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 7
学业的漫漫征途

学习困难的孩子,问题到底出在哪

作为学生的“主业”,也作为衡量“学生”这个角色“优劣”的重要参考标准,学习,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重视完全可以理解。

从广义上说,学习是不停止追寻与探索未知,是一种伴随终身的能力。

从狭义来说,学生时代的学习包含了具体学科的知识积累、学习方法的养成、从具体知识的学习中提升的学科能力,以及更重要的思维能力。

但是,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尤其在青春期阶段,这个困难被放大了。

青春期阶段学习的困难源自五个方面:

(1)知识的难度增加了。

(2)科目的增加导致时间分配和管理问题凸显。

(3)适应不同阶段的学习方法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

(4)韧性、耐受力、逆商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得到训练。

(5)更为关键的非智力因素:青春期内在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风暴”侵袭严重干扰学习的内在环境。

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表现出诸多共性,比如:

(1)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没有动力。

(2)学习无法专注,磨蹭。

(3)假装很努力,但在结果上没有呈现。

(4)遇到困难就退缩,并由此引发心理问题。

学习本可以快乐,孩子的“痛苦”从何而来

1.孩子人生中第一个系列性的需要对结果负责的项目

孩子学习的“痛苦”从何而来?来源之一是害怕对结果负责。

学习,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个延续的系列性的需要对结果负责的项目。他们的行动、耐力、方法、智慧、挑战、一朝一夕的汗水、持续不断的坚持、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交织成了那个阶段性的结果呈现。

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要对结果负责,最重要的是对每个过程负责。有些孩子不堪重负选择逃避,并不是那一刻的决定。他们有想对结果负责的初心,却发现在每一个等待和荒废里丧失了能力。他们想逃避那个结果,其实是对自己的保护:如果我“逃走”了,谁也看不出我真实的能力是高是低;如果我全力以赴了还是没有学好,那会证明我有多失败。那么宁可做一个临阵逃脱的自己,也不要面对失败的自己。

这是孩子隐藏的心理语言。

学习,贯穿我们一生的始终,学习社交、学习管理、学习生存、学习了解自己……在学生时代,对“学习”这个项目负责,迈入社会,面对的就不仅仅是“学习”这一个项目,而是对生活负责,对工作负责,对家庭负责,对自己的每一个行动负责。

2.假想的观众是孩子“痛苦”的来源

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是孩子学习“痛苦”的另一个来源。

为自己而战,向内看自己,孩子就能更理智地看待得失,找到自己的节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因为自己的面子,对孩子提出超出其能力范围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的价值评判标准就会转向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追求外部的认可。当这种认可总是无法实现时,他们要么严厉苛求自己,要么彻底放弃。

活在自己的真实世界里而不是别人的眼光里,这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出表率,看着我们的孩子,了解他们、理解他们、接纳他们,给予他们最稳定的支持,尽量少地受外在环境、外部评价的影响。

3.让马拉松选手和短跑选手比速度

和自己比,并不会带来痛苦的感觉;让孩子感到“痛苦”的,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每个孩子处在各自不同的时区,不分青红皂白拉上一根线对比快慢是没有参考价值的。有的孩子走得快些,他们适合百米冲刺,有的孩子耐力好些,他们更适合跑马拉松。硬生生让一个马拉松选手和一个短跑选手比速度,是不合理,也是不公平的,可这样的对比每天都在上演。

尊重孩子的内在规律,等待他们的花开,不破坏他们的节奏,可能慢些,但一定是值得的等待。毕竟,眼下暂时的成败得失,在人生的长河里,都算不了什么大事。

4.学走路和学数学,父母的态度为什么不一样

孩子小的时候学走路,害怕了,摔倒了,我们都会给他最真诚的鼓励:没关系,慢慢来,我们再来一遍;没关系,今天累了,明天我们继续学。

似乎很少有父母在孩子学走路时责备他:你怎么这么笨,连走路都学不会!同样是学习,为什么我们那时可以抱以最大的耐心,但当孩子学“数学”时就那么急躁、暴躁、血压飙升呢?

他们需要经过训练才能学会走路,他们同样也不是天生就会“数学”。当他们长大了,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他们更需要我们的陪伴和支持。

当孩子有一天厌学,觉得学习这件事是他们的“痛苦”,真的是知识的难度成了他们的拦路虎,还是因为不当的沟通、不能被理解和消化掉的情绪成了他们学习的阻碍呢?

战胜学习困难,重视这6个关键词

困难是挑战,也是机会、是资源。战胜学习的困难,需要我们重视这6个关键词。

1.成就感

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成就动机,孩子更不例外。当孩子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我们需要关注他是否成就感缺乏。

已经很努力了,但很长时间以来都不见成效,这会极大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尤其在“不太好”的结果面前,他的“好的行动”没有被看见,或者他没有感受到被看见的时候,这种打击尤为致命。

在学习过程中,接收到了太多来自外界的否定,尤其是身边的重要他人,比如父母。

在持续否定的环境里,孩子容易内化对自己的否定认知,他的内在环境不能给他提供支持,更加剧了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2.坚持

这里的坚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日常学习的坚持。一日曝十日寒,是最没有效率的学习方法。谨慎选择,坚定坚持,哪怕是一个非常小的学习任务。这里的坚持需要克服惰性。

(2)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更需要坚持的品质,勇敢面对困难,不轻易放弃,在想放弃时再坚持一下。这里的坚持需要穿越困境。

(3)学习是孩子的事,但父母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坚持也同样重要。坚持站在孩子的身边,让他不觉得孤独;坚持我们秉承的教育理念,不人云亦云、不随意变换方向;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坚持帮助他们坚定他的坚持。这里的坚持需要智慧。

3.自信的力量

自信会激发出强大的内在力量,自信的孩子似乎更容易战胜困难。但自信不是盲目自大,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靠我们口头凭空给孩子“你要自信一点”的抽象鼓励,他就自然而然会这样做的。

增强自信有三个途径:

(1)自信来源于无数次战胜失败,在摔倒后一次又一次爬起。

(2)坚持会增强自信。当累积的量变达到质变时,孩子可能会对自身的能力感到意外,这又会帮助他更好地去理解坚持。

(3)如果孩子已经在“黑暗”里奔跑了很久,就是找不到出来的路,父母需要帮助他们看到一点光亮。这个光亮不是父母人为捏造出来的,而是让他们从自己身上找到资源。比如,从自己最擅长的入手,从最容易突破的点先积累小自信,这极有可能会成为他获得力量的撬点。

4.小目标

把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是实现目标最可行的路径。相对来说,小目标更容易实现,在完成一个个小目标里获得的成就感可以成为孩子坚持下去的动力。

这里的分解,既指分解任务项本身,也指分解时间。

把2个小时的工作量分解为4个30分钟去完成,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在每个小时段内的专注度,从而极大地提升效率。

5.内在整合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不好,完全不是因为智商低。很多非常聪明的孩子依旧在学习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尤其在孩子的青春期阶段,内在整合能力对学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内在冲突消耗掉的能量,会极大地损耗需要花在学习上的精力。大脑一直处于防御状态,无法理性思考。

想要在学业上有好的表现,内在环境的稳定非常必要。

(1)不要着急“干涉”孩子遇到的问题,让他有足够的自我调节时间和空间。支持孩子合理的自我调节机制,比如偶尔吃垃圾食品减压,比如某天就是想放空什么事都不想做,比如就是想随心所欲熬个夜。这些调节有可能会破坏既定的规则,此刻就需要父母涵容、灵活的智慧。

(2)父母需要给孩子提供稳定的环境支持:父母稳定的情绪,融洽的家庭氛围,父母自我成长的榜样力量。

6.更多可能性

学习成绩好和理解学习的意义,不能画上等号。

有的孩子成绩非常好,突然有一天不想学了。他们有可能因为受到太多外在的压力而被动学习,并不是发自内心的主动学习,他们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热爱。

学习只是一个过程,很多人把它当成了目的。

当我们给孩子呈现更多层次、维度的选择梯度,而不是功利地把学习的好坏和人生的成功与否简单粗暴地画上等号,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学习的意义。在这里,父母首先需要做到不功利。

分数本没有意义,为什么你偏要沦为“奴隶”

1.好与差只是比较级,分数本身并没有意义

有第一名就一定会有最后一名。

在这个环境里的中等生换到另外一个环境里可能就名列前茅。

永远没有最差,也没有永远的最差;永远没有最好,也没有永远的最好。好与差只是一个比较级。

作为衡量好与差的媒介,那个代表分数的数字只是一个工具,有时候也成为一根指挥棒,把我们带去不同的地方,去不同的“世界”和不同的人在一起。

它看着挺重要,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我们可能再也记不起10年前、20年前某一次考试的分数,或者某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的考试分数,但是那串数字背后拼搏、奋斗、坚守、迷惘、通透的过程,却永远留在我们记忆的最深处。那种迎难而上、艰苦自律、咬紧牙关的精神,成为我们身体永远的一部分,一直伴随我们走到现在,成为了现在的自己。

当我们带着对来时路的复盘向前看时,也许会有更深的领悟可以和孩子分享:分数本身并没有意义,只有当它辅助孩子检视、调整阶段性目标和行为时才有意义。

它就像一个脚手架,孩子借助它的力量,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让自己去到更好的地方,成为最想成为的那个人。但如果孩子眼里只有这只脚手架,抱着它不撒手,他们就永远学不会攀登。

2.脚手架与十字架

利用分数这个脚手架学会攀登,最重要的是学会什么?

对于那些学习比较轻松的孩子来说,攀登相对更容易一些,他们每天都会收到正反馈,这积攒着他们向前的动力。

对于那些学得比较费劲的孩子来说呢,他们可以从中获得什么?

当他们攀高远足,最重要的是倾听自己的呼吸,掌握自己的节奏,看着自己的脚下。盯着别人的速度看,只会乱了自己的阵脚。

当别人已经走出去很远时,记得自己的时区,不放弃攀登,也不丧失动力,那样可能会晚一些,但一定都会到达。

怎样才能不丧失动力呢?自我肯定,看到自己的进步,不吝啬对自己的表扬,是可以给自己的最好鼓励。

这些,请和孩子一起看到。和孩子一起看到他的积极面,是神奇的魔术棒。

孩子迈入青春期后,似乎他们身上的缺点一夜之间也长高长大了。在和很多父母的沟通中,我有深刻的体会,我们眼里看到的都是孩子的问题,而忽略了他的可喜可爱。

当我们被孩子的缺点蒙蔽了双眼,怎么有空间容纳他更多的美好呢?我们以爱之名营造了一个焦虑、不信任、不被祝福的场域,孩子怎么能从中获得力量呢?我曾经发起过一个15天的活动,叫作“#发现孩子的好#”,每天发现孩子的一个闪光点并发给我打卡,很多家长坚持了下来。在那些与孩子相处最艰难的日子里,当他们换一个角度、转变一种思维去关注孩子时会发现,再顽劣的孩子也有闪闪发光的时刻。这成了他们破冰的窗口。

3.看不见一点光的“鞭策”和施暴有什么区别

即便我们不愿意承认,很多时候我们还是用分数把孩子分成了三六九等。

理智告诉我们这不公平,但情感裹挟着我们屈从。我们手里捏着很多标签,就像上帝赋予了我们造物的权力,在这个孩子身上贴一个,你是优等生,在那个身上贴一个,你是差等生。

你也这样做过吗?戴着有色眼镜,只看见我们的偏见。我听过太多这样的真实故事,因为几次考试的分数被贴上标签的青春期孩子,眼里再也没有闪亮的光,那枚虚幻到无比真实的标签成为他沉重的十字架。有人幸免,大多罹难。

他并不是立刻缴械投降的,在停止挣扎之前,他也做过很多努力。那些你有意无意中无视的努力,它真的存在过。

毕竟是孩子,有多少人有极其顽强的斗志凭一己之力爬出沼泽?或者他确实已经艰难地爬上来一点了,又被我们无情地踢了回去,我们却将此美其名曰为“鞭策”。

不给鼓舞,看不见一点光的“鞭策”,这和施暴有什么区别。

我们虽无法左右家庭以外的环境,但作为父母,我们起码可以做到不成为“帮凶”。我想,孩子们也一定发出过孤独无奈的呐喊:可以不要只看到我的分数吗?也试着看看我其他的闪光点,那才是完整的我。

4.全景模式与特写镜头

当我们看到完整的孩子,就像将眼前的特写镜头拉到全景模式。我们不只看到叶片的脉络,也可以看到飞舞的蝴蝶、美丽的花朵、阳光下闪着五彩光亮的地方,也许正是我们曾经忽略的最不起眼的一颗种子,那里更容易生根发芽,长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当我们真的这么做了,就是放下执念,帮助孩子去发现真正属于他的优势。他们不需要和这个世界比全、比快,而是真正运用自己的资源,去打他的人生通关。

这是我们可以给予孩子最好的支持。给他空间和机会,让他发现他可以是怎样的人。

如果他可以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我们为什么要苛求他去做一个面面俱到的沧海一粟?如果他可以把自己的兴趣发展成为终身热爱的事业,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给他最大的支持和祝福?

放下分数的一刀切的标尺,也许我们可以有更广阔的发现。我们不需要去左右什么,也没有什么值得惋惜,只是,不要狭隘地给孩子贴上沉重的标签。如果他是分数的朋友,我们可以边走边带着发现的眼睛;如果他是分数的敌人,恭喜,他可能会遇见另外一番特别的天地。

只是,途中不要放弃。

那个特别磨蹭的孩子,以全校第一名考上了最好的高中

朋友的孩子以全校第一的中考成绩考上了当地最好高中的重点班,我问他学习秘籍,他的回答让我意外:

“孩子一直很磨蹭,我们也一直‘尊重’她的磨蹭。”

“磨蹭”似乎是个贬义词,和不好的学习习惯联系在一起。学霸们也不总是完美的,“好孩子”身上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只不过和结果比起来,这些都被掩盖了。值得思考的是,同样是“磨蹭”,为什么在有的孩子身上是“致命”的,在另外一些孩子那里依旧可以取得骄人的成绩呢?

1.不是所有的磨蹭都消极无用

有一次,儿子在完成某项作业上超时比较长的时间,我心里有些着急,语言上也有些急促。

儿子看我不太友好:

“我知道我做得很慢,花了更多的时间,但是每一题我都搞懂了。你着急有什么用呢?你催我,我没有学透,虽然看似是节约了时间,但实际上我后面要花更多的时间。”

说得有些道理。

我不是想给“磨蹭”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更不是提倡孩子们“磨蹭”,我想分析磨蹭的不同类型和背后的意义。

磨蹭也是分级别的:

(1)有些孩子需要更多的过渡时间,才能投入到下一项任务中。但是一旦投入,他们非常专注且高效。他们在过渡空间的“磨蹭”,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存储更多的能量。

(2)有些孩子可以非常快地消化某个知识点,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孩子来说却是相反的情况。因此,他们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摸索、整理、思考、吸收。而这在父母眼里可能会是“磨蹭”的表现。

(3)还有些孩子是真的把磨蹭贯穿学习、生活的始终,他们抓不住重点,无法专注,这样的“磨蹭”尤其需要我们去关注他们遇到了哪些自己无法表达、不能理解的问题,以至于以行动的迟缓去消极对抗。

不是所有的磨蹭都是消极无用的,有些磨蹭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孩子,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理解他行为背后的不同意义。

本质上,这是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内在秩序。

2.尊重孩子的内在秩序

内在秩序是对内在需要进行的项目管理。

不同的个体,内在秩序无法拷贝。比如那个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最好高中的朋友家的孩子,她的父母没有以“别人家孩子”的高效为衡量标准攻击她,而是尊重她的“磨蹭”,给她自我调整的空间。孩子的内在秩序是完整、有序的,她在自己的节奏里一路向前。

把我们认为正确的“顺序”强加在孩子身上,可能恰恰是对孩子内在秩序的破坏。我们习惯以理论上的完美作为唯一标准,却忽视了孩子个体的实际需要。比如,完美的理论模型是,你必须先做完作业再玩,如果你先玩了,就是不学好、不上进、不把学习放在心上。当我们把这些标签贴在孩子身上,慢慢地,他们就真的成为了那样的人。

任何一种内在秩序的养成,都是环境长期作用的产物,是“适者生存”的结果。存在的,一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要多想“为什么”,这可以帮助我们跳脱教条主义,真正关注孩子的实际需求,而不只是照顾我们自己的需要。

尊重孩子的内在秩序,我们就可以放任孩子随心所欲,完全不管了吗?

显然不是。不否定孩子的内在秩序首先是非常必要的,即不否定孩子的心理需要,不侵犯孩子的边界,本质上就是不否定孩子这个个体本身。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在行动上和孩子商量,哪些顺序可以优化,哪些时间可能真的被浪费了,咱们慢慢调整过来。

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消灭磨蹭。而是专注地专注,专注地磨蹭。

升学转折阶段,如何做好入学过渡

升入初一、高一的孩子,面临的是学龄段的新转折。他们将进入到新环境,会有一段“找自己”、重新定位自己的过渡时期。过渡的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奠定孩子未来三年的心理基础。

父母要有意识地提前做些功课,做好准备,包含但不限于以下5个方面,涉及心理、体能、状态、学业衔接等。

值得重视的是,准备工作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家庭集体意志共同作战的体现,父母也需要参与其中做大量的工作。

1.面对新变化,孩子要有接纳变化的心态

入学后,孩子即将进入新的环境、新的班级,面对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组成新的集体,这些都是在学业推进过程中的新变化。

他们也即将面临“定位”的变化,会有一个重新寻找自己,并稳定下来的阶段,包括学习上的综合位置、在同学中的社交影响力等。这是对过去6年或过去3年的颠覆和新的挑战。

孩子比较容易带着过去的经验来定位自己。如果进入新学年在各方面与以往相比没有太大的落差,他们就能相对平稳地过渡。如果差距较大,承受能力差的孩子会遭遇强烈的心理冲击,能跨过去,就是飞跃式的成长。跨不过去,就极可能走进症状里。

当然,父母不能通过消极暗示来吓唬孩子,我们需要为各种可能性做好准备,但糟糕的情况并不总是会发生。我们可以通过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孩子的自我思考,也为他们即将面临的“新鲜”做好心理铺垫,比如:

上了初中/高中后,你觉得可能会有哪些变化?

你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呢?如果这个挑战真的出现,你会怎么做?

你对自己有哪些预期,对新学年有哪些计划呢?

2.父母做到不要活在孩子的过去里

不仅孩子需要为“变化”做好准备,父母更需要这样做。

比较重要的一点是,父母不能活在孩子的过去里。我们要能为优秀鼓掌,也要有面临挑战越挫越勇的担当。

但很多问题恰恰就出现在,父母不能接受原来那个“好”孩子变了样,于是节奏乱了,稳定的支持环境坍塌了,情况变得越来越糟了。

相较于和过去的“差”比获得的成就感,和过去的“好”比产生的落差更是新迈入初一、高一的家庭需要面临的挑战。所以我们看到,容易出现症状的反而是曾经的那些“好”孩子。

父母可以空杯、清零,就能变得更加平和、通达,在遇到各种可能的情况时,不淤积,不执念,知道变通,懂得灵活。

看着眼前真实的孩子,接受他现在的样子,而不是想象中的。

和他一起去面对、去经历,成为他最好的支持者和最坚强的后盾。

3.父母和孩子一起了解学校

即将升入的学校,校训、学风、气质、理念分别是什么样的,有必要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了解。

孩子有了大概的认知,会为他融入环境做好准备。他也可能带着一种“身份”的标签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及在心理上与之呼应。

父母和孩子一起了解学校的过程,为未来家校融合打下了基础。父母需要理解学校的理念,综合孩子的特质以及对孩子的了解,做一些统合、校准甚至纠偏的工作。在这里,父母是孩子融入学校环境的安全囊,在遇到困境的时候,他们能理解问题出在哪里,可以提供哪些适当的帮助。

如果身边有这个学校的学生,可以从他们那里了解学校的常规,学长学姐的现身说法会更有现实指导性。但值得关注的是,父母有必要提前做好一些过滤,如过于负面的信息及情绪。

4.让“空窗期”更生动、丰满一些

在某种意义上,新初一、高一有着翻篇重新来过的壮烈,是一种秩序的重新整理,也为新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为了迎接新生,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从身心、体能、审美、放空、好奇、探索等多个方面去储备能量、体验多样性。

也就是,为自己充满电。

比如广泛地阅读,规律地锻炼,去看看远方的世界,也听一听离自己最近的心里的那个小孩,可以放空,也可以忙碌,把之前想做但没有时间做的事都做一遍。

带着生动、丰润开启下一段旅程。

5.学业方面的衔接准备

有了稳定的支持基础,有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了以上这些,最后才是学习上的衔接。

抬头向前看。想想自己未来3年的目标,甚至10年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也低头看脚下。翻一翻新学年的书本,了解框架、知识结构、重点难点,提前做些读背记等基础类的工作。

孩子很大的成就感来自学业上的优秀表现,为课程衔接做一定的助跑工作,他们可能会启动得更快一些,这不仅赢得了时间,更可能增强孩子的信心。 Tek7y+PXFnOfPrw2klI/cn+WcboLKIx6bL+XgOgs/jGHsByEonpxs1vKrbFXPs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