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东北用玉中心
——交流与传承

多年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红山文化是在当地历史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生型”文明。又与邻区主要是华北平原和西部草原地区频繁交汇,文化内涵具多元性。这在玉器上都有所表现。

牛河梁遗址发现不久,在红山文化分布区的辽西及内蒙古东南部陆续发现年代更早的查海—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这两个考古文化中都有玉器发现,还有摆塑和刻画的龙形象。查海—兴隆洼文化的玉器已知选用透闪石软玉为主料,还掌握了先进的管钻法钻孔,玉器种类有玦、匕形器和玉管;玦和匕形器,环体玦和管状玦已形成固定组合。查海—兴隆洼文化的玉器形制规整,有的成对玉玦,不仅尺寸相同,连重量都相等。查海遗址附近的塔尺营子遗址还出有工艺含量甚高的神人面石雕件。近年在吉林、黑龙江还不断有近万年的玉器被发现,其中乌苏里江畔的小南山第二期所出玦、管、珠和璧形饰等玉器,已具备中国古代玉器传统类型,被誉为“中华玉文化摇篮”。可见,红山文化玉器是在当地和东北地区万年玉文化的深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具体发展演变过程可举玉雕龙和玉璧为例。

查海遗址出土的玉玦、玉匕形器

引自方殿春:《阜新查海遗址的初步发掘与分析》,《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第1期

阜新塔尺营子神人面石雕件

引自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滕铭予等:《2015年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尺营子遗址试掘报告》,《边疆考古研究》第25辑,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30页

吉林农安左家山石雕熊龙

引自吉林大学考古教研室:《农家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9年第2期

由于正式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雕龙,只见于牛河梁、半拉山和田家沟遗址共4墓5件 ,且都为上层积石冢阶段,因此尚无明确的较早实例。不过,在吉林农安距今6000年前的左家山遗址第二期出有环体石雕熊龙,被视为红山文化玉雕龙的前身。可见,玉雕龙是在东北地区当地起源的。

玉璧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最为多见的一种玉类。红山文化玉璧也较为多见,但红山文化玉璧不同于内外缘正圆、璧面平整的历代玉璧形制,而具有内缘近圆、外缘方圆、内外缘皆磨薄似刃,璧面中鼓的特点;还有数个上下相连的多联玉璧。这两类玉璧也多见于东北其他地区的史前文化中,有的年代早于红山文化。可知,红山文化玉璧和多联玉璧是东北地区这两类玉璧的延续发展演变的结果。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0号墓出土的大玉璧

阜新胡头沟积石冢出土的三联玉璧

引自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文物》,1984年第6期

文化交汇方面以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南北交汇的研究较多。红山文化因分布于东北文化区与中原文化区接触的前沿,率先吸收了仰韶文化的彩陶等先进文化因素。牛河梁“坛庙冢”祭祀遗址群的祭器几乎全部使用彩陶而不见当地陶器,这既说明红山文化晚期规模宏大的祭祀建筑群在辽西山区出现,是南北文化交汇产生的文明火花,也表明红山文化对外来因素的高度容纳。由此出现的文化突变也在玉器中有突出表现,如:

造型复杂化。前述红山文化玉器的四大类中,除环璧类以外,其他动物形玉器、勾云形玉器和斜口筒形玉器,都是在红山文化晚期才出现的。且不仅见于最高聚落中心的牛河梁遗址,也见于其他遗址,如半拉山和凌源田家沟都出有玉雕龙,赤峰和朝阳各地收集有多种类型的勾云形玉器等。

若干对后世玉器有重大影响的新因素在红山文化晚期露头:

辽宁省文物店收购的玉勾形器分段起双栏设榫

引自郭大顺、洪殿旭主编:《红山文化玉器鉴赏》,文物出版社,2014年,第166页,图8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6号墓起扉牙的兽面牌饰

分段、出栏和设榫。分段、出栏见于龙山到商周时期的玉戈、铜戈、刀、剑与玉璋,设榫作为复合器,在商周玉器中也较为多见,如柄形器、各种玉牌饰等。红山文化叉形兽面牌饰和一种玉勾形器都已将器身分段,设栏和榫,玉勾形器并为双栏,是为中国古代玉器分段、出栏和设榫的较早实例。

出扉牙。扉牙是后世最重要的玉礼器——斧钺(戚)、璋等和商周青铜礼器的必备装饰物,始见于龙山时代玉器中。牛河梁1件兽面玉牌饰两侧边出扉牙,各为三牙一组,左右对称。牙的形制标准,是迄知出扉牙的最早一例。

文化交汇导致红山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在玉器上的表现,除前述勾云形玉器可能受彩陶图案影响外,还有女神头像的“以玉示目”。本来牛河梁遗址众多的积石冢和祭坛都是北方诸文化喜用的石构建筑,唯女神庙为土木建筑。女神庙至今也无玉器发现,但泥塑的女神头像却嵌玉为睛。玉睛为滑石质,淡灰色,睛面圆鼓磨光,睛的背面做出钉状,深嵌入眼窝中。此神来之笔的艺术手法,凸显对玉的特殊重视和玉拥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也可能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有关。

牛河梁遗址嵌玉为睛的女神头像

牛河梁遗址女神头像滑石质玉睛正面

牛河梁遗址女神头像滑石质玉睛背面

有关红山文化玉器的文化交流还可从更广的范围考察,红山文化玉器中常出一种带黑皮层的绿松石饰件,这类分层的绿松石矿见于汉水上游。牛河梁积石冢还出有玉仿贝,而海贝产地在南海或印度洋,其间应有直接与间接的交流。不过,由北向南的传播仍显强势。东北及查海—兴隆洼玉玦向东南沿海传播,直到南洋群岛,形成一个“玦文化圈”。到红山文化时期,独具特征的玉璧和多连璧等因素继续向南传播。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雕龙更传播影响到了燕山南麓的桑干河流域甚至更南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牛河梁与凌家滩这两个5000年前北南玉文化中心交流频繁,出现多种相同因素,如玉璧、玉龙、斜口筒形玉器、勾云形玉器和同姿态玉人等。由于这些类别大多在红山文化中常见,且多有演变序列可寻,故笔者认为,两者的交流以红山文化对凌家滩的影响为主。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出土的玉仿贝

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与长江下游的凌家滩和良渚文化是史前时期两大原生型玉文化中心,它们在距今5000年前大约同时出现一次高峰期,为中国古代玉器的传播发展奠定基础。南北比较,红山文化玉器不仅工艺处于同时代前列,尤其是中国古代玉器的一些基本特征,在东北和红山文化中都出现较早,或就源于东北,成熟于红山,并影响当时,传承后世 。所以红山文化玉器为“玉成中国一万年”的一个重要节点。 nkKJ/5MO3WMySuvnS6JBasO3GupbLWlEs6SV6x3NDl9sbHOhV79SwQiVcD/hroB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