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精神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认为,每个健康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都会经历八个社会心理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会经历不同的社会心理危机,这些经历会对一个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在埃里克森看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是持续一生的,他把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心理任务,以及对应的社会心理危机。
所谓社会心理危机,可以理解为个体与环境的一种不协调状态,即个体的成长需要与环境限制的冲突。如果冲突顺利解决,自我的心理力量和环境适应能力就会得到发展,这是解决其他后续问题的关键力量。如果某一阶段的冲突未能解决,则会产生不健康的个性和自我意识。
〇第一阶段:信任vs不信任
人生的最初阶段,婴儿通过与照顾者(通常是母亲)的互动,形成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如果这一阶段的基本需求能够及时得到满足,获得很好的照料,婴儿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认为世界是安全、可预测和能满足自己需求的地方。反之,则会产生猜疑与焦虑,认为世界是不安全的。
〇第二阶段:自主vs羞怯
这一阶段的孩子,重点发展的是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和独立性。在此过程中,如果他得到了足够的支持与鼓励,会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存能力充满信心。反之,则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和羞怯,过度依赖他人。
〇第三阶段:主动vs内疚
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通过竞争和社交活动来认可自己,发展出主动意识,是社交能力成长的重要时期。他们显得很喧闹,表现出超常的求知欲,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这种倾向被控制、被批评,会压制孩子的发展,让他们产生内疚感与无力感,影响自我价值观与自我效能。
〇第四阶段:勤奋vs自卑
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在学校和其他社会环境中学习新的技能,并与更大的社交群体互动。如果他们在学习新技能、处理社交关系方面得到了鼓励和支持,便会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发展出一种健康的勤奋感与优越感。反之,则会发展出一种自我怠惰和自卑感,怀疑自身价值与能力,逃避挑战,对学习和社交活动丧失兴趣。
〇第五阶段:同一性vs角色混乱
青春期是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会通过对个人价值观、信仰和目标的探索,寻求自我意识和个人身份认同。如果发展顺利,就有可能形成稳定、独特的自我同一性,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如果在探索身份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会导致角色混乱,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〇第六阶段:亲密vs孤独
这一阶段,人们开始探索与原生家庭之外的人建立长期、稳定、有承诺的关系。如果发展顺利,便可以与他人共享生活,建立深厚的友情和爱情,感受到自信与幸福。反之,则会感到孤独,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或是无法处理亲密关系中的冲突与问题。
〇第七阶段:繁衍vs停滞
成年中期的人们需要追求比自己生命更持久的事物,如果在这一阶段成功地培育了下一代,或是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便会感觉生活充满价值和意义。反之,则会感到停滞,对生活感到不满。
〇第八阶段:自我整合vs绝望
步入晚年后,人们会放慢脚步并回顾过往的生活,如果可以接受自己的生活经历,接受所有的成功与失败,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完整感,毫无畏惧地接受死亡的到来。如果无法接受自己的过去,或是对生命结束感到不安和恐惧,就会发展出一种绝望感。当今社会,老年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老年人的自杀率不容小觑。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路。这八个阶段是相互关联和依赖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续和基础,也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埃里克森指出,个体在某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可能在后续阶段出现问题,但也可以通过后续阶段的发展来修正和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