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 8
孩子的进化之旅

刻着定制“youth&beauty”的耳机

1.一副新耳机的故事

周末,儿子和我一起下楼散步。

耳机放进口袋里,衣服被扔进洗衣篓。

然后,洗衣机欢快的旋律带着他心爱的耳机进行了60分钟的时光旅行。

阵亡。

青春期的孩子,离开了耳机,仿佛失去了防护服中的一款。迅速选好了品,拿来给我看:“我想买这款。”同时补充:“我自己忘了从口袋里拿出来,我自己出钱。”

这是好事从天降啊!

我看下了品牌和型号,品选得不错——反正没亏待自己。

再看了下价格——也挺美丽的。

心里一阵窃喜——反正花的也不是我的钱,管他呢。

他摸摸索索就要下单了,我猛然想起朋友是这个品牌的员工,员工价可以打折,按他的级别大约可以节约500元。

心里一盘算,美滋滋的,省下500说不定他还能请我吃饭呢。

兴高采烈地奔过去告诉他:“我给你找到了省钱的办法!”

冷酷脸:“我不要。我要自己买。”

一脸懵的我:“同样的渠道,只不过是他帮你下单而已。”

继续冷酷脸:“我不要,我要体验自己买的这个过程,我还要刻字。”

更懵的我:“省500,你确定不要?”

暴发户上线:“是的,我确定不要。”

一口老血。首先心疼我的饭,其次他的钱。

这是什么逻辑啊?

2.多花500元,究竟想“买”的是什么

说实在的,当下那一刻,我特别不理解,甚至还感觉到一点儿生气。

在这个故事里,我原本认为掌握了理所当然的“真理”,但在冷静下来觉察之后,在儿子充分表达并对我苦口婆心的“教育”之后,我终于明白,哪有绝对的“真理”,只有此时此地的需要。

“我要体验自己买的这个过程,我还要刻字。”

——这是他当下的需要。

这个需要关乎成长的新阶段,关乎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需求。十几岁的孩子,仍无法兼顾、平衡当下所有的需要并做出最优选择,他所做出的选择可能是感性的,但毋庸置疑是更遵从内心的。

愿意多花500元买一件同样的商品,他想“买”的究竟是什么呢?

(1)享受独立完成购物的感觉,尤其是对自己来说有心理意义的物。在某种层面上,这种感觉和“成人感”密切相关。

(2)我不知道他给自己刻的字究竟是什么,但这应该是他想和自己的对话,是他的私密空间。这个空间在他拿到耳机后我就会知道,但在这个空间的创建之初,不能对我开放,更不能对我的朋友开放。

(3)花钱的过程很重要。这是他想去体验的,也是他在未来的人生路上需要去学习的。

当我思考并理解了以上3点,内心就释然了。

以能承受的物质空间,去换取心理的空间,也是成长的一种方式。

几天后,他收到了耳机。上面刻着字“youth&beauty”。他说,灵感来源于约翰·契弗小说集的其中一篇:哦,青春和美。

少年的冒险

1.成长中新的冒险之旅

新体验,是青少年大脑中的优先事项之一。通过新的体验,探索更广阔的边界,在这个过程中展开自我认同。

孩子的冒险,是他们新体验的一种最为轰轰烈烈的形式。

孩子小的时候,骑着扭扭车在小区里横冲直撞,爬上很高的坡道从上往下冲,遥控汽车专往泥泞的水沟、满是黄沙的工地开,哪里有障碍,哪里停留时间就最长。

常常吓得心都要跳出来了。但我们还是用“去试试看”替代粗暴的阻止,在安全边界内,鼓励他的一切冒险。我们的保障机制是——爸爸在。“爸爸在”也成了可以行动的暗号。

“爸爸在”一直陪伴着。当骑山地车骑出越野拉力赛的感觉,为了体验风驰电掣,一路向前飞,第一次穿过汹涌的人群颤颤巍巍上路时。当他从孩童长成为一个少年,依旧奔赴在冒险之旅时。

2.冒险是一种探索

我们所定义的“冒险”,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感官上的刺激感、控制感、征服感。背后的重要意义是对生命新阶段的探索。

什么都不做,最安全。回避成长的风险,最安全。但最安全也最没有生命力,你想看到的是一个保持好奇、跃跃欲试的少年,还是一个墨守成规、处处谨慎的少年?

冒险是一种探索,只是青少年的思维大脑还不能很好的对话活跃的情绪大脑,因此在行动表现上,往往会变形为鲁莽冲动。

我们不能因为风险,就阻止生命的前行。对冲风险最大的保险,是“爸爸妈妈在”,在他的身边,在他的心里。

当他有了足够的练习,他会慢慢把鲁莽冲动进化为更“理智的冒险”。

3.冒险也是一种学习

青春期的孩子,追随诱惑的引领去尝试冒险,这加剧了父母的担心和焦虑。

和一个想冒险的孩子讲道理企图说服他停止,只会激发他的跃跃欲试,以及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悄悄实施。

冒险也是一种学习,与其阻止,不如引导。比如把对新体验的需求从骑飞车引导到一项挑战体能的体育运动——拳击,把对即时奖励的需求从虚拟的社交引导到真实人际的互动。

这意味着,冒险不仅仅是一种负面的体验,更可以是积极的行动。挑战一项从来没有尝试过的运动,害怕社交的孩子努力进入真实的人际关系,都是一种冒险。

4.一个关于冒险的思考

当青春期的孩子社交面越来越宽,他们在环境识别、人际融入上也是一种典型的冒险行为。

担心孩子学坏,担心孩子管不好自己,看似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阻止孩子和外界的一切交往,但这现实吗?

我收到过一个妈妈的留言。孩子进入新学校后受邀参加同学间的聚会,原本挺好的一件事,现在成了她的烦恼。她得知这个聚会上有班上表现不好的孩子,小道消息还说,这次聚会上可能会出现啤酒。孩子已经答应了同学,她非常犹豫,到底应该怎么办?

在找到答案之前,我想有5点思考非常重要:

(1)不武断评价、不抨击他的朋友。

(2)想积极地融入新环境和可能会遇到的风险之间,孩子会怎么选择?

(3)如果孩子不参加这次聚会,可以保证在其他场合或者你不知道的场合下,他完全能摆脱你所担心的同学的影响吗?

(4)按照你对孩子的了解,他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设想的聚会情境真的发生,他会怎么做?

(5)有什么机制,既可以支持孩子的新体验,又可以最大化地保证他的安全?

答案不是唯一的。答案在我们和孩子充分的沟通里。

获得成人“勋章”的6大事件

获得成人感的心理意义,对孩子来说,可能是在一些大事件中。但更多的时候,它们藏在日常生活的那些微不足道里,一个小挫折,一次新尝试,一句特别普通的话,孩子走到了那里,遇到了,感受到了,沉淀下来了,最关键的那块拼图找到了。

每个孩子最关键的那块拼图都各不相同,给孩子更多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去探索、体验。这个过程艰难曲折,我们需要尽最大的可能去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匪夷所思”,包容那些让我们感到愤怒的行为,思考问题行动背后的积极意义。

有趣的是,获得成人的“勋章”,有时是以一种种“禁忌”的行为打开的,因为这并不符合一个“好孩子”的定义。

获得成人“勋章”的6大事件,它们可能是:

1.第一次主动熬夜

像大人一样,可以自主掌控睡觉的时间,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有着重要的心理意义。

当有一天,孩子极其“清晰明确”地想要第一次尝试晚睡时,父母不用担心,这个体验对孩子的健康不会造成威胁。

这里的“清晰明确”是有条件的:

(1)主动而非被动。如没有完成当天的作业被迫熬夜就属于被动。

(2)主动做有意义的事而非被绑架。如彻夜玩电子产品属于被绑架。

2.吵赢父母

第一次有理有据吵赢父母,孩子会从中获得成人感。

会争论也是一种能力,这代表他们开始有能力合理表达自己,有能力为自己争取利益,可以明辨是非,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但很多时候,我们会定义这样的行为为“顶嘴”,这会激起父母的愤怒,并很容易被上升到道德层面。

智慧的父母善于运用“争吵”,将之作为了解孩子的窗口之一。懂得放下权威,放下自己,让孩子可以平等参与对话,充分表达。

真正意义上“吵赢”了父母的孩子,并不会从此把父母踩在脚下,他们从中学会的是独立、平等,而父母也更可能赢得孩子的友谊。

3.“打赢”爸爸

对于一些青春期的男孩来说,和爸爸有肢体力量上的抗衡,比在语言上赢得爸爸有更深远的心理意义。

当然,这里并不是指和爸爸发生激烈的肢体冲突,而是友好氛围下男人之间的互动,如摔跤、拳击、游泳,或者爸爸再也赶不上的骑行。

重要的是,爸爸不要拒绝这样的肢体力量的互动。

4.拥有一件“稀缺”物品,比如手机

不管手机曾经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困扰,不可否认的是,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是成人感的一种表达。

手机争夺战其实也是孩子的主权争夺战,拥有一部手机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我成为了独立自主的我,如果父母可以理解这一点,就给解决手机使用问题多打开了一个视角。

捍卫你拥有手机的权利,但对你管理手机也提出明确的要求——我们需要输出这个明确的界限。

5.表白和拒绝别人的表白

这里讲的并不是暗恋,而是真正付诸行动的表白。这里的表白也不是指冲动地起哄,而是真正思考、权衡后的表达。

不要嘲笑孩子们的情感,说他们不懂。他们的每一份欣赏都纯净、美好、干净、利落、直击本质。孩子深思熟虑后的表白可能在成人看来依旧是幼稚、肤浅、不切实际的,但这却是他们真正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去认真思考、勇敢行动的结果。

理智拒绝别人的表白,比表白本身更有成人感的意义:谢谢你喜欢我,但你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我也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个阶段,我不想展开一段感情。

你看,多么美好。

6.感受某种不曾经历过的身体疼痛

在感受自己身体的疆土上,有了一些特别的体验。

比如头疼。当我第一次感受到“头疼”,当时带给我的心理冲击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原来头疼是这样的感觉,原来我也会头疼,头疼不再是从大人那里听到的词汇,我也长大到可以体会头疼是什么样的,这种感觉真的是太奇妙了。 OuHkpfltqHyOxPbdqRZnpBMgf6535S1RfWRj2DSqNTMP7xtCJhqNJCjhjk6xq/c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