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家长否定孩子情绪的后果有哪些

生活中,人们天生都喜欢积极情绪,家长对孩子也是如此,喜爱看到孩子身上散发出来的欢乐、活泼、可爱、惊喜等种种能量,却对孩子们遇到问题时表现出来的胆怯、愤怒、哭泣、退缩等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是焦虑烦躁。前面我们提到过,这与父母的元情绪有关,有时候孩子的行为或情绪,打开了父母记忆的闸门,将父母拉回他们童年时那些窘迫的、痛苦的回忆中,父母们就会陷入这些情绪里无法保持原有的理性。

很多父母都有一个易爆点,看到孩子的某个行为就感到愤怒。和我交流的一个妈妈曾说,她就很害怕孩子哭,孩子一哭她就很烦躁,想吼叫,甚至想动手打人。我带她觉察记忆中有没有类似的场景,她还真的找到了。小时候她很胆小,每次哭泣时都会被爸爸呵斥,“多大点事你就哭”“一天哭多少次了”“怎么这么招人烦”……久而久之,她对哭泣这件事的本能反应就是呵斥与阻止。当她看到孩子哭泣时,潜意识就回到了童年哭泣时的那个场景,让自己的情绪也回到了那个无助的情形。

有的父母因为自己工作忙碌、精神压力大,无法正确引导孩子的情绪;有的父母不了解孩子情绪的发展规律,也无法引导孩子的情绪;还有的父母自己的情绪就没有处理好,面对孩子时自然也是一团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父母在否定孩子的情绪——

怎么这么胆小呢?不就是一个滑梯吗?大家都喜欢,怎么就你不敢?不敢玩就别玩了!

能耐了你,竟然跟爸爸妈妈乱发脾气!爸爸妈妈多辛苦你不知道吗?再乱发脾气不要你了!

哭哭哭,这么点儿事你就哭,憋回去!好好想想怎么办!

这些话从父母的角度来看都是有一定道理的,站在我们大人的角度来说,太多负面情绪是不好的,应该保持理性,用理性平和的情绪来进行沟通。但是别忘了,我们面对的是2~6岁的幼儿,他们的大脑还处于发育过程中,尤其是负责理性、思考、道德感等高级思维的“理性脑”并没有发育成熟,所以很多时候他们的情绪都是本能反应,这是不受他们理性控制的。在他们遇到难题时,感觉困扰、无助、恐慌时,因为年龄小、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呈现出种种负面情绪。

从这个维度来说,孩子的每一种负面情绪都是在表达内心的想法与诉求——

胆小的孩子可能在说:“爸爸妈妈,请帮帮我,给我支持,让我有勇气去滑滑梯。”

发脾气的孩子可能在说:“爸爸妈妈,我太生气了,你们不理解我,请你们帮帮我,我很生气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哭泣的孩子也许在说:“爸爸妈妈,我很难过,我需要用哭泣来发泄一下。”

很显然,小孩子根本无法说出这些话,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儿童心理学、借助儿童情绪发展的规律,来解读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如果在孩子需要帮助的这些时刻,父母否定、批评孩子的情绪,很可能会带来这样一些后果:

1.阻碍孩子的情绪表达,造成孩子的情绪累积

父母在引导孩子进行情绪管理之前,需要对情绪有客观的认知。情绪虽然是主观产生的,但是在客观上自然流动的。任何情绪都有产生、发展、消退的过程。如果孩子出现了情绪,我们没有进行良好的解决和疏导,孩子的情绪表达受到阻碍,就很容易憋在心里,影响孩子的方方面面。

在入园期,经常有父母跟我说孩子抵触幼儿园,从幼儿园回来之后会特别黏人,特别难哄。其实这也是因为孩子用自己的全部能量去应对幼儿园的新鲜事物,回到家中时情绪能量已经不是那么充足了,在父母前面才放心地表达自己的恐惧和依赖,把积攒了一天的情绪向父母表达出来。我有个闺蜜做得非常好,她说虽然每次下班回家也非常累,但是看到孩子一天12小时见不到妈妈,通过黏人、哭泣等方式来发泄自己,她感受着孩子的情绪是流动的,从不安逐渐平复下来,她也感觉到了自己耐心陪伴的意义。

2.给孩子错误的示范,孩子无法学习正确的情绪管理方法

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处理,也让孩子知道了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如果我们不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否定了孩子的情绪,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这样对待自己的情绪,甚至也这样对待身边好朋友的情绪。

我常带孩子出去玩,有一次看到有个孩子哭了,身边一群小伙伴安慰他:“别哭了。”“我们一起玩吧。”“我去找爸爸妈妈帮忙。”也有的孩子会说:“哭有什么用?小哭包!”

最后这句话无疑给这个哭泣的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而对说出这句话的孩子来说,他一定也是这样来看待自己和他人哭泣这个行为的,他不懂得使用更好的解决办法和表达方式。而这,正是为人父母的我们,需要在各种复杂、让人烦躁的负面情绪中,和孩子一点一滴体验、觉察并进行表达和疏导。

3.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在心理上埋下隐患

这个问题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激进型的孩子,目标感强,被父母否定了情绪之后心里会很不服气,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可能会变本加厉地渴望父母的理解。因为他们内心对父母还抱有期待,内心渴望父母看到自己的需求,看到自己的表达。

而另一种性格忧郁型的孩子,可能真的会把这些负面情绪埋藏在自己的身体里,埋进自己的心底。下次也许还是不由自主出现一些情绪,但内心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这就是为什么网上经常说不要培养“乖孩子”,“乖孩子”可能会出大问题,因为“乖巧听话”的背后,很可能是孩子确定别人不会包容他的差错,很可能是知道自己如果不乖巧就不配得到别人的爱。他们可能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可能会故意做出乖巧的样子,也可能完全丧失自我,服从家长的一切安排。而这样的身心状态对孩子长远发展来说是极其危险的,当孩子处于无能为力的境地时,可能会诱发绝望、崩溃、抑郁等极端情绪和相关的极端行为。

4.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影响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

父母和孩子密切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在无条件的爱、接纳、尊重、理解等基础上的。林文采博士就曾在书中写道,孩子在0~6岁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无条件的接纳;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安全感;肯定、赞美、认同;学习、认知、模范。可以说,这五大心理营养是每个生命得以健康茁壮成长所需要的基本养料。

而如果缺失这些心理营养,父母对孩子的情绪是一种否定的、漠然的态度,孩子在情绪激烈时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和理解,那么孩子的内心就仿佛一座孤岛,可能会感到疏离、情感淡漠、孤独、不被爱等。孩子通过父母的行为推测父母的情感,当父母没有很好地理解自己时,孩子也会猜测自己的爸爸妈妈到底爱不爱自己。如果反复出现这种情况,就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

5.无法引导孩子觉察自己的情绪,影响孩子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

如果父母一直否定孩子的情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孩子也会下意识地感到迷茫:为什么我这么难受别人却完全感受不到?为什么我很害怕,我很难过,爸爸妈妈却觉得这无所谓?孩子的情绪表达是一个良好的机会,抓住这个机会我们可以培养孩子情绪认知和管理能力,可如果孩子在表达情绪时受到了阻碍,这个机会就会白白流逝,孩子对情绪的认知和管理得不到科学有效的引导,也会引起一些行为上的问题。

有的孩子可能很早就出现和父母对着干的情况,他分辨不出自己的情绪是什么、从哪里来,他感觉不开心了就会向周围的人发脾气;还有的孩子表达不出来,有情绪了就会封闭自己或者退缩,不敢走出自己的世界……作为家长要细心感受孩子的情绪和日常行为,适时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 obPhLaylbkbQFlIREImELatleDcJzn/jLeIkaXevBLkLuCJvZBBIy/1utsccrWp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