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0 习得性无助
别“丧”,你可能是被错觉困住了!

自我效能感有两个衡量指标,一个是自我效能的高低,另一个是内外部控制点的归因。

画重点

控制点,是指个体认为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事件的程度。

拥有内部控制点的个体认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是自身行为和努力所致;拥有外部控制点的个体认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是机会、运气和外部力量所致。

1998年,心理学家通过一百多个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预测工人的生产力。当出现问题时,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工人心态比较平和,会积极地解决问题;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工人则会反复强调,问题出现的原因是自身能力不足。

在社会认知中,控制点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倾向于认为命运是由自己来掌控的,他就会通过努力去应对各种挑战,不断地积累成功,这正是自我效能感的来源;反之,如果一个人倾向于认为是外部力量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他就会认为努力毫无意义,从而不自觉地按照已知的预言行事,最终令预言真的发生。久而久之,就会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怪圈。

画重点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即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塞利格曼用狗进行了一个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施以难受的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鸣器一响,在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跑,反而没等电击出现,就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原本可以主动逃跑的它,却绝望地等待着痛苦的降临。

1975年,塞利格曼以一群大学生为被试,得到了相似的发现:他将这些大学生随机分成三组,给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声,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噪声停止;给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声,但他们可以通过努力使噪声停止;第三组学生是对照组,不听噪声。

当被试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时间的实验后,再要求他们进行另外一项实验。这个实验装置是一只“手指穿梭箱”,当被试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声,而放在另一侧时则不会出现这种噪声。

实验结果显示:在原来的实验中能够通过自身努力使噪声停止的被试,以及没有听噪声的对照组被试,他们在“手指穿梭箱”的实验中,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侧,使噪声停止。然而,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如何都无法让噪声停止的被试,他们任由刺耳的噪声拼命地响,也不把手指移动到箱子的另一侧。

为了证明“习得性无助”会对日后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塞利格曼又进行了另外一项实验:他要求学生把下列字母排列成字,如ISOEN和DERRO,可以排成NOISE(噪声)和ORDER(秩序)。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中产生无助感的被试,很难完成这一任务。

透过实验不难看出:当一个人面对不可控的情境,认识到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不可避免的结果时,就会产生放弃努力的消极认知和行为,表现出无助、无望和消沉等负面情绪。同时,习得性无助会进一步恶化当事人的身心状态,影响他的理性判断和学习的能力。

人在对自己进行认识、了解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在自我认知上出现偏差。习得性无助就是一种错觉,是过去的一些挫折或失败让人对自己当前和未来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和否认。不要被这种错觉困住,过去失败了不代表将来也无法成功,我们比想象中要强大得多,我们拥有无限的潜能与成长的空间。 YR8MJ8Vj6lDGA89NzMRTKHQTDgQqJw1wTeJaIjEIpvjzihbXFHkuuEoGcqU99Y5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