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04 社会比较
你是追求变好,还是比别人更好?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陆静怡在其著作《比较的囚徒》中指出:在当代社会,比较似乎成为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是定义优劣的“相对论”。正是这套相对论,在每个人心中激起情绪的千层浪,许多酸甜苦辣、爱恨情仇皆因“比”而生,甚至让人陷入困境与牢笼。

罗森打算在当地买个70平米的房子,首付50万元,剩下的钱可以按揭,月供3500元,按照他和太太的收入来计算,他们的生活质量不会受太大影响,且70平米的面积也够一家三口居住。然而,就在一次朋友聚会后,罗森改变了主意。

喝酒聊天中,他听闻周围的几个朋友相继都买了房,地段不错,房子宽敞,其中一位友人的经济状况还不及罗森和太太。罗森顿时觉得,自己也该买个大房子,毕竟置业也是一辈子的事,别人收入不如自己却敢背着比自己还重的担子,自己为什么不能?罗森又联想到,朋友们到他家里做客,挤在那狭小的客厅里,着实有点“憋屈”。就这样,罗森最终决定买一个90平米的房子,月供从3500元变成了5000元。

罗森“如愿”买了大房子,可也如期每月多还1500元的贷款。此时的他,心理平衡了,感觉终于和朋友“平起平坐”了,甚至比别人还略微高了那么一点。不久后,罗森又听闻了一个消息,这条消息再次打破了他内心的平衡。

那个买了大房子、收入不如自己的朋友,在买房之前继承了岳父的一家收益不错的门店,人家敢出大手笔,是因为心里有底。罗森突然觉得自己有点傻了,买个大房子干吗呢?当初那70平米的房子不是挺好的吗?

换了大房子,罗森买车的计划就得往后拖延。每次和朋友聚会,原本只需要半小时的路程,他也要打车前往,总怕别人说他过得“寒酸”。事实上,根本没人在意他是怎么来的,他只是内心太过于担心有车的朋友提及“他为什么不买车”这件事。许多次,许多不必要的花销,在虚荣心的“唆使”下,就这样花出去了,面子背后的苦涩,只有罗森自己最清楚。

当然,罗森的“辛苦”还远不止这些。生活中和朋友比收入、比房子,工作上事事想争得最好、时时要显得比别人高明……罗森太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了,他已经把自己推上了一个永不停歇的比较轨道。

许多人都和罗森一样,虽然没有把人生目标定为“要比别人好”,却总是鬼使神差地跳进比较的“牢笼”。为什么人们总是忍不住与人比较呢?

画重点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进行社会比较,是因为需要通过和他人比较来维持稳定和准确的自我评价,以及维护自尊和自我价值;人们面临的情境越缺乏客观标准,要求社会比较的倾向就越强。

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想要了解自己的地位如何、能力如何、水平如何。当自身对观点和能力的评判没有一个绝对标准时,人们就会本能地寻找一个相对标准进行社会比较,从而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如果一个东西无法衡量,它就不存在。”

社会比较的益处在于,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认识自己,对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有一个精确的意识,知晓自身的情况相较他人而言处于什么水平。在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时,可以将其视为标杆,看到自身与对方之间的差距,激发个体向上成长、完善自我的动力。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社会比较也不例外。许多人在跟他人进行社会比较时,看到别人追求什么、拥有什么,就迫不及待地去追赶,一心想要超越周围的人,忘记了真正重要的是关注自身,这种行为使他们体验不到自我成长带来的快乐,感受到的只有竞争的焦虑,还很容易陷入“内卷”的漩涡。

想要逃脱比较的“牢笼”,最终还是要回归本质思考——“我是谁?我要到哪儿去?”只有清楚自身的需求,在正确的维度上进行合适的比较,有针对性地提升和精进,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T3pLY8KC7C60XZ+Y9Qtb+mqsCHZifZCoKlC1dw313FRAk0slLmS/uP9QlIuGjF8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