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玉出查海:文明之源

古代玉器是中国人创造的一种物质与文化共生的双重遗产,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物质载体。在查海遗址的房址、堆积层、居室墓、祭祀坑等遗迹内共出土和采集玉器44件,此外还有玛瑙细石器等,没有发现玉器加工地点和玉料废弃物。关于查海玉器的功用,可分为玉制生产工具、装饰品、随葬和祭祀品三类,此外还有玉器残片和小块玉料。查海玉器应为当时聚落最高统治阶层的遗物,蕴含原始先民意识形态和社会上层建筑的时代内涵,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氏族已经开始社会分化的重要代表性考古学资料,为中国文明探源提供了考古学实证。

以玉为兵——查海人的玉制工具

古文献《越绝书》有“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的记载。这里的“兵”是指古人用玉石制作的玉斧等生产工具或武器,“以玉为兵”从查海文化玉制的工具等即可见其渊源。由观察可知,查海这些玉斧、玉凿等刃部磨制锋利,在它们的顶部及刃口均留有不同程度的崩痕,有的刃口还有残缺。可见其是一种经常使用的实用生产工具,且应是非常坚硬锋利的“高端”生产工具,同时,也可能作为一种武器使用。查海玉器为软玉,细腻坚韧,先民将其磨制成精致的玉斧、玉凿等实用生产工具,它们相对于石斧、石凿等石质工具更加坚硬。查海玉器的发现表明早在8000年前,查海先民就掌握了高难度的攻玉技术,已经认识、加工、使用真玉来制作各种实用的生产工具。

玉斧

玉斧是新石器时代常见的玉质工具,材质比石斧坚硬,更加经久耐用,既是砍砸用的生产工具,还是一种武器。查海遗址出土玉斧7件,质地全都是透闪石软玉,除1件为浅绿色外,其余都为乳白色。

玉凿

玉凿来源于生活中的实用器石凿,为小型的砍砸工具。查海遗址共出土了7件玉凿,玉凿颜色有黑绿色、乳白色、浅绿色带花斑三种。查海一些玉凿上端崩疤明显,说明它们都经过使用,应该是一种加工规整、小巧精致的手工工具。

查海遗址最大的玉斧

残长7厘米、宽6厘米、厚2厘米

查海遗址最小的玉斧

残长3.9厘米、刃宽2.1厘米、厚0.6厘米

查海遗址最大的玉凿

长6厘米、顶宽1.4厘米、刃宽1.4厘米、厚1.4厘米

查海遗址最小的玉凿

长2.95厘米、刃宽0.37厘米、厚0.75厘米

玛瑙细石器

阜新玛瑙储量丰富,被誉为“玛瑙之都”。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致密细腻,硬度较高,是制作锋利细石器的良好材质。查海遗址出土玛瑙材质的细石器主要有尖状器、刮削器、石叶等。大量细石器的使用,表明查海时代人类思维与技能的提高,社会生产的繁荣。

查海遗址出土的小尖状器

(白色玛瑙打制)

查海遗址出土的刮削器(上为玛瑙打制,下为玛瑙压制)

查海遗址出土的石叶(左为灰色玛瑙打制,右为白色玛瑙打制)

查海遗址出土的石叶(左为白色玛瑙压制,右为黄色玛瑙打制)

以玉为美——查海人的玉制佩饰

查海先民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在原始美感的引导下,发现了玉石之美,并逐渐在审美意识中融入了对玉器的崇尚意识。精神与审美的完美结合,玉文化产生了。这是一个漫长的、不断探索的历程,也是基于人类自身审美观念发展的必然。《礼记》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意思是说,古代佩玉的君子没有重大变故,所佩戴的玉是不会离开自己身体的;君子以玉来美化标识自己的德行。软玉温润美丽,查海人以此制作配饰,为追求审美而佩戴。玉器的这种装饰性也一直流传至今。同时,查海人审美观念的发展促进了精神思想的变化,发展到以玉标识身份、等级,由此蕴含“德礼”的萌芽,玉文化逐渐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文化根基。

玉玦

玉玦在我国古代流行时间较长,是一种古老的环形有缺口的玉器,主要用作耳饰和佩饰。查海遗址共出土玉玦7件,颜色以乳白色为主,可分为环状和环状柱体两种。从编号为F43的房址居室墓出土玉玦的位置来看,位于墓主人头骨两侧;这种环状玉玦应是一种耳饰,是为审美而佩戴,又可能兼有显示身份、地位、等级的社会功用。

查海遗址最大的玉玦

外径3.05厘米、内径1.75厘米、厚0.5厘米、切口宽0.2厘米

查海遗址F43出土的玉玦

外直径1.7厘米、内直径0.6厘米、厚0.5厘米

F43的玉玦出土位置

玉玦佩戴示意图

查海遗址出土的柱状玉玦

直径2—2.2厘米、孔径0.6厘米、厚1.8厘米

玉匕

查海遗址共出土玉匕13件。其中F7居室墓中仅随葬玉匕一种玉器,分大、中、小3对,分别放置在儿童的颈、腰和脚三个部位。据此推断,玉匕应是一种配饰。

查海遗址7号房址出土的大、中、小3对玉匕

F7平面图

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匕

左长6.5厘米,右长5.5厘米

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匕

残长6.56厘米

玉管和小玉环

查海遗址房址和文化堆积层共出土玉管6件、小玉环1件,颜色为乳白色和蜡黄色两种。应是一种装饰品,用绳穿串,佩戴于身体某一部位,如脖颈、手腕或脚腕等处。

查海遗址的这些极具原始、朴素之感的玉器表明,查海先民对玉料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掌握了玉的特征,识玉、制玉是他们多种技能融合的智慧结晶,是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最高代表,反映出查海文化的时代特征和先民的审美意识。

查海遗址出土的玉管

上左 长2.55厘米

上右 长3.1厘米

下左 长2厘米

下中 长2.5厘米

下右 长1.4厘米

查海遗址出土的小玉环

直径1.2厘米

查海遗址中心墓地和祭祀坑

(西南—东北)

以玉为礼——玉器随葬和祭祀品

查海遗址墓葬有位于聚落中心的居址葬和在房址内的居室葬两种形式,是新石器时代特殊的丧葬习俗,也是北方地区史前文化中特有的葬俗。查海遗址居址葬、居室葬内出土有石器、陶器和玉器等随葬品,即可探知查海先民已有祖先灵魂观念,事死如事生,所以要以珍贵的玉器作为随葬品,更体现了生死相依的亲情观。

玉器随葬品

《礼记·郊特牲》孔颖达疏:“地示在下,非瘗埋不足以达之。”也就是说,只有将随葬品埋于地下,逝去的人才会知道人们正在怀念他,才能接受祭品。从古文献记载来看,瘗埋是古代祭祀的通常礼仪,也是最为普遍的祭祀形式,先民因此用挖坑瘗埋的方式来表示对祖先神灵的尊敬。查海遗址出土的随葬品主要有石器、陶器和玉器,玉器随葬品有前文所述的玉匕。

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凿

残长4厘米

查海遗址6座居室葬中有4座葬的是儿童,其余2座虽已人骨朽无,但据墓葬形制推测也应为儿童墓。居室葬作为埋葬死者的一种方式,明确地表达出死者特殊的社会地位或是特殊死因;随葬珍贵的玉器,体现了生者对死者厚重的亲情和怀念,更表现出查海人已经产生了灵魂观念。

玉器祭祀品

灵魂观念的产生进而促使查海人产生了祭祀行为,聚落中心的龙形堆石下方10座居址墓之中有3个祭祀坑,这里应是主要的祭祀场地,祭祀活动的开展逐渐形成了规范的祭祀礼仪。

《周礼》中记载有用玉祭祀的礼仪:“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用玉与天地四方及神灵沟通,使玉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查海遗址“中心”墓地中编号为34的祭祀坑位于中心墓区的最南端,圆形坑口大于坑底,坑底中部偏北有一椭圆形寰底小坑。坑内除了陶器、石器外,还出土了1件玉凿。另有火烧过的猪骨小碎块,表明查海先民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灵魂精神思想,祭祀活动盛行。这里是主要的祭祀活动场所,出土的玉凿应是祭祀品之一。可以说,后世用动物牺牲、以玉祭祀、祭品燎烧和瘗埋的祭祀风俗一脉相承至今,这些都是查海文化祭祀活动的遗风。 haG1Fu9bnzyECo7I42TpNcg4d141Yg/fY6JOuNWdaHA0kLd9HBku3aDN0fF7Rw/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