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看见真正的你

每一位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捧在手心,好好爱他们,从小就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品行,但是很多时候却事与愿违。孩子的行为不受父母控制,不能朝着父母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父母对孩子的爱似乎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孩子想自由地探索世界,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活力,得到能给他足够安全感的爱,但是他们的愿望也得不到充分满足。他们的行为常常不被理解、被限制、遭受训斥,他们甚至感觉不到父母的爱。他们对外界发出的呼唤常常没有被听到。

父母和孩子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误会,才使各自的需求都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明明父母爱孩子,孩子渴望父母的爱,而爱却无法很好地传递。

也许,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有“看见”真正的孩子。

孩子每天都在我们眼前,一颦一笑,一嗔一怒,一言一行,怎能看不见呢?

其实,只是我们的眼睛看到了,而我们的心灵并没有看到他们;我们只是看到了他们的行为,看到了表象,却不了解表象背后隐藏的是什么。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了解幼儿并不难,他们的言行那么浅显、幼稚,一眼就可以看穿。况且,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幼儿时期,谁还不知道小孩子会想些什么呀。所以,相对于学龄儿童,我们对幼儿教育较为轻视。个别父母养育幼儿的标准甚至是吃好,穿暖,不磕坏、碰坏就可以。而对育儿有着更高标准,对孩子有着更多期望的父母也常常在现实中碰壁:他们的行为怎么那么奇怪、难以理解?为什么我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无法让他们安静下来?为什么他们有那么多“毛病”难以纠正,而引导他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却那么难?

这说明,我们对幼儿并不了解,我们没有抓到本质,所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代表着其背后的某种心理需求,看不到这种需求,不能跟这种需求对话,就无法真正了解孩子,也无法理解他的行为。但是,我们更倾向于固执地跟孩子的行为对话、较劲儿,对于探索孩子的内在却缺乏耐心、兴趣或方法,因此与孩子产生了种种冲突。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于看见真正的孩子: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行为看心理,放下头脑用心灵。不要只是用对错衡量孩子的行为,而是要用内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行为只是人与人之间彼此了解的桥梁,只是内心情绪的载体,只有走过这座桥梁,到达孩子的内心,读懂他的内心,很多问题才可迎刃而解。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座桥梁,我们应该对孩子的行为更加宽容,让他们通过行为充分地表达自己。不要因为他们的行为不够乖巧,表达方式不合己意而限制他们。在他们还不擅长语言表达的时期,只有通过他们的行为语言,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

另外,幼儿的行为是他们展示自己和发展自己途径。他们用行为表达他们对世界的想象和认知,用行为观察和学习一切,用行为推动着自己的身体、思维、心理的发展。父母只有对他们的行为更加宽容,他们的各方面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然而,这并不是说要放纵他们的不良行为。在幼儿时期,把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阶段特别重要。因为习惯行为的养成和改正都很困难,一旦不良行为养成,将来就会难以改正。因此,引导孩子在幼儿时期形成更多的良性行为就更加重要了。但消灭不良行为和养成良性行为都不能用强迫、控制等手段,而是要科学地引导,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形成。

在这本书里,我们解决了以上问题,带您通过行为走进孩子的内心,发现孩子的真实需求;和您一起探讨引导孩子各种行为的方法和路径。前者是“道”,后者是“术”。了解了“道”,才能更好地运用“术”。无论“道”还是“术”,都是为了让孩子的内心更加丰盈、快乐、健康、有活力,让孩子的品行更有利于自己和他人。最终,让孩子成长为一个“亲社会”的人,一个心智得到充分发展的人,一个让他自己、父母和社会都能够悦纳的人。

这是我们出版本书的根本目的。

愿我们都能通过行为看到真实的你——孩子。

方聆
2021年12月 d2jjJ5h30VfaZXer774mr6kjY9cUexYXmW6SsSj/GQbXcocRL4hb+gtFvfkUsA1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