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知识和思想会受到所属时代和社会的影响,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宇宙的认识。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对宇宙充满好奇与疑问,前人对地球的运动提出过不同的设想。在两千多年前,一些学者提出了“地心说”,他们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其他的天体都围绕着地球转动。可是,随着观测记录增多,许多现象难以用“地心说”解释,尽管有学者增加了理论模型,解释了一部分现象,但在该理论下的行星运动,仍然显得复杂难解,尤其是天体的“逆行现象”。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观察结果的增多,支持“日心说”的证据逐渐出现,这一理论下的行星运动轨迹,变得简洁而清晰。后来,在天文观察与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哥白尼构建了全新的“日心说”宇宙论,拉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帷幕。
一个时代或社会的知识框架被称为“范式”。在对宇宙的认识上,范式从“地心说”转变成“日心说”,但宇宙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也证明,科学知识是独立于事实存在的。
考察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科被称为“科学-社会学”,有多少科学领域就有多少与之相关的社会学,曼海姆将研究特定领域的社会学称为“连字符社会学”,如医学-社学会、经济-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教育-社学会、犯罪-社会学等。
事实经过研究和实践,可以得出科学的结论;科学是对事实的解释与论证,必须以概念框架为前提,许多科学事实是在一定的概念框架下的解释。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科学”是被社会制造或利用的,并不是事实,如“××民族的基因是最优秀的”“女性有母性本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