动沉积而形成的。研究者对“河磨玉”的岩相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因等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河磨玉”的铁元素含量逐渐增加是影响“河磨玉”颜色的重要因素。所含铁元素的不同,使得“河磨玉”呈现出浅绿→黄白→灰黑→墨绿的不同颜色。原来俗称墨玉或玄玉的深色调,是由于玉质主要成分为阳起石且其中铁元素含量较高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