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生活中,我们看悬疑小说或者侦探电影时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当我们自认为自己已经确定一件事情的真相后,却发现,原来事情的原委往往并不是这样,其实这是因为我们遵循了某种固定的逻辑而已,并且,绝对正确的逻辑道理是不存在的,当我们遇到任何事的时候,都不要急着下结论,要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下面的小故事:

孔子游历到东方,途中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着什么,于是走过去询问他们为什么争辩。

其中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到了正午时则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则大得如车的篷盖,但是到了正午时则只有碗口大小了,这不正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天气凉爽,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也无法判断他们到底谁正确,此时,两个小孩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博学而多才的孔子在面对两小孩辩论的问题上都不能得出结论,而两小孩在此问题上也是仅凭自己的一些主观感受而得出结论,显而易见,此结论也并非正确。

我们发现,生活中的不少人,在遇到某件事时,总认为自己的思路是对的,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实的,所以在表达时就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直到他人一语道破之后才懊恼不已。可能你会问,该如何才能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呢?其实很简单,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还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哲学家尼采说:“我们不能被人们的心理波动所驱使,错误地判断事物是否重要。”对于这句话,我们看出:对于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有自己的思考,要养成凡事不要看表象的习惯,有问题时就要有寻根究源的毅力,然后巧用逻辑思维找到答案。在这一点上,几百年前的伽利略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17世纪,在科学研究领域内,亚里士多德是被人们奉为神一般的人物,人们将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毋庸置疑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就会受到人们的责备:“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才25岁,已经是一位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大家根本不信伽利略的实验会成功,认为这是对亚里士多德的亵渎。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是对的。

伽利略的这个试验再次证明了一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可以看出,很多人之所以犯了太过绝对、主观意识太强的错误,是因为他们遵循了某种固定的逻辑道理。要避免这一点,我们在说话时一定要多思考、多观察,用实践说话! eaYE9bCk8V5LmunUNToqF8EhwInl1VCmm45xOYrpssfCSAFoaudOifhN3gQxenL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