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玉器的溯源,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中国玉文化发端的溯源。拜赐2013年和2017年吉林、黑龙江两地相继发表的考古发现,使得当今学界审视玉文化源流的观点,一方面能够大大超越古人,另一方面也相对超越2017年以前当代同仁的所有观点。
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玉学玉文化研究的兴旺发达,学者们都需要努力补习有关玉文化起源方面的知识。补习者一旦进入这个领域,就会发现,这完全是一个浩瀚的全新的人文世界,这里几乎不能指望过去的文字书本知识,其未知的东西远远超过已知的东西。就古人的想象力和上溯习惯而言,一般都喜欢将美玉文化的开端和我们的始祖帝王相联系。如《山海经》说黄帝像播种粮食一样,种出一种瑰宝级的美玉,称为“玄玉”。再如《越绝书》中人物风胡子说:黄帝之时,以玉为兵。这就是使用玉质兵器的意思。
古代读书人对此类说法,基本上是听之任之,理性稍微发达者,会敬而远之的。因为古人根本没有条件求证有关玉文化始源信息的虚实真假。今人则完全不同。按照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实事求是原则,我们能够依照考古发现的玉器年代数据,认知到1万年来没有中断过的玉文化传承的全程情况。这当然要比古人将美玉之源头,托古到黄帝、颛顼或西王母的做法,更加符合历史的实际。
文学人类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倡导四重证据的研究方法 ,调动考古实物,来判断古书内容的虚实真假。以黄帝铸鼎和黄帝种玄玉两个叙事为例,前者出自史书《史记》,后者出自被错认为小说的《山海经》。距今5000年上下的社会,那时还不具备冶金铸造容器的条件。即使到距今4100年的夏禹时代的中原,也同样不具备铸鼎的可能。史书中黄帝铸鼎传说只能是向壁虚构。相比之下,《山海经》中黄帝与玄玉的叙事反而更靠谱:在距今5300—4000年的史前中原文化中,有超过100件墨绿色蛇纹石玉制成的玉礼器相继出土,证实了《山海经》中有关黄帝叙事的某种可信成分。
兴隆洼文化玉器作为中国玉文化之始,曾经是学界公认的结论。2005年出版的大型工具书《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和2007年出版的《玉器起源探索》均以距今8000年的内蒙古兴隆洼文化玉器为中国玉文化的始源。这样的论说,已经将汉字书写的3000多年历史提前了一倍以上,非常具有启发性和引领性意义,也有助于将8000年玉文化的理念普及开来。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出土玉器全集》中黑龙江小南山遗址玉器的年代上限为距今7500年。考古领域的知识更新换代的速率,要远远大于其他专业。考古材料的数据一旦更新,其效果往往出人意料。后来的研究者必须根据客观性的新数据,来纠正以前的观点。2015—2017年小南山的考古发掘表明,小南山玉器的年代可纠正为距今9200—8600年。小南山玉器的横空出世,不只是在年代上将中国玉文化史的开端大大提前,而且对国境内玉文化萌芽期玉器种类的认知,带来了全新的起点。饮水思源,查源方知流变。起点坐标的改变,必然带来路线图的全程大变。
审视玉文化起源,如今的东北三省是当之无愧的始源地区。就玉料产地而言,我国流行“四大名玉”说,其中的陕西蓝田玉,以大理岩矿为主的玉石,属于古人用玉材料中的等而下者,剩下的三大玉矿产地,其被先民开发使用的年代顺序是:辽宁岫岩玉第一,河南南阳独山玉第二,新疆和田玉第三。三者的初始使用时间分别为距今2万年前、约6000年前和约4000年前。本章就从最早被开发利用的岫岩玉矿讲起,随后是距今1万年的吉林双塔遗址玉器和距今约9000年的黑龙江小南山玉器。有心的读者可以旁及靠近黑龙江的内蒙古海拉尔哈克遗址用玉,由此溯源其所用玉料到境外的贝加尔湖玉矿和当地的旧石器时代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