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彩票的时候,总觉得自己选的号码比机选号码中奖率更高;赌博的时候,明明牌已经发好了,不可能改变了,赌徒却还是一个劲儿地搓牌,试图“搓出好运”;过人行道的时候,按下绿灯按钮,感觉可以缩短等灯的时间……这些做法真的有用吗?
人们之所以会做出上述举动,是因为喜欢对事物有掌控感。可惜,很多时候人们高估了自己对事情的掌控程度,低估了不可控因素在事件发展过程及其结果上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埃伦·兰格在1975年提出了“控制错觉”的概念,即高估自己对外在事情的影响力,认为事情是受自己控制或影响,但其实可能与自己毫无关系的认知偏差。
兰格认为,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可以分为两类,一种叫技能,另一种叫机会。
在技能情境中,个体的行为与结果是相关的;在机会情境中,行为与结果是无关的。但是,当机会情境中出现了一些与技能情境相似的特征时,比如竞争性、选择性、熟悉度和卷入程度等,个体就会忽视概率原理,倾向于将结果的出现归结于自身的天赋及习得的技能,认为自己可以控制结果,产生控制错觉。
控制错觉定律提示我们,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判断,要客观分析问题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