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情绪,我们都不陌生。从最常见、最明显的快乐、难过、生气、害怕,到一些更为细微隐晦的尴尬、羞愧、嫉妒等,都是人们的日常情绪。小孩子的情绪尤其丰富且直接,表现形式也更为多样。现在的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情绪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情绪这个概念以及存在的价值,却是心理学领域一个长期研究的话题。
早在1884年,美国心理学奠基人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写了一篇题为《情绪是什么》的文章,可是多年来,人们对情绪依然很难精确定义。在《情绪心理学》(原著第三版)中,引用了这样的一段描述:
(情绪)是推测得来的针对某个刺激的复杂反应序列,它(包括)认知评价、主观改变、自主神经唤起、神经兴奋和行为冲动,以及为了对启动这一复杂序列的刺激施加影响而设计的行为。(Plutchik,1982,p.551)
由此可以看出,情绪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一些反应,而这些反应也旨在对外部世界施加影响。通俗来讲,情绪是对人们一切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情绪是我们内在丰富的感觉和思想对外部世界和自身需求之间的关系产生反应,并呈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和生理状态,是一种从自我意识出发形成的心理活动。
一个孩子看到妈妈下班回家了,他的情绪会很愉悦,感到非常开心。
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的玩具被抢走了,会产生难过和愤怒的情绪。
一个孩子看到一群小朋友在挖沙子,想加入他们,但是又不太敢,这时候可能会有忐忑、担心等情绪。
情绪的分类看似有很多,差异也很大,但实际上情绪大致包含这样几部分:一是涉及身体的变化,如脸红、心跳加速、身体僵硬等;二是涉及有意识的体验,是孩子在生活中主动感受到的;三是包含认知的成分,与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评价息息相关,如不敢参与玩耍的孩子,可能担心别人拒绝,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加入,不确定怎么玩耍。
也许有人觉得情绪就是内心的主观感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外部世界生活,如何让情绪不再影响我们的行动。
一个焦虑的大人,依然可以调整自己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
一个愤怒的孩子,也可能会在父母严厉的目光中不情不愿地完成作业。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情绪对我们的影响比想象中更为深刻和多样,只关注结果而忽视情绪,往往会带来一些心理问题。而且情绪常常和孩子的性格、脾气、内心需求等因素杂糅在一起,呈现出更为复杂的身心状态。一个身体不适的孩子,更容易不开心;一个原本就积累着情绪的孩子,更容易被激发出强烈的情绪。这些情绪问题横亘在父母的期许和孩子的行为之间,成为让一些父母苦恼不已的挑战。
有的孩子太想妈妈了,看到妈妈下班就忍不住大哭大闹,甚至打妈妈,他说不出自己的思念和分离焦虑,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
有的孩子很想买玩具,却并不理解想买玩具却暂时不能买的情况,他不清楚买玩具的约定是什么,只能用满地打滚来告诉父母自己的心愿。
也有的孩子受了委屈不知道该怎么说,只感到心里闷闷的,哭一会儿,沉默一会儿,把自己封闭起来谁也不告诉。
于是,有些孩子的情绪,导致了新的行为问题,有些孩子的情绪,让父母感受到不安和烦躁,甚至有的孩子的情绪也激发了父母的情绪,引起了亲子间的一些对抗等。
做父母的都有过体验,养个孩子太难了,可不是嘛,这些带着复杂情绪的行为,就好像故意和我们作对,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孩子,也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耐心总有被耗光的一刻,对情绪的不了解正在给父母带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困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对儿童情绪有个基本的认识,了解情绪是怎样影响孩子的。
1.内在情绪影响着孩子的外部行为
情绪是孩子的感觉、想法、动机、需求等内部世界的外显表达,因为内心存在情绪,这种强烈的主观感受就会直接对孩子的外部行为产生影响。例如,小婴儿觉得不舒服,或者冷,或者饿,天生会用哭泣来表达自己的诉求,这是一种本能。他也许不会说话,不会其他方式的表达,但是他的情绪和感受是实实在在的。那么情绪就是孩子表达内在需求的一种重要方式。
再如,孩子在进入幼儿园初期经常出现的分离焦虑,就是他们内心对入园这件事产生一些不安全感,对父母更加依恋,对未知环境充满了恐惧,这样一系列的感受都是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而如果大人不去回应和疏导孩子的这些情绪,而是批评孩子为什么这么“黏人”“淘气”“不上幼儿园”,就会让原本就遭遇生活难题的孩子更加不知所措。所以我们大人了解孩子的情绪,了解情绪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非常必要的。
2.情绪影响着孩子对外部世界的理解
情绪往往比理性更直观地展现出孩子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幼儿社交中,我们常常鼓励孩子和哪个小朋友一起玩,但孩子却有自己的喜好。他们知道和谁一起玩更开心,尽管他们说不出理由,但是社交的愉悦感促使他们更愿意接近自己的好朋友。这其中就有情绪和感觉在直接发挥作用。
情绪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复杂而多元的,如果孩子没有一个相对冷静和理性的环境,任由情绪来掌控自己,这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有的孩子喜欢看电视,大人规定了看电视的时间,到了规定时间之后,孩子却依然想看,这就产生了很多情绪,如愤怒、难过,进而出现一些哭闹、和父母对抗等行为。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规则不理解时,就会产生负面情绪。而强烈的负面情绪又会让他们失去理性,无法思考,这就让孩子陷入一种混乱和纠结中。
大人的最大作用不是否定孩子的情绪,或者批评孩子的行为,而是借此帮孩子进行良好的情绪管理,了解孩子的情绪是怎样发生、发展的,孩子对外部事实是怎样看待的,我们需要满足孩子怎样的真实需求。解决好了这些,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得到提高,理性思考和高阶思维也随之提升,对外部的规则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3.大人对儿童情绪的处理方式影响着孩子的心智发育
情绪是自发的,是孩子内在自我对外部世界的主观反映。这本身是孩子自己的事,但是我们大人看到孩子存在情绪就会想办法去解决、去回应,如果回应是恰当的,孩子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会更好;而有些父母因为不太了解孩子们的情绪和心理,可能会采用一些不恰当的做法,这就让孩子对外部世界产生焦虑、抵触等不安全感,严重影响着身心发展期的幼儿。
还是以入园为例,如果孩子不想去上幼儿园,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他们的情绪,是害怕、担心,还是想妈妈?这些情绪背后,有什么样的希望?他们希望有人陪他们玩?希望看到一些熟悉的玩具?还是希望尽快见到妈妈?当我们和孩子平静下来通过一些分离游戏,来接纳他们的情绪、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时,孩子对于这种不可名状的情绪就不再害怕,对于入园的事也就少了一些恐慌。
相反,如果我们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忽视了孩子的情绪,只是简单粗暴地让孩子去幼儿园,那么孩子的负面情绪就会累积,所以在幼儿园门口我们可能看到孩子撕心裂肺大哭,极度惊恐的样子。并不是入园这件事真的这么可怕,而是因为孩子的恐慌情绪没有得到妥善的接纳和疏导,而外部的一些反应刺激了这种恐慌,进而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这样的情绪,就让孩子对外部世界的理解进入一个误区,让他以为外部处处是未知的危险,让他没有安全感。
因此,情绪可以说是我们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一份地图,借由这份地图,我们才能看到孩子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一颦一笑,他们的平静与兴奋背后,都是一个个可爱的、真实的、明媚的自我。很多人常说孩子不好引导、不配合,我们首先要记得问问自己,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知道他的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冲突吗?在育儿中,要多一份懂得,多一份平和,对待孩子的情绪,更是如此。
情绪是孩子对外部世界的主观反映,它与大脑的功能与运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脑科学研究,人的大脑分为几个不同的功能区,这些功能区的发育情况是不一致的。脑干和边缘系统区域负责原始的神经和精神活动,如强烈的情感、护犊的本能,以及呼吸、起居、消化等身体机能,俗称“原始脑”。这部分大脑在孩子一出生就很活跃,常常主管着孩子的整个大脑活动,孩子感觉饥饿、害怕的时候,就是大脑这一部分在发挥作用。而前额叶皮质,也就是平时说的“上脑”,是大脑的最外一层,它进行着更高级的思维活动,如全面的决策和筹划能力、身心管理能力、个人洞识、灵活性和适应性、共情能力和道德观等,这一部分与情绪管理息息相关。而这部分大脑发育极为缓慢,丹尼尔·西格尔曾提出人们一直要到25岁上脑才会发育完成。
良好的情绪管理意味着孩子拥有发育健康的上层大脑,在2~6岁,儿童出现各种情绪问题也是与发育不够完善的上脑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上脑的发育,除了遵循孩子自然成长规律之外,还要借助外部的情感联结和理性引导。这方面做好了,能够让孩子更顺利地进行上脑的种种思维活动,相反,如果孩子经常处于情绪冲突、不理性的状态,他的上脑发育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出现缓慢、滞后的情况。
因此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借这个机会,引导孩子学会管理活跃的“原始脑”,练习使用正在发育的“上脑”。每一次我们陪伴孩子安静下来,每一次接纳孩子的情绪,每一次让孩子在情绪的痛苦中感受到爱,都能够让孩子的情绪小怪兽慢慢冷静,这样就能够提升“上脑”的思考、判断等更高级的功能,帮助孩子形成丰富的情感、完善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感。当长期这样做下去的时候,这部分脑回路便会逐渐加深,形成稳固的链接,下次、下下次,当孩子再出现一些情绪旋涡时,他们就更容易按照既往的脑回路走向上脑的平和与理性,而不是下意识地走向下脑的失控和无措。
另外,孩子的负面情绪中往往伴随着对抗,尤其是孩子们那些哭闹打滚、撒泼、故意挑衅父母的行为,除了带有强烈的情绪之外,还带着和父母对抗的成分。这时我们依然要努力做到冷静,允许孩子在情绪最激烈的那个瞬间发泄出来,而不是在那个瞬间和孩子进行对抗。当孩子情绪平复下来,亲子之间的对抗才能够真正得到缓解。孩子如果在和父母对抗的时候,因为父母的吼叫、打骂等暂时压制住自己的情绪,会将这些负面情绪沉淀在内心,并且滋生更多的负面想法,如爸爸妈妈对我不好;爸爸妈妈不爱我;哼,下次我偷偷地干……从本质上来说,一个容易情绪失控的家长,很难培养出理性平和的孩子。
大脑的发育规律告诉我们,对待孩子的种种情绪,更好的做法是让孩子能够在理解和接纳中得到情绪的释放,在平复心情之后再解决问题,明白下一次自己应该如何更好地回应,而不是采用一些不恰当的办法阻止孩子的情绪表达。
关于婴幼儿情绪发展的过程,《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其中就有这样的研究结果:
婴儿的情绪表现与他们解释他人情绪的能力密切相关。……婴儿能在面对面的交流中适应养育者的情绪反应。从很早开始,婴儿就借助一种相当自动化的情绪感染过程探测他人的情绪,就像我们在感觉别人的悲欢时,自己也会觉得悲欢一样。……在这些交流中,婴儿逐渐意识到情绪表达的范围。
由此可见,婴幼儿的情绪最初与照顾他的养育者的情绪有着紧密的关系。大致上,我们可以把他们情绪发展过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1.无法分辨情绪的阶段(0~1岁)
调查研究显示,三四个月的婴儿就可以在和别人面对面交流时,期待对方的情绪反应,特别熟悉他们的爸爸妈妈甚至能够通过细微的表情看出他们是否开心。这时候他们的情绪非常容易被身边人影响。
非常经典的一个案例就是网上曾有一对国外母子的视频:一开始妈妈微笑着逗宝宝,宝宝很开心地咯咯笑着和妈妈互动;后来妈妈的表情逐渐冷淡下来,宝宝显得有些奇怪;妈妈继续保持冷漠的表情,宝宝开始不知所措,皱起了眉头,当妈妈一直这样表情严肃、不笑也不动,宝宝逐渐出现恐慌的情绪,最后直接大哭起来。
在儿童情绪发展早期,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儿童在自我意识萌芽之前,他们的情绪会和身边监护人的情绪牢牢捆绑在一起,身边人是高兴的,他们更容易高兴;身边人情绪不佳,他们也会非常敏感地感知到。这时候他们往往分辨不出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究竟是什么。
2.通过观察他人情绪来评估事实(1岁+)
所谓社会参照,指的是婴儿面对不确定情境时主动从可信任的人那里寻求情绪信息。
这时候幼儿会主动观察身边人的情绪,甚至会通过观察大人的表情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还记得女儿两岁多的时候,有一天玩得入迷,忘了上厕所,结果把裤子尿湿了。这时候她看到爷爷的表情似乎有点严肃,就走到一边,站得笔直,然后大声朗诵:“《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爷爷被她逗得噗嗤一声笑了。我们都知道,这首诗是爷爷最喜欢和她朗诵的一首诗,平时这一老一小念得抑扬顿挫,好不开心!在这一刻,女儿知道尿裤子这件事不应该发生,感知到了爷爷的情绪,也许是想通过自己的朗诵,让爷爷高兴起来吧。
大人的情绪对于幼儿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示范和参照作用。我们经常看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犯错后,如果受到严厉批评与呵斥,他们就很容易情绪爆发或者哭泣;而如果大人能够冷静和孩子聊聊天,往往孩子的情绪也相对稳定一点。如果大人就是崩溃的、烦躁的,孩子的情绪也会变得敏感和冲动。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回应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发展模式。
3.情绪的分离与独立(2岁+)
随着孩子年龄和情绪的不断发展,他们从一开始被父母情绪影响,逐渐会形成与父母不同的情绪。例如,有的父母暴跳如雷时,孩子会不再恐慌、害怕,因为他们形成了一定的免疫;有的父母很生气时,孩子却反过来安慰爸爸妈妈;还有的孩子会准确地告诉父母,我好开心啊或者我生气了。这都是他们情绪的进一步独立与发展。
著名的脑科专家丹尼尔·西格尔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回应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大脑发育状况,对情绪管理有重要影响。也就是说,儿童情绪的觉察和感知能力,父母都是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来培养的。生活当中,父母情绪不稳定的家庭,孩子往往也经常与他人出现纷争;父母处理问题简单粗暴,孩子的大脑也就常处于危机状态,凡事不懂配合,易出现抵触他人的心理。而那些能够冷静自持的孩子,能够去安慰别人的孩子,很大的原因也是他们的情绪得到过妥善的安抚与处理,并逐步培养起同理心。
4.情绪管理能力的综合发展(3~6岁)
当孩子们能够将自己的情绪与他人的情绪分离开来,就意味着他们的情绪管理和调控能力的培养有了一定的基础。3~6岁儿童的情绪管理,融合了情绪的分离、情绪的认知、情绪的表达以及情绪的宣泄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我儿子5岁多的时候,花了很长时间用积木搭建了一座大城堡,但和2岁多的妹妹玩耍的时候城堡却不小心被妹妹推翻了,妹妹似乎还觉得很好玩。当时的儿子,真的要气炸了!他举起了小拳头,想要打在妹妹身上,可是似乎他又知道这种方式不合适,拳头迟迟没有落下去,泪花却在眼眶里打转了。
我拉住他的手问:“宝贝,你用心搭建的城堡倒塌了,你一定感觉有些难过,是吗?”
他点了点头,眼泪就跟着滑下来。
“还有些生气,是吗?该怎么办才能让情绪的小怪兽发泄一下呢?”情急之下,他看到了一个沙包,抓起来就丢出去了。我转过头对女儿说道:“欣欣,帮哥哥把沙包捡回来吧!”
女儿赶紧把沙包拿给了哥哥,他夺过来一下又扔出去,还对妹妹喊:“再扔给我!”似乎这样的做法让他的情绪得到了缓解。两个人丢了一阵沙包,疯玩了一通,又开开心心去复原他们的城堡了。
孩子在生气、难过时,往往需要一个契机来发泄,这个契机可能是哭泣,是亲子游戏,也可能是孩子喜欢的其他方法。作为父母,我们要不断留心这些帮助孩子调适情绪的机会,让孩子积累一些让自己调解心情的方法,让他们的情绪自然健康地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