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孩子是在乱发脾气吗

很多孩子会给家长这样的感觉:动不动就乱发脾气,为一点点小事就很计较,情绪崩溃。大人看到孩子这些表现心里也忍不住吐槽:这孩子怎么又乱发脾气?就不能消停一会吗?其实这个时刻,是一个成长的重要时机,父母和孩子都面临着重要的情绪管理问题。

我们先要弄清楚,发脾气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也分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孩子无意识地发脾气,他真的被激怒了或者他感觉受到了威胁和挑战,下意识地大脑就处于失控的状态,无法用理性进行思考,这时候的发脾气是比较纯粹的情绪管理问题;另一种情况是孩子有意识地发脾气,他可能觉得只有发脾气才能实现自己和父母的沟通,才能解决他遇到的难题,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亲子沟通的方式方法问题。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孩子都是有意或无意地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通常可能表达这些意思:

1.感到不被理解:我说了好几遍了,你为什么就是不懂我的意思

这是我女儿和她爸爸之间曾发生过的一件小事。女儿很想给爸爸表演一个节目,四五岁的小女孩,想法很多,一会要假装有个舞台,一会要假装有什么道具,一会说自己害羞的时候爸爸要鼓掌,一会说自己开始表演的时候大家不要出声音,要认真倾听……怎么说呢,要求太多,总有大家跟不上的时候。因为她表演的时间有点长,我们就忍不住小声讨论起她的演技和神态。

于是,双手掐腰,白眼一翻,这小姑娘就开始了生气,控诉,拒绝演出。我们一开始没太在意,感觉她好可爱,她大概也发现我们没太在意她的感受,发出了很大声的“哼!”并且大哭起来。

有人说做父母就是不容易,我们可真是深有体会。我们正很开心地觉得她很擅长表演,可可爱爱的样子,她一个闷雷打下来,让我们措手不及。我也赶紧反思并且肯定她的感受和愿望:“你希望爸爸妈妈都认真看你的表演对吗?可是我们却小声讨论起来,让你感觉很难过,对不对?”从肯定孩子的情绪出发,再加上我们也和她表达了对她节目的喜爱,慢慢她就冷静下来,知道我们的讨论不是故意忽视她。后来我们还约定,等到表演结束后再讨论。

2.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崩溃:我那么喜欢,你为什么不给我

这类情绪通常出现在买玩具、买零食、看电视等时候。由于小孩子的大脑发育并不完善,理性思维能力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他们并不懂得把控自己的需求,他需要了、他喜欢了就想立刻得到,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遭到拒绝,他们就很容易出现情绪崩溃、难过哭闹等情况。

我儿子5岁以后就很少因为这些事情而情绪不安,因为他有足够的判断力,他知道每个月买玩具的约定,知道如果本月的机会用完了他可以等下一个月;他也知道即使这次买不到,我们还可以有很多方法来代替,乐趣并不比那个玩具小;他更知道,我们之间解决问题,从来都可以好好商量,不需要大吵大闹,他想要的东西在符合我们实际的情况下,我们会满足他,但也绝不会为了满足他而奢侈浪费。

当时妹妹3岁,因为年龄小,一些不适合买的东西,我会有意识地在逛街时避开这个区域,并且我非常了解她的爱好,知道她想买的东西是什么,我们会提前约定好什么时候买、买多少。有了合理的约定做前提,基本就不会出现现场失控的场景。

3.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的无措:我不喜欢这样子,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种情况通常是大人没有找到孩子崩溃的关键原因,而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就会手足无措甚至崩溃,无法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沟通。前面分享的我儿子在和朋友玩积木的例子就是这一种,他感觉难过,感觉这样是不对的,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哭了。

还有一些更小一点的孩子,在遇到陌生人来家里的时候也会出现这种情况。陌生人给他带来一些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或者他们的样子、说法方式是孩子所不熟悉的,他们不想亲近这些陌生人,但往往大人又很想对孩子表达喜爱,这就导致陌生人亲近或者拥抱时,小孩子就被吓得哇哇大哭。

其实这背后的情绪只是孩子对陌生人的不适应,他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而不是有些大人理解的不欢迎、不喜欢或者不给面子等。我们大人要读懂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让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们,始终支持和帮助他们,这样他们对父母就会更加信任。

爱与信任,是亲子之间坚韧的纽带。有些孩子长大了不喜欢和父母沟通,或者遇到问题了经常憋在心里,说到底还是对父母无法完全信任和敞开。为人父母,也要多一份智慧,做孩子的避风港,才能给孩子更多的自信与底气。

以上是我们对孩子发脾气的解读,而对家长来说,如果我们下意识觉得孩子在乱发脾气,其实我们也是在表达我们的一些内在感受和需求。大部分内省的父母很容易在批评孩子之后感到惭愧、后悔,可是下一次又控制不住自己,其实在这背后,可能隐藏着这样一些情况:

1.当我们开始不理解孩子的行为,可能是我们处于能量缺失或者认知缺失的状态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如果日常生活中的我状态较好,并且一直保持读书学习,了解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等,在孩子出现一些挑战行为时,我就不会感觉厌烦,而是感觉好奇并充满耐心。我甚至会看到孩子就像书中写的那样,在用自己的“坏行为”表达内心的不满,而我通过引导孩子表达内在的感受,而不是从表面上制止孩子的行为,得到了比较好的引导效果。这时候我感觉帮助到了孩子,并且自己也是个理性、平和、有智慧的妈妈,就会很有成就感。

前段时间我们去奶奶家,儿子想要练习跳绳,因为室外很冷,我们就在室内跳,可是室内堆了一些东西,导致空间很小,孩子明明可以连续跳几十个,结果却跳了十几个甚至几个就跳不过去了。一开始他感觉有点烦躁,慢慢开始泄气,最后气得将绳子摔在了地上。于是我们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你感觉有些生气是吗?

太气人了,这里根本没法跳!

对啊,而且跳绳是你每天都要完成的小任务,你肯定很着急去完成。

根本没法完成!

今天时间是有点晚,而且白天因为招待客人、和朋友玩,我们没有很好地规划时间。你想怎么办呢?

不想跳了。

也许可以换个时间?换个地方?

明天我们去操场跳可以吗?我把今天没跳完的一块跳完。我现在很厉害,一天跳100个很容易完成。

可以呀!那我们就说定了!

当时交流很流畅,孩子和我都是很平和的状态。可是没过多久,又出现了一次类似的事情,是孩子需要学英语的时候,却有点畏难情绪,迟迟不想去学。

那是个周末,而我却还在加班,单位里的人和事都有些难以协调,情绪不知不觉就累积起来。而且平时孩子们看到我写稿或者工作,他们都是安静地看书、画画或者玩玩具,很少大吵大闹,可这一次大概孩子对英语实在是有些抵触,所以就各种不配合:“我再玩一小会儿,我现在不想学英语,我想继续下围棋……”

“你在吵什么?没看到妈妈在工作吗?不想学就别学了!”

我大嗓门地吼完这一句,房间顿时安静了,同时我感觉我的情绪更加不好了,之前只是烦躁,现在烦躁之外还增添了惭愧、无奈的感觉。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是正常的,他们也有自己的倦怠,他们的自律能力也需要逐渐培养,并不是一下就那么顺畅地建立起来。而且因为我们自身的一些问题,无法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提供恰当的帮助,这也导致了我和他的情绪状态都有些糟糕。本书后面大量的篇幅就是告诉家长如何在自己情绪不稳的时刻,调整好自己,用科学的方法来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

2.我们的元情绪被刺激到,勾起了深埋在潜意识中的坏情绪

当孩子的一些行为让我们莫名愤怒和情绪失控时,往往可能是他们的做法勾起了我们沉睡的记忆,在记忆深处,也许我们也有过类似的场景和记忆,得到了非常不好的体验,久而久之就被我们压在心里,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但是这一部分依然没有得到看见和疗愈,所以它会时不时地跳出来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

举个例子,有位家长小时候每次哭都会被父母批评,说她没用,于是她就不敢在父母面前哭,总是展示出自己坚强而冷静的一面。可是后来她做了妈妈,每次看到孩子哭就想起自己的经历,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顺畅地哭出来,别憋着。可是在她的记忆深处没有这种做法的参考,她下意识地就脱口而出:“哭什么哭?哭有什么用?”她突然发现这不就是小时候爸爸对她说的话吗?她很惊恐,明明自己讨厌这些话,为什么却又这么顺畅地对自己的孩子吼出来?

这就有潜意识的影响。这些印象深刻的语言、表情、动作,其实始终存在于我们心底。它们在我们遇到类似情境的时候,就会借助元情绪“复活”,在我们的生活中重现,影响我们和孩子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觉察以及采用恰当的方法调整。有人说,看见是疗愈的开始。当我们发现自己有类似情况时,已经比我们无意识地去吼孩子,前进了一大步。

3.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需要得到不断提升

现在社会已经和我们童年成长的环境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上一辈的教育方式方法有一部分是不适合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我们无法用过去的老方法,去教新时代的孩子。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分需要我们传承,如善良、真诚、坚定、自律这些良好的品格,还有分享、礼貌这些好的行为,但是在传承的方法上,除了说教,除了奖惩,还有更多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方法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如从接纳孩子情绪出发,来调整孩子行为;从理解孩子的认知能力出发,鼓励孩子再进一步;和孩子确定原则时,可以不用大吼大叫,而是保持理性温和;学习和成长可以不必很痛苦,我们可以寻找一些更容易调动孩子积极性的趣味活动等。

有人说,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不是拼命内卷,折腾我们的孩子,父母的价值观、视野格局、品行修养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决定了孩子从哪里开始跑、怎么跑以及跑向哪里。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我们正式进入官方带队、依法养孩子的时代。作为父母,在情绪管理方面,我们更要有科学的方法,去呵护那一颗小小的童心,让它健康茁壮,让它能量满满。 YBy4KVFFgKh0KWwYcC24oPlEHC7X57TrgB0vzsZ03ERVsh3jKam25mxcHs4mvF/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