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内在动机指的是为自己而做某件事,以及为了活动本身固有的回报而做某件事。内在动机的目的是完全参与活动本身,而不是达成某个目标。
爱德华·德西教授指出,如果一项活动是能让人愉快的(存在内在动机),那就不要提供物质刺激(外在动机),否则在人们的心中,这项活动的吸引力就降低了。在德西教授的研究中,他发现了三个影响内在动机产生的重要因素,这三个要素分别是自主权、胜任感和社交关联。下面我们来对这三个要素进行详细分析:
要素一:自主权——选择带来内在动机。
在德西教授的书里,有这样一个案例:
姑妈多年来一直服用高血压药物,但她从来没有很好地遵循医生的处方服药。因为忘记吃药,她经常出现昏厥等症状,不得不被送进急诊室。医生告诉她每天早上必须服药,否则可能发生严重的后果。但是,她还是没有按医嘱服药。后来换了另外一位医生。新医生问她,一天中什么时候服药对她来说是最好的?她说,那就晚上吧,她睡觉前总会喝杯牛奶,可以一边喝牛奶一边吃药。医生同意了她在晚上服药,于是,她开始每天都服药。
感到自己被赋予了权力,有了选择的机会,这对她是一种激励。她的内在动机增强了,因为这个选择支持了她的自主。
同样,你知道为什么中国古代的谋士在给主公出谋划策的时候,通常要给出上策、中策和下策吗?“中策”和“下策”从名字上来看就没有“上策”好,但谋士为什么还要准备它们,并且一定要把详细的细节说出来让主公做选择呢?
没错,其中的关键要素正是自主权。主公或领导只有在多个选项中自己来选取一个方案,再让下属去执行,才能获得内在动机,从而让他觉得这个选择是自己做出的。
要素二:胜任感——成功是成功之母。
感觉胜任这项工作,是人们产生内在满足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感到自己效率颇高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满足,甚至可以成为你终身事业的主要动力。
“最理想的挑战”是这里的关键概念。能够胜任微不足道的简单事情,并不能增强胜任感,而重复做轻松就能搞定的事情,会产生厌倦心理。有一点难度,同时又把握得住、搞得定,这样的事情所产生的胜任感最合适。
表扬、赞美可以加强当事人的胜任感。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要使用非控制性的赞美。在赞美时,如果使用“达到预期”和“做你该做的”等措辞,就是控制性的。
人格心理学家罗伯特·怀特曾经指出,胜任是人们渴望在自身与环境交互时感到强烈高效的感觉,它是人类的一种需求。
要素三:社交关联——归属感下的动机增强。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科学家们指出,人们不仅需要胜任和自主,还需要在获得这种胜任和自主的时候感受到与他人的联系,这种联系被他们称为联结的需要,即爱与被爱的需要、关心与被关心的需要。
支持和肯定人们感知到的自主与胜任的社会环境,会增强其内在动机;而削弱人们感知到的自主与胜任的社会环境,会破坏其内在动机。
人人都渴望自由,但自由从不是没有边界的任性而为,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真正的自由需要在主动改变环境和尊重环境之间取得平衡,更多的是内心要拥有接纳他人的态度,更要拥有接纳自己的能力。
可见,在归属感的渲染下,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他们的内在动机都增强了,这就是为什么到今天人们听到这句“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时仍能感到振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