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万年吉林双塔遗址玉扁珠

双塔遗址的一期文化仅有1件玉器出土,而且是夹杂在其他石器、骨器等海量文物中间发表的,起初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直到2018年八开本彩图版《哈民玉器研究》所呈现这件玉扁珠的巨幅照片,这才伴随着哈民玉器声名鹊起,引来无数玉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关注。

双塔遗址位于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双塔村的一条土岗上。196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此遗址,1981年定为吉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8—10月,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联合对遗址西部有古墓葬暴露处展开抢救性发掘,出土陶器、石器、骨器及大量动物遗存。据研究,遗址一期文化的年代在距今1万年。双塔遗址的先民采用的是渔猎采集经济的生业模式。1件玉扁珠,就出现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中。和海城小孤山遗址一样,二者在文化发展程度上都没有达到农业生产阶段。基于2007年双塔遗址一期地层及遗迹单位出土的3万多件以脊椎动物为主的动物遗存,结合孢粉分析,发现1万年前双塔遗址地区处于干旱的沉积环境,植被覆盖率较高,呈现了以草甸为主的植被景观;晚段的植被覆盖率降低,环境变为半荒漠。人们以蒙古兔、环颈雉等小型动物为主要狩猎对象,兼营渔捞;其食物以广谱型肉食资源为主。因此,研究者推断当时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这是北方农业革命发生的前夜,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选择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吉林白城双塔遗址出土的玉扁珠

邓聪 拍摄

白城双塔遗址外景

2023年8月4日摄

吉林白城市双塔遗址仅发掘到1件玉扁珠,因其年代足足万年,而且不属于生产工具类,是能够体现“石之美者”的玉饰品,非常引人注目。这要比2017年公布的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发现的玉器群,还要早近千年。结合2011—2015年白城市大安市后套木嘎遗址二期三期出土的玉器,吉林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玉器群已经呼之欲出。这是从狩猎采集生活向农业生活或半农半猎生活的过渡期,玉器生产渐进发展的体现。相信还会有年代接近双塔遗址和后套木嘎遗址的新遗址被发现,让东北玉文化发生的物证链条更加系统完整。虽然目前仅出土了这1件玉器,却可以和贝加尔湖地区更早的白玉环文化带建立关联。

在双塔遗址一期地层出土的陶器中有1件“刻画人面纹陶片”尚未引起学界重视。至少其1万年的历史深度就足以为改写现行的中国艺术史、雕塑史和美学史等提供重要资料。用五个同心圆的形式来刻画眼睛,类似的表现手法也见于史前岩画,并通常被岩画研究者解读为先民想象的太阳神造像。值得关注的还有,从造型艺术的历史看,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出现的浮雕玉人面作品,如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的嵌蚌玉人面饰,原来也可以溯源于此。

最近发表的考古学、环境学和人类学等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对东北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文化生态的探讨,对玉器生产为何、如何在我国东北起源的问题,做出很好的启示。如岳健平、李有骞、杨石霞三人合作文章《中国东北北部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生态研究》指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是国际关注的领域。国内大批考古新资料,对此问题的认识逐渐引向深化。东北北部地区包括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这一区域在新石器时代初始之际发展为“渔猎型新石器文化”,构成一个相对独立而稳定的考古学文化区。有学者运用文化生态学视角解析该地区史前考古遗存的文化适应意义,提出“东北中石器时代”的文化适应问题。文章以近年来更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距今2万—9000年)的考古遗存为据,探讨这个转折期技术、生计、栖居方式的转变;结合气候环境、人口规模等信息尝试解答本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产生的原因与机制,构建其文化适应的动态过程,为探究陶器、磨制石器、农业和定居等文化因素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提供参考。文章还给出一张图表,汇聚这一地区在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的主要遗址情况(见表一)。

双塔遗址出土的刻画人面纹陶片

引自王立新、段天璟:《中国东北地区发现万年前后陶器——吉林白城双塔遗址一期遗存的发现与初步认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2期

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的嵌蚌玉人面饰

引自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2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表中所列距今2万—9000年前遗址共9个。本章讨论的双塔遗址和小南山遗址均在其列。若将讨论范围扩大到包括辽宁省的话,那么海城小孤山遗址也会入选。通过这个背景时空的鉴照,玉文化为何率先出现在东北而不出现在其他地区的问题,就有了思考和讨论的依据。一般而言,我国的玉器生产没有在旧石器时代出现,而是在新石器时代出现。率先进入定居农耕生产的史前社会未必具备生产玉器的条件;没有进入农耕社会式定居生活,却进入渔猎为主的定居生活方式,相对而言更容易催生玉文化的出现。这就是自然条件加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玉文化肇端的情况。

表一 东北北部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主要遗址

说明:桃山遗址第3层虽未发现磨制石器,但出土有经两面打制,形态规整的石斧形器和锛形器,应为磨制石斧、锛的雏形,小南山遗址第一期遗存中也发现较多石锛形器。

引自岳健平、李有骞、杨石霞:《中国东北北部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生态研究》,《考古》,2022年第3期 9EGkpYYlt07Q4tgzsRr//nUmFUdxVHbbrhOLlII3OfwB8jQvomqFSRrbuVQPn+8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