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幼儿不良行为的形成因素和认识误区

幼儿不良行为的形成固然有幼儿的许多原因,如自我中心化、情绪化、自制力差等各方面的不成熟,但这些不成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幼儿的成长就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我们没办法人为地把这些因素消除掉,只能针对这些原因采取相对应的方式去引导幼儿的行为。

除此之外,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及环境也是幼儿形成不良行为的主要因素,而这些因素通过父母的努力是可以规避或减少其影响的,值得父母去探讨。以下,我们主要探索外部因素。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和便利了,大量的玩具和手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让幼儿独自在家里就可以不无聊,他们到户外和小伙伴玩耍的欲望和机会降低了,这使得他们的活动空间小了,性格更加自我和孤僻了,社交能力降低了,不良行为就增多了。

另外,有些父母工作忙碌,孩子缺少陪伴,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情感上长期缺乏关注,行为上缺乏引导,更容易形成不良行为。但有些幼儿又被过多关注和宠爱,如前些年的一些独生子女,这容易导致他们形成任性、自私、唯吾独尊的性格,从而养成一些不良行为。

社会潮流虽然不可逆转,但社会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可以规避的。父母要尽量减少幼儿接触电子设备的机会,有专家指出,除了一些动画片,不要让幼儿接触电子设备。另外,要多带他们到户外或多和小朋友玩耍,父母对孩子多一些关注和陪伴,就可以减少他们形成不良行为的机会。

父母不够科学的养育方式

1.没有对幼儿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引导

幼儿刚刚出现不良行为的苗头时,父母如果及时引导,就可以避免他们最终形成不良行为。但如果父母忽视或不懂得如何引导,就会导致幼儿的不良行为渐渐形成习惯,最终难以改变。

2.对幼儿的正常行为限制过多

一方面是没有及时引导;另一方面是矫枉过正,对孩子的行为限制过多,要求过于严苛,这不准做,那不准做,导致孩子正常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不得不采取其他方式去满足,从而产生叛逆行为或其他不良行为。例如,父母觉得吃零食是一个不好的习惯,玩具太多是一种浪费,因而不准孩子买,导致孩子的欲望被压制,只能去抢夺、偷拿其他小朋友的零食和玩具。

3.轻视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

因为幼儿年龄小,父母通常对幼儿的言行比较宽容,甚至不会把他们的不良行为视为不好的现象,看到了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轻描淡写地说一说,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行为自然会得到改善。而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儿童的身体成长上,让他们吃好、穿好、身体健康成长,而忽视精神成长、心理健康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4.父母或环境的错误示范

幼儿的模仿能力强,如果父母、老师或其他人身上有不好的行为,就会被他们模仿。例如,父母和他人吵架、训斥孩子、说脏话狠话、玩手机、睡懒觉,孩子自然会去模仿这些行为,就算被教育这些行为是不好的,他们依然会模仿,并认为既然大人可以这么做,他们也可以这么做。除此之外,影视作品中的不良行为或者被幼儿误解为不良的行为,都会被幼儿模仿。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可能会让较小的幼儿认为可以随便打人。因此,父母要尽量减少自己身上的不良行为,也要注意周围的环境是否有不良行为,遇到影视作品中的不良行为要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

不过有时候,幼儿的一些行为并不是不良行为,也会被父母认为是不良行为,而大加干涉。

把正常行为当作“不良行为”

幼儿身上的很多行为由于处于发展中,不成熟,很容易被父母当作“不良行为”来处理。最明显的就是敏感期行为,幼儿把抽屉里的东西都翻出来,拿着家里的锤子敲敲打打,到处乱涂乱画……这些行为说明幼儿的心智发展到这个阶段了,是非常正常的行为,允许他们这么做,他们才能按照正常的轨迹发展,限制他们反而阻碍了他们成长。但因为父母不了解这些,会认为孩子不乖、爱搞破坏,给自己带来了麻烦,而不允许他们这么做,甚至训斥他们。

把出现“问题行为”的儿童视作“问题儿童”

有一些孩子相对于其他孩子更爱动,更加调皮捣蛋,更闹腾,情绪更激烈,因此被父母视为“问题儿童”,拼命地规劝、限制、训斥他们。其实,他们只是“高强度反应儿童”,即反应更迅速,更强烈,表达情绪的方式更极端,只是他们的应激状态和其他儿童不一样。这导致他们的行为很多、很乱、很夸张,也总是能引起环境的混乱。但发展心理学家认为,童年的真相不是“秩序”,而是混乱。这说明他们的内部有更多、更特殊的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压制、被隐藏,而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心理学家还认为,这些所谓的“问题行为”恰恰是他们学习的方式,如别的幼儿会规规矩矩地洗澡,而他们却会在浴盆里制造海浪,扮演船长。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他们视为“问题儿童”加以批评和限制。他们只是需要反应慢一点,表达方式舒缓一些,即能够调控自己的行为,那么他们的行为就会趋向于正常。

站在成人的视角看,幼儿似乎有很多不良行为。但如果用发展的眼光,从儿童的视角去看,幼儿的不良行为并没有那么多、那么严重,大部分都是正常的。我们只有对这些有更多的认知,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规避、引导幼儿的各种行为。 gDPwihLx1YjWhLm5fvGe1DrwmiDaxGp/ywsLjIKhflLWLRvtbo8+wqsnECyxAPN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