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这是我的:自我中心化

2岁以后,许多孩子出现了这样的“口头禅”:“这是我的!”“那是我的!”

有一次在一个朋友家里,几个小孩在玩,这句话此起彼伏。小朋友们抢来抢去,纷纷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许别人拿自己的东西。哪怕是自己暂时不玩、不碰的东西,也不允许别人拿。别人一拿,就立刻抢过来,大吼:“我的!”然后让妈妈赶快收起来。妈妈说:“不能这么自私,要懂得分享哦。”“不!这是我的!”

为什么他们会如此强调“我的”?

2岁时,幼儿的全能自恋感还很顽固,他们的一切行为依然是听从全能自恋感的指引——我是宇宙的中心,这个世界是围绕着我转的,我的所有需求和意愿都会无条件被满足。所以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我的东西是我的,别人的东西也是我的。这时,他们不但不允许别人拿自己的东西,同时,他们还要抢别人的东西。

全能自恋感的满足是幼儿形成自我的基础。那么,自我意识的形成具体是怎么开始的?在孙瑞雪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最初儿童是通过占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儿童占有了属于自己的东西时,才感觉到‘我’的存在。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物’,更是获得占有物背后的意义。”不过,幼儿对究竟什么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并没有清晰的认知。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我是中心,我是一切,什么都是我的,什么都要按我的意愿来。所以他们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他的,只要他想要就必须得到。

这种心理叫作“自我中心化”。这种意识从2岁开始就清晰起来。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0~6岁的儿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个时期,他们占有的欲望特别强烈,占有的行为特别明显,所以这个时期,要让幼儿做到分享是不大可能的,要让幼儿绝对不抢别人的东西也是不大可能的。幼儿的这种行为,并不是通常我们认为的自私和霸道。

那么父母做些什么,能引导他们顺利地度过这个时期呢?

不要勉强孩子分享

5岁之前的孩子,更需要构建的是自我的意识,这个时候,他们不具备分享的意愿和能力。但成人常常引导甚至强迫他们分享,如果他们拒绝,就会给他们贴上“自私”的标签。

在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亲子节目中,节目方分给几个孩子几个鸡蛋,有的孩子有,有的孩子没有,然后看孩子怎么做。愿意把鸡蛋分享给别的小朋友的孩子,得到了大人们的赞许和掌声;而没有分享的孩子,则遭到了父母的不满和教育。

其实这是故意为难孩子,这些孩子中间,6岁以上的很少,大部分都不具备分享的能力,用这个试验去考验孩子,纯粹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幼儿正常的行为遭到了批评,不正常的行为(其实是在大人的暗示下分享的)遭到了表扬,这会让孩子的认知出现混乱。

总是引导甚至强迫幼儿分享,还会给孩子造成其他困扰:

一个小男孩大哭:“我都分享给他了,他为什么不愿意分享给我!”

有的孩子学会了大人这一招,以分享的名义强迫别人交换:“我把我的玩具跟你分享,你也应该把你的玩具跟我分享。”如果对方拒绝,他们则会说:“小气,自私。”

有的孩子还会因此出现打人、抢夺行为,他们的理由是:既然我必须分享给你,你也必须分享给我,不然就是你不对。

总之,在这个阶段,他们很难弄懂分享的含义:分享是自愿的,自己分享给别人,不代表别人就一定要分享给自己。因为这跟他们现有的自我意识相矛盾。只有先满足他们的自我意识,幼儿才能渐渐走出自我,关注别人,进而懂得分享。这通常要到幼儿五六岁以后。所以对于分享,父母要顺其自然。可能是某天不经意的一次分享,也许是自己分享给别人,也许是别人分享给自己,就让孩子体会到了分享的乐趣,从而学会分享。

用同理心来引导孩子的抢夺行为

对正处于自我中心化的幼儿来说,他们有一个相当霸道的逻辑:我的东西是我的,别人的东西也是我的,只要我想要的东西都是我的。因此,他们会去抢夺别人的东西。他们并不懂得这个行为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反倒觉得别人的东西不给他是损害了他的利益。

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可以这样处理:“如果你可以抢别人的东西,那么别人也可以抢你的东西。你能允许别人抢你的东西吗……如果不能,那别人也不会同意你抢他的东西。所以,别人不可以抢你的东西,你也不可以抢别人的东西。”

或者引导他们共情:“别人抢你的东西的时候,你难过吗?那你抢别人的东西,别人也会难过。”

其实就是引导孩子树立起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边界意识,那么孩子就不会轻易地去侵犯别人的边界。

用清晰理智的表达来维护自我

有时,幼儿在维护自我意志和自己的东西时,会出现打人的行为。但这时候的打人并不具备明显的攻击性,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孩子尝试用表达来代替打人:“这是我的东西,你不能拿。就像你的东西,我也不能拿一样。如果你一定要拿,我会告诉老师(爸爸妈妈)。”甚至可以说:“可能我会打人哦。”

这其实是让孩子把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边界意识传递给其他的孩子。

自我不等于自私,一个童年时自我意识没有被满足的人,成年后更有可能真正自我甚至自私。而那些不自私的孩子,并不是天生就具备分享和付出的美德,而是他们已经度过了自我阶段,走出了自我,有余力去关注别人的需要。 TAFg/S6SmIBVPV0uBAjvbQtovJmNdikpdeylA0rt2wQSFQN+SW5DrOUW4FkZo07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