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儿童情绪的起因

影响孩子情绪的因素有很多,有些甚至在父母看来是完全没必要的,但在孩子的世界里,这就是天大的事。很多父母不理解孩子的情绪,也是因为把握不好孩子的情绪是如何被引发起来的,没有看到孩子的内心和外部世界的激烈冲突,只看到了显露在外面的“不良行为”。通常来说,儿童情绪的起因有以下五类:

1.孩子的内心需求和感受没有被重视

孩子的内心需求和感受是需要“被看见”的,有时候即使这些需求没有被满足,仅仅是“被看见”,孩子的感受也是有安全感的,可以承受“暂时没有被满足”带来的失落。

我们和孩子有个约定,每个月买一次玩具。但是有一个月我们非常忙,常常加班,我就把这件事情给忘了。看到他情绪有点低落,我就赶紧告诉孩子:“很抱歉妈妈把这件事情给忘了,你一定也期待了好久吧?那下个月我们可以兑换两个玩具,咱们周末一起去商场里选怎么样?”孩子一想到一次可以买两个玩具,失落的心情又转变为新的期待。对这件事情,孩子内心很有秩序,他知道我们的约定是什么,知道约定如果被打破可能会存在的一些弥补方法,还有他知道妈妈是讲信用的,这样他的情绪就是平和的,能够接纳一些意外和一定时间的延迟满足。

而如果一个孩子的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并且他的情绪也常常被忽视,孩子就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孩子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情绪,不再渴望父母的“看见”;另一种是孩子会变本加厉地尝试各种方法,这常常是一些挑战性的行为,来让父母“看见”他。我们有时候看到商场里撒泼哭闹一定要买玩具的孩子,他真的就是不懂事吗?为什么他的情绪如此激烈?他为什么这么惶恐、这么急切?在他心里,究竟经历着怎样的冲突?孩子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从基本的语言,到哭闹,到不恰当的行为,到和父母对抗起来,如此种种,无非是为了表达自己。所以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重新审视这个过程,孩子的内心在经历些什么。他的行为背后,他对外部世界、对自己的需求有什么感受。

我女儿小时候特别喜欢糖果,一看到糖果就拔不动腿,在她2岁左右的时候也曾出现过因为不买糖果而哭闹的情况。我后来反思,发现那时候她还太小,不太理解每周买一次或者每两周买一次的具体概念,因为不理解,她就以为这次不买下次就再也吃不到了,因此特别惶恐,加上她天生就情感丰富,喜怒哀乐全在脸上,所以情绪表达就很直接。

后来,我们在逛街的时候适当避开这些位置,然后每两周会主动带她挑选糖果。她到三四岁的时候就完全理解这个规则了,也逐渐能够控制自己对糖果的渴望。

有些行为一旦被某种程度地接纳了,不再成为父母和孩子对抗的载体,那么这些行为也就不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当然因为个体性格的差异,在情绪调节中还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像我儿子性格偏沉稳,让他自己来管理糖果经常是藏起来忘了吃;而让妹妹自己来管理糖果,她就会在到了可以吃的时候早早拿出来开开心心地吃掉。虽然他们的应对方式不同,但在这个小小的约定中,他们逐渐学会了在自己可以接纳的范围内合理地把控自己的需求。

2.孩子对事件或规则缺乏理解

小孩子对我们日常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的理解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而且对于一些规则具体的灵活度以及相对稳定的部分,更需要在一些具体的情境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和体验到。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和规则理解不那么准确,也很容易引发情绪问题。

我认识的一个小孩子特别怕黑,一到晚上连房间里的阴影都会让他很恐惧。他的父母耐心解释过,也贴心陪伴过,都不是很管用。

之所以不管用因素有很多,一是恐惧黑暗是小孩子常有的心理状态;二是孩子确实不了解黑暗究竟是什么,这种黑黑的感觉让他们有种未知的恐慌;三是有的孩子可能会对特定的某种黑暗更抵触,需要家长留心注意。

我个人建议还是从接纳入手,理解孩子对黑夜的恐惧。你可以说:“你感觉黑夜是可怕的。”但不能附和孩子加剧恐慌:“对呀,我们也觉得黑夜好可怕。”也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黑夜哪里可怕了?你也太胆小了!”以理解的态度来包容孩子这份惶恐的情绪,会让孩子感觉到内心的安稳。

接下来,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来了解黑夜,可以读绘本《讨厌黑夜的席奶奶》,也可以买一个小灯笼,让孩子提着一点一点去寻找自己房间里的那些小玩偶、小玩具等的具体位置,3岁以上的孩子还可以亲子共读一些关于大自然或气象的趣味绘本,了解黑夜是怎么产生的。

最后,我还建议爸爸妈妈们动动脑筋,想几个适合在黑暗中玩耍的小游戏,如捉迷藏、盲人摸象等,在有点害怕的环境中被爸爸妈妈抓到紧紧抱在怀里的时候,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将得到极大满足。

当然这些方式不是一股脑地倒给孩子,以上的方法是日常陪伴孩子时的一个思路。在成长过程中,渗透这样几个方面,让孩子逐渐感受到情绪被接纳、了解了黑暗,通过亲子游戏打破恐惧感,孩子对黑暗的这份恐惧也就慢慢降低了。

因对事件和规则不理解而产生的情绪,需要我们在解决孩子情绪的同时,帮助孩子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的情绪正是在告诉我们,他需要我们的帮助,来提升他们对周围事物的理解。

3.外部世界给孩子带来了不安全感

外部世界的复杂对于心思单纯、理解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说,是非常难接受的,如果孩子自身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就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情绪问题。其中幼儿阶段的入园焦虑就是最典型的一个。

不同的孩子入园焦虑的诱发点和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非常依赖父母,也有的是害怕陌生的环境,还有的是不知道怎么和小朋友玩。我们还会发现,家庭中除了父母如果还有很多其他人陪伴孩子的,孩子在入园时对父母的依赖就不会那么强烈;父母经常带着孩子去一些新环境玩耍、探索的,对幼儿园的新环境往往也比较期待;经常与不同小朋友互动玩耍的,在幼儿园的适应能力总体也比较强。孩子日常具备一些入园应有的认知能力和基本技能,相对而言入园也会更轻松一些。

而如果孩子日常没有这方面的铺垫或者铺垫不够,孩子就难免出现不安全感。当然,即使铺垫足够,有些孩子依然存在分离焦虑,这时候父母无须自责或者恐慌,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太一样,继续做好陪伴,对孩子表达爱,对入园的规则温和而坚定地执行,孩子们都可以慢慢适应。

4.孩子的日常情绪不断累积引起情绪爆发

这种情况也是我偶然间才发现的。

儿子两岁多的时候就表现出相对平和稳定的情绪,很少哭闹,日常总是很开心地和我们读绘本、玩游戏。可是有一天我下班后陪他玩耍时发现他很烦躁,积木倒了就要哭,玩具没玩好就气得打玩具,问他也问不出什么来,从傍晚一直到饭后,哪哪都不太对劲的样子。

因为两岁多的孩子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好,我就和他一起玩游戏,拿两个形象可爱的小人,我做妈妈,他做宝宝,我来讲述妈妈一天工作的事,他来讲述自己一天玩了些什么。儿子看上去比较感兴趣,我们就一起讲,一起表演。当他讲到跟着爷爷去了小公园的时候,我问:“你在那遇见了谁?有什么好玩的呀?”儿子哇的一声哭了,然后抽抽搭搭跟我说:“小哥哥不让玩水龙头。”那时,我才找到了他连续几小时不开心的源头。

这件事情记在了我的随笔中,因为我完全没有想到这么小的孩子情绪会一直闷那么久,并且在表现出来的时候完全是不相关的行为。我甚至想,如果那一天我很忙很累,看到他的这些情绪,可能下意识地就会批评他,认为他这是在没事找事。幸好那一天我留意到了,并在游戏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来孩子慢慢长大,我才感受到其实这样的情况非常多,很值得我们家长去留意,并且教会孩子主动用语言说出自己不开心的事,而不是憋在心里。

5.父母的情绪诱发了孩子的情绪

父母对情绪的态度影响着孩子对情绪的态度,同样,父母的情绪也能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这是因为大脑中有一种叫作“镜像神经元”的细胞,它可以像镜子一样直接复刻别人的情绪或行为,让我们下意识地生发出别人的情绪或者模仿别人的动作,因此它还被称为“大脑魔镜”,最早在20世纪末由意大利帕尔马大学首先发现。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看到别人打哈欠,自己也会不自觉地打哈欠;看到一个人神色凝重,我们内心也会不自觉地有些紧张。同样对孩子来说,经常看到父母情绪失控、烦躁,他们也就跟着情绪不安;看到父母发脾气、吼叫,他们也很快学会了乱发脾气;而如果父母情绪相对平和,孩子通常也会相对温和冷静。当然反过来也是,当父母回到家看到孩子发脾气,也很容易被引发一些童年记忆,进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甚至失控,而这种情绪波动对发脾气的孩子来说更是火上浇油,会让他们的情绪更加不可控。也许大人可以凭借大人的力量强制孩子,压制住他们的怒火,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学到情绪管理的方法,反而会在自己有能量之后模仿父母这些处理情绪的方法。

引发孩子情绪波动的原因有很多,我们了解了基本的情绪起因,在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时就会相对冷静。不要把孩子的情绪当作挑战,当作和父母对着干,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自己愿意发脾气,自己愿意焦虑,他们的怒火和焦虑都是在诉说着自己未被培养起来的情绪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解他人的品质。 MM3Vn1Npzg0/Ps59rpM8WP3Yhiw4ix7borY/NaY6AH82edaQK0FShvd/y1r0JvN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