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玉礼信仰:文化认同驱动统一文明形成

上述玉文化的传播是从“上五千年”新知识反观“下五千年”文明典籍所以然的鲜活案例,可以凸显本书在知识创新和文明探源方面的前沿性观点。“上五千年”的各地玉器品种并没有按照原样传承后世,其中有大约半数以上,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失传了。其中包括最早的玉器种类之一的玉匕形器,5000年前在良渚文化中独树一帜的玉冠形器(包括山形冠和其他种类)、玉锥形器等。如果没有现代考古发现,它们可能早已完全被后人所遗忘。正是百年来的考古发现,让今日的知识界能够据此对古代礼书经典有关玉礼器的“六器”说做出重新权衡判断,并相对重构出距今7000—5000年的“六器”组合情况,由此窥见中国早期的玉礼信仰。

良渚文化反山M16的玉冠形器,浙江杭州出土

2009年摄于首都博物馆“考古中国”展

良渚文化方锥形玉器

长60厘米2019年

摄于桐乡博物馆

文学人类学这个新兴交叉学科在最近几年尝试创建中国版的文化理论体系,并给出有关中国文化基因筛选的两个标准:其一是时间标准,必须在5000年以上,即产生于中华“上五千年”间;其二是质量标准,要和中国文明核心价值密切相关。经过这样严苛条件的筛选,首先入选的两大文化基因就包括在《论语》中孔子的如下感叹句中: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石家河文化玉虎头,距今约4000年

2009年摄于首都博物馆“早期文明”展

在世界各大文明古国起源的比较研究之宏观背景下,可概括出简单明了的差异性特征,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南亚、西亚、北非和欧洲地中海文明,全部是面食文明加黄金崇拜,唯有我们东亚自然条件所孕育的中国文明,是米食文明加美玉崇拜。面食文明的农作物主要是两种:小麦和大麦;米食文明的农作物也是两种:北方小米和南方大米。中外文明最基本的差异就在于此。

为什么其他古文明都始于崇拜黄金的神话价值观,唯有我们中国文明始于崇拜美玉的神话价值观?

近代以来讨论中外文化差异的著述,虽然早已汗牛充栋,却始终没有聚焦到这样的核心问题上来。受惠于百年来的考古新发现和玉学方面新知的日益积累,足以给文明比较研究带来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认识飞跃。

自2009年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以来,文学人类学团队围绕本课题上下求索,十多年来的专业研究基本围绕着同一个主题:“玉成中国”。其间所完成的大型研究课题共有三个,统称“玉成中国三部曲” 。按照这个研究范式的要义:文明起源研究绝不能局限在搜罗寻找材料和排比年代表方面,而是要在充分利用新材料的基础上聚焦到一个文明特有的灵魂,即神话信仰方面上来。

通灵宝玉神话的万年传承不衰,为研究者提供了彰显“玉成中国”文化原理非常生动的系列案例。对于文明起源的研究需要立足于玉石神话信仰的知识考古研究成果,梳理万年玉文化基因的文明史呈现过程,包括对中国历史动力的新认识,重新确认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的构思起点,当然也包括重写中国文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美学史的本土富矿资源,特别是中华文明独有的“玉化想象”。

统合本书十三章内容的核心对象,即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绵延至今,有一个重要的神话想象主题贯穿始终,那便是以《红楼梦》“通灵宝玉”为代表的玉石神话。这个主题始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的萨满通神信仰和礼仪活动,并由此而积淀为某种前文明国家形态的国教性质的观念系统,驱动着从北方到南方的各地史前玉文化发展,最终蔓延到国内的多数地区(除青藏高原和西部边疆地区)。在距今4000年上下,即相当于华夏第一王朝夏代纪年开启的时代,玉文化实际上已经先于汉字和青铜器,形成对华夏国家版图的统一覆盖格局,并有力发挥文化认同与思想凝聚作用,对统一文明国家的形成,起到重要的驱动作用。因此,唯有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不同,将源于史前时代崇拜美玉的神话价值观贯穿到整个文明史中。

假若我们要为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面文学的开端确认某种比甲骨文还要早几倍时间的神话主题传承,那肯定非玉石神话信仰莫属。倘若要给华夏早期神话信仰确认想象的源头,即找出来自“上五千年”的文化基因,那也同样是非玉文化莫属。那么,玉文化是如何对华夏文明的发生起到核心凝聚作用的?

玉文化第一次传遍东亚的广大地域,经历了漫长的时光。这是自距今1万年前后的第一件玉器在东北的吉林省西北角登场,直到距今约4000年的齐家文化玉礼器遍布甘青宁陕等地。这个缓慢的神玉崇拜的认同过程,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用了约6000年在各地广泛传播,终于覆盖到除河西走廊以西和青藏高原之外的大部分国土地区。

玉文化所带来的统一过程,绝不是一种金戈铁马的武力征服,更不像秦始皇大军那样的攻城略地,而是精神征服和信仰观念的同化过程。如果划出一个距今6000年的玉玦文化传播区,即史前玉文化在东亚传播的进程,就很能说明问题。一种强调友好合作的非暴力理念,伴随着玉文化基因的生长和传播而得以孕育。中国文化深层的和平基因,体现在后世尽人皆知的古汉语成语“化干戈为玉帛”中。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干戈去抵御敌人的干戈,而非要用象征美好的美玉和丝绸来化解冲突,制止战争和百姓死于非命呢?这里面有着充分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值得认真对待和深入探究。

到了距今4000年之际,也就是相当于夏朝初年的时代,又出现玉璧、玉琮和玉璋的广大范围覆盖,东起胶东半岛,南至广东,西达甘肃青海一带。这样的史前期玉文化分布地图,会让熟悉儒家经典的人发出感叹,中国的国家级政权还没有出现,统一的玉礼制度,就率先出现,并悄无声息地“攻城拔寨”,四散传播,逐渐地分布到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新疆以外的大部分地区,甚至抵达今天的越南。

玉礼器和玉饰品与养蚕缫丝产品的史前相遇,在古汉语中留下“玉帛”的词组和流行语,《论语》中孔圣人就将“玉帛”并称。儒家文化对古老玉文化的传承还有一个突出贡献,即用美玉来形容儒家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君子温润如玉。儒家思想要求君子达到“温柔敦厚”的境界,这样的文化取向就从根本上有效地消解掉男性与生俱来的暴力倾向,将史前玉文化孕育出的和平基因,在文明社会中进一步发扬光大。这显然是玉文化加儒家文化对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世界和平大业最大的思想贡献。

虽然世界文明史的开端都叫青铜时代,但是我们的夏商周三代,就是在全面继承史前玉礼文化的基础上,迎来后发的青铜礼器文化的。因此,金玉共振,是华夏三代礼制笑傲于世界古文明之林的最突出特色。过去我们无法弄清玉礼器与青铜礼器之间孰先孰后的关系,如今则可以确信,玉文化是大传统,是原生的,金属文化是小传统,是次生的和派生的。后来的金属和原来的美玉发生共振,塑造出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所谓金玉良缘,金声玉振,金童玉女,金玉满堂,等等,不一而足。 9EMf9Q1IvOdvwk+XjFIVr6NP/NRwX44zpgGdvsrFtGbBEJ+CcrvtogSlm3RcA9E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