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虚假普遍性,还是虚假独特性,本质上都属于自我服务偏差。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会朝着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面倾斜。这种过分强调自己对成功的贡献,尽量缩小自己对失败的责任,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得失的行为,被称为“自我服务偏差”。
美国专栏作者戴夫·巴里曾说:“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或种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要强。”
当人们在加工与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为了追求一种积极的自我概念,常常会出现一种知觉偏差,即倾向于认为自己各方面的表现都要高于平均水平。
在一项针对澳大利亚人的调查中,有86%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业绩高于平均水平,只有1%的人认为自己在平均水平线之下。多数人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哪怕是一个低自尊的人,给自己打分也偏向于中等水平。
受自我服务偏差的影响,人们在看待成败时,总是倾向于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外部。比如,企业管理者通常会把利润的增加归功于自己的管理能力,却把利润下滑归咎于经济不景气、员工不够努力、错过了好的机遇等,而不会认为是自己的管理方式、管理能力存在问题。
自我服务偏差的存在,可能会导致人们无法客观地看待自己,无法看清问题的根源,导致决策失误。不过,这种现象的存在,也从侧面说明它对人类的生存是有价值的。
心理学家奥尔森与罗斯指出,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可以增强人们的自我价值感,避免因为自己做得不好而感觉不快;心理学家格林伯格认为,良好的自我感觉和安全感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则说:“认为自己比真实中的自我更聪明、更强大、更成功,这也许是一种有利的策略……对自我的积极信念,同样会激发我们去努力,并在困境中保持希望。”
明明很渴望机遇,却在机遇到来的那一刻,选择了退缩与逃避。其实,这样的情节不只存在于故事中,现实生活中几乎每天都有人在重复与之雷同的情景。
原本有资历争取到中层管理者的职位,却在竞聘会来临之际,主动放弃了竞选;明知道次日要面试,却跟朋友喝酒到深夜,致使第二天早晨睡过头,错过了面试的时间;眼看就要大考了,却把书本抛到脑后,疯狂地刷视频、打游戏……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为何要背道而驰呢?
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故而采取能够使失败原因外化的行为和选择,这种做法叫作自我设障,也叫自我妨碍。
自我设障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恰恰相反,它的真实目的是实现自我保护。研究者指出,高自尊者进行自我设障可以提高其成功的价值,低自尊者采用该策略可以降低失败对其自尊造成的威胁。
成功的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当自我形象与行为表现紧密相关时,“全力以赴却失败了”比“因为其他原因而失败”更令人沮丧和泄气。如果主动给自己设置障碍,把有可能会发生的失败归于一些暂时的或外部的因素,而不是自身的能力不足,就可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形象。倘若在有障碍的情况下,我们仍然把事情做成了,那正好可以提升自我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自我设障:
1.减少对重要赛事的准备。
2.为对手提供一些有利的条件。
3.在任务初始阶段敷衍懈怠,以免对自己产生过高的期望。
4.在关乎自我形象的困难任务中不付出全力。
尽管自我设障可以减少失败对自身的负面影响,但也只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个成功的自我管理方式。研究发现,习惯性自我设障的个体,心理调节能力较差,在面临挑战时更容易拖延和退缩,降低未来成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