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台湾 高雄
China Taiwan Kaohsiung

高雄,在我的第一个合同中是一个突然多出来的港口。

因为一场叫马勒卡的台风。

往常平均数量2000+乘客的航程,在这个特别的中秋节变成了400+个乘客。邮轮上的工作人员比乘客数量还多。

原定于石垣岛和冲绳那霸的航程也变成了在高雄的overnight(在港口过夜)。

想来,乘客退票也是必然,好不容易可以出国度个中秋,可没想到转了一圈还在中国台湾。可是这400+个乘客对邮轮员工而言却是宝贝,因为他们完全是为了享受邮轮的生活和服务而来,是真正的邮轮爱好者。

相比于基隆,高雄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港口,从引航道路一直到邮轮停泊处是一段长长的水道,邮轮足足开了半个小时之久,沿途都是大型的货轮。与基隆80年代的面貌完全不同,至少从港口看,高雄现代化得多,也大气得多。

“哇,这水碧绿色的,好清澈啊!”

正当我们感慨的时候,加油船开了过来,水面被搅动,水顿时呈现出一圈圈泥黄色,身边的菲律宾同事立刻说:“NO, NO, NO。”看来这里海域的环保问题堪忧。

既然是overnight,就意味着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好好游览这座城市。

文化创意产业是台湾的特色产业,也是一大支柱产业,渗透于方方面面,高雄也不例外。而高雄的文化产业与轨道结缘。

第一条轨道,地铁。在台湾,地铁也叫捷运。来高雄,美丽岛捷运站自然不能错过。它出自一位意大利设计师之手,以水、土、光、火四个元素组成了光之穹顶,曾荣获世界最美地铁站第二名。但是吸引我的却在地铁之外。地铁站沿路都是文化创意小铺:有专门做布艺娃娃的,简单的抓绒、棉布和纽扣就组成了形象的小动物人偶;还有用软陶做花朵小饰品的铺子,纯手工,店主每天只做10个原创饰品,想到什么,灵感就倾注于指端,至于卖,完全随缘。

“能不能帮我一下,我去那个圆环前面,帮我扫描一下,然后拍个照截图?”

西子湾地铁站,一个偏胖的台湾男生喊住了我,圆圆的脸戴着眼镜,拿着他的手机不断地教我远近对焦。按照他的指示,对准圆环的一瞬间,一位漫画少女竟从屏幕中一下跳了出来,原来地铁里藏着AR科技!

他告诉我,这个活动名叫“高捷爱旅”,就是高雄捷运在旅途中传达爱意的意思,是高雄市政府为了推广捷运交通所做的文化推广活动。而那些在墙上展出的漫画作品都是高雄市民为捷运设计的不同形象。

第二条轨道,铁轨。邮轮港口所在的西子湾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特色产业区——驳二艺术特区,驳二,是pier 2(码头2)的直译加音译。旧仓库都被刷成了艺术外墙,几座仓库排成一排,有点像北京的798艺术区。驳二艺术码头也是个文化商业区,台湾标志性的诚品书店在这儿就有分店,主题展览四季不断;除此之外,还可以找到一家小众电影院,去的时候这家电影院正好在准备10月的高雄电影节,派发的传单都是文艺电影的简介;科学先生,一家专卖益智类科学物品的商店,一进门我就被整整齐齐一排的周期元素表马克杯所震撼,还有各种可以自己动手组装的科学仪器和模具。

将各种特色元素融入文创,这样的店铺在驳二艺术特区比比皆是。

高雄古时名为打狗Takau,台湾日据时代,根据日本发音才将这里更名为高雄。日本人在沿海地区修建了滨海铁路,而滨海音译过来就是哈玛星。

如今,哈玛星铁路成了高雄这段历史的见证。铁路原址被改造成了一座文化公园,有颠倒的房屋和打满补丁的铁皮旅行箱。不远处的打狗铁道博物馆里,各种纪念图章以及相关的明信片、原始的一览表、运货单、负责人黑板都原样保留。

八又五分之二月台,是哈玛星铁道博物馆的特色项目,它有两条迷你铁轨,有多迷你呢?身高165厘米的人站在旁边,车厢高度也就差不多刚过脚踝而已。一条是日据时代的老火车,另一条是现代化的火车厢,游客可以任意选择一种乘坐体验。

旧铁道已经成了当地市民休闲散心的好去处,有玩着吹泡泡游戏的小女孩,泡泡拍子是自制的,长长一根竹竿,顶端扎成一个椭圆圈,用红色棉线缠绕固定,圈里用竹签支起一个十字,让起泡圈不至于变形,同时用棉线缠绕加固。沾一下脸盆里的肥皂水,一个大泡泡膨出。我曾以为这样的童年游戏已经遥远,没想到,在高雄遇见。

离开打狗铁道博物馆,又见一辆文化列车停在博物馆门口。

高雄政府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体验高雄文化,特别在高雄开设了三条文化列车。

文化列车行驶于高雄哈玛星、左营旧城和凤山这三个最能体现高雄历史的区域。买一张票就可以乘坐三条列车,而且路过景点时可以随时上下车,只要把握好下一辆来的时间就可以,每一条线的单程时间都是1个小时。列车上都有免费的语音讲解员,为乘客讲解路过的每一处历史遗迹的故事。如果要深度体验高雄,文化列车当数首选。

跟随哈玛星的文化列车,从西子湾驶向古老的盐埕区,路过打狗英国领事馆,满目都是台湾古老的老字号,穿过爱河,就来到了让我向往已久的高雄市电影馆。

侯孝贤、杨德昌是电影人闻之起敬的名字,台湾的文艺片和青春片,更是华语电影史不可磨灭的一笔。高雄市电影馆,这栋并不起眼的大楼,却是多少电影爱好者的必打卡之地。

博物馆的一楼是一个小型的电影图书博物馆。中国电影年鉴、北京电影学院的学报,以及各种电影文学资料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二楼以上则是小型电影厅,看着贴出的海报,正在放映的是最新的独立片和文艺片,以及高雄电影节的展映片。

我在一楼图书馆借阅了一本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之死》,开始阅读起来。

“迟早一天你我都将不在,我们对自己所见的记忆,我们观看的方式也都将随之消散。”

马丁预言电影不过就只有再一二百年的寿命。观看方式也许会变,但我相信记忆总会相传。

电影人以身外身做梦中梦,就像今日的高雄,将城市的历史记载在轨道中,延续至今。

从电影馆出来,就是盐埕区的大街小巷。因为台风过境,纵然天气很好,那些吹落的树枝以及还没有完全开张的店铺都让城市略显萧条。

走进一家干果店铺。老板是一个20多岁的青年,看见我,只说了一句:“快进来尝尝。”然后,他用镊子一个一个夹出低温烘焙的果干来给我吃。猕猴桃的微酸,柚子的微苦。老板不讲价格,不介绍无用的功效,只是一个个地请你品尝,仿佛在招待一位故友而并非顾客。

高雄的文化产业建在一条条轨道上,但也许这相见如亲的人情味才是高雄城市文化的核心。

基隆与高雄,一北一南,两座台湾邮轮港,两种不同的城市氛围。 6OvzfVjnWR3bGNw6lAKoiA2X63WYSOPxI+S3wJeaCpONYsqW/D0ikfXh36vc9/3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