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美玉多磨
——选料与工艺

红山文化玉器有诸多特点,选料为特点之一,即以透闪石的河磨玉为主料,大多数透闪石玉器的边缘多附原石所带的红褐色瑕斑或原岩面遗留的凹坑痕迹。第十六地点中心大墓随葬的玉人,头顶面甚至遗有玉料原岩面的大片深褐色石皮,都是有力的证据。

河磨玉采自河川,玉料质量相对较高,但采地选择性较窄,获取相对有难度;而且河磨玉多小块籽玉,单体体量一般较小,使造型设计和工艺发挥受到局限,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增多。虽然遇到极高的挑战,但红山先人仍执意追求并善于将劣势转变为优势,如对多色瑕斑在器体上进行巧妙安排。

至于玉料的具体来源,是辽宁东部岫岩所产透闪石软玉的细玉矿,还是更远地区如玉矿资源丰富且有上万年用玉史的贝加尔湖地区,或兼而有之;其间所涉及的资源交换,文化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在制玉工艺上也有突出表现。一方面是同一时期诸史前文化共用制玉技法的熟练掌握和超水平发挥,另一方面是某些新技法的率先使用。前者如大孔径管钻法和圆雕、镂孔的使用:如前文第二地点一号冢1号墓的玉环饰,以管钻法成孔的内孔径达9厘米;玉雕龙以阴线雕出写实的圆雕首部;勾云形玉器则以镂雕技术为成型的主要技法等。后者如片切割和减地阳纹技法的率先使用。片切割如第二地点一号冢27号墓所出的勾云形玉器,长近29厘米,而厚度只有0.6厘米,且为两面通体打洼、雕纹;同一冢21号墓所出的兽面形玉饰,高10.2厘米、最阔14.7厘米,厚度仅0.5厘米,却非常平整。可知当时先民已掌握了切割面积较大而薄玉片的技术。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第27号墓出土的大型双勾型勾云形玉器

大型勾云形玉器横看面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第21号墓出土的兽面玉牌饰

减地阳纹的使用,一是用减地法表现动物头部五官、鸟的羽翅和昆虫的腹节,如玉龟和玉鸟的五官,各部位皆不甚显露,仅触之有感,却很准确;二是在勾云形玉器或有弯度的玉件,如玉臂饰等薄板状玉器的表面,以中间打洼的手法做出类似瓦沟状的凹槽,这种“瓦沟纹”的宽与窄、深与浅多十分均匀,托起的脊棱线条极细,却能随形走向,清晰而流畅,形成规整而随光线照射角度变化若隐若现的奇特效果。还有刻阴纹的玉件,也常用这种浅沟槽作间隔,起到凹凸有致、相互衬托的作用,如玉雕龙的首部、龟壳的背甲等。

片切割和减地阳纹,为后世制玉的主要工艺。红山文化对这两种工艺的率先使用,说明古代制玉的这两种基本方法的初始时间在距今5000年前,也表明红山文化玉器不仅在造型上,而且在工艺上也为后世所传承。 d9rRy2KEAVc7kiiSIwMnmltr1aiPG12Qp459J34/cOSu3DBA9H+AN37lHGPOPBd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