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能回到学喝酒之前的状态,你还会选择喝酒吗?肯定不会,因为你知道喝酒不好,但现在为什么还要喝?唯一的原因就是你喝酒上瘾了。
2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早期哺乳动物,500万年前,人类从黑猩猩中分离出来,从此走上了一条自己独有的大脑进化之路——扩大大脑体积、发展智力。最终,人类站上了食物链顶端,成为万物之灵。
人类发达的大脑决定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意识。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有100亿个神经元细胞,我们自出生后所接收到的所有信息,我们每天学习的知识,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存储在这个信息库中。这个信息库对信息的存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像计算机存储器一样分门别类、井然有序。并且,大脑还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加工出来的“产品”就是我们说的——意识。
意识是人类大脑基于自身庞大的信息库和超强的信息加工能力,而产生的思想、思维、认知、情绪、感情、欲望、梦想、意志等心理活动。意识分为显意识和潜意识,显意识顾名词义就是显现出来的、我们能够感觉到的意识,潜意识则是潜藏在大脑深处没有显现出来的、我们感觉不到的意识。
潜意识是相对于显意识来说的,是主观上我们意识不到,但实际又存在于大脑中的那些意识。我们平时的所思、所想、所悟,以及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认知、观察、学习、记忆、经历等各种脑力活动,都会在潜意识中留下印记。
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我们每时每刻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所感受到的所有信息,其中有一些我们主观意识察觉到了,而更多的没有察觉到,但潜意识却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潜意识早已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这些信息捕捉,并存储到了我们大脑中的“潜意识信息库”中。
大脑捕捉和存储信息时不分好坏,好的信息要存,不好的信息也要存。总体来说,如果存储的信息积极、乐观、健康、向上,那么这个人的思想和思维就偏正面;如果存储的信息中烦恼、忧愁、悲观、焦虑、恐惧、嫉妒、仇恨、失败、否定等消极信息多,那么这个人的思想和思维就偏负面。
我们平时的各种生活习惯、每天的各种心理活动等,都有潜意识参与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而像打字时的盲打,走在路上本能地躲避障碍物,面对突发事件时条件反射式的应激反应,还有说话时“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以及抽烟、喝酒、吃“美食”等不由自主的行为,则是潜意识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显意识相对于潜意识来说,只占很小一部分,或许连1%都不到。
正是因为潜意识的力量过于强大,它能够影响人的心理活动,进而影响或控制人的行为,所以像性格、思维、欲望、瘾症等仅靠自主意识是很难改变的,这些只有潜意识才能控制或改变。
人的心理活动并不是清醒时才有,潜意识里的心理活动一直都在进行,比如睡觉时我们的自主意识虽然停止活动了,但潜意识还在活动。大多数时候潜意识的活动是察觉不到的,但睡眠比较浅时,有时也能察觉到,这就是梦。梦游就是潜意识支配下的肢体行动,但没有被自主意识察觉到。
意识分为显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是相对显意识来说的,这样分类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因为“显意识”一词比较生僻,熟悉“显意识”这个概念的人也不是很多,且显意识和潜意识时刻都处在动态的变化中。更主要的是,因为显意识具有自我性、主动性,如果我们把“显意识”称为“自主意识”或“主观意识”,这样是不是更直观,更便于我们理解和运用显意识和潜意识呢?
所以,本书中凡是涉及“显意识”这个概念时,我们都统一称其为“主观意识”。“主观意识”更能体现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性,也更能体现人的思考、理解、推理、判断、选择等自主思维能力。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通俗易懂、实用第一”的原则,因此在本书中,凡涉及“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地方,我们统一把“显意识”叫作“主观意识”(有时甚至直接称为“意识”,比如我们平时说的“意识到”或“未意识到”,指的就是显意识),以时时暗示和鼓励大家多进行自主思维和主动思考。
潜意识分为先天潜意识和后天潜意识。先天潜意识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在我们出生以前就形成的潜意识,包括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如食欲、性欲、自我保护、躲避危险等,以及人类脱离动物发展大脑和人类文明诞生以来所形成的人的本性,如情爱、欲望、梦想、懒惰、自私、贪婪、嫉妒、占有欲、荣誉感、艺术创作、精神追求、从众心理等。
后天潜意识是人出生以后形成的潜意识。人自出生以后,每天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感知到的所有信息,包括主观意识觉察到和未觉察到的信息,长期大量地在大脑中积累、沉淀。同时,我们主观意识思维、思考、推理、判断、决策等的过程和结果,也都全部记忆、存储在大脑中。
所有这些信息不断地在大脑中累积、叠加的同时,大脑就像一台超强计算机,也在按照自己的方式,不断地对这些庞杂的海量信息进行分门别类、运算加工,最后形成每个人所特有的思想、道德、性格、观念、理想、追求和思维习惯、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等,包括每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等,这些都属于后天潜意识,当然也包括烟瘾、酒瘾等各种瘾症。
若问主观意识和潜意识孰强孰弱?这么说吧,如果让它们分辨“酒甜”还是“酒苦”这样的单一题目,那么主观意识和潜意识不分上下,它们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潜意识认为“酒甜”,主观意识认为“酒苦”,或者潜意识认为“酒苦”,主观意识认为“酒甜”,那么它们较量的结果或许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但实际情况却是,潜意识永远不会和主观意识“单兵作战”,潜意识要出动就是“集团出动”,要作战就是“大兵团作战”,潜意识从来不会与你较量“酒甜”还是“酒苦”这样的单一题目,它和你的较量是综合性的,比如:
“酒是坏东西”VS“酒是好东西”;
“喝酒伤身”VS“适量饮酒,有益健康”;
“我不想喝酒了”VS“社交应酬离不开酒”;
“我真的想戒酒”VS“你忘了以前戒酒的那些痛苦经历了吗?”;
“我一定要戒酒”VS“戒酒太难了,再戒也是失败,还是继续喝吧”。
潜意识与你“PK”时,即使你给出的是单一题目,它也会应对以综合、复杂的题目。而且“PK”的题目越大、内容越复杂,潜意识的胜率就越高,因为它后面有庞大的潜意识信息库作支撑。在这个信息库里,有潜意识几十年累积、沉淀下来的各种信息。
主观意识的信息量远比不上潜意识的信息量,就拿“喝酒是否能使人放松”来说吧,主观意识里关于“喝酒使人放松是假象”的信息量,也许是几百、几千、几万个字符,但潜意识里有关“喝酒能使人放松”的信息量,可能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几亿个字符,甚至更多。(当然,潜意识对信息的存储不一定是以字符的形式,我们只是以此对比来说明问题。)
就像当年的“人机大战”,阿尔法围棋(Alphago)为什么能战胜人类大脑,其实原因很简单,人类是用主观意识下棋,而阿尔法用的是计算机程序,从信息量和运算能力来说,相当于人类的潜意识。棋盘上的麦粒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国际象棋一共有64个格子,而围棋横竖各19条线,共有361个交叉点,在棋盘上黑白两子交替下,大家可以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种变化,这个数字恐怕比地球上沙子的数量还要多吧。
撒哈拉沙漠的沙子数量约为10 23 粒,人类现可观测宇宙中的原子数量为10 80 个,而围棋的变化总数为10 172 种。可见这个差距有多大!
“人机大战”中的阿尔法,一秒钟可以运算几十亿次(实际比赛中,阿尔法只启动了其中一小部分运算能力),而人类世界最高水平围棋手,即使长考几小时,最多也只能想到几百步的变化,500步恐怕就是人类大脑的极限了。
一个能计算出几十亿种变化,一个最多想到几百步,如此天壤之别的数量差,你说他们比赛谁会赢?所以对当年的“人机大战”也有一种说法,说当时是阿尔法故意让了李世石一盘(当然是计算机程序预设的),目的是让比赛更有观赏性,不然毫无悬念多没意思!另一种说法是,阿尔法每秒几十亿次的算力和优先模仿人类走法(事先阿尔法已经复盘、学习了人类10万局对弈棋谱),最终使阿尔法围棋既能毫无悬念地战胜人类,又不失人类走法的观赏性。
2016年3月9~15日,在韩国首尔,围棋机器人(围棋程序)阿尔法与当时的世界围棋冠军韩国选手李世石进行了五番棋比赛,结果阿尔法以4:1大败李世石。2017年5月23~27日,在中国嘉兴乌镇,阿尔法与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选手柯洁进行了三番棋比赛,结果阿尔法3:0完胜柯洁。
潜意识的巨大力量源于它背后的海量信息。潜意识能感受、接收到我们生活中的所有信息,哪怕是最细微的信息,也许我们主观意识觉察不到,但却逃不过潜意识的“法眼”。我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每天说的话、做的事、接触的人,以及让我们开心的、伤心的、快乐的、难过的等所有情绪变化,都会在潜意识中留下印象。
我们从小到大的几十年中,主观意识从各种载体、媒体上看到的、听到的所有信息,以及主观意识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记忆、思考、推理、计算等一切脑力活动,都会刺激和影响我们的潜意识。走过一条街道,映入我们眼帘的所有场景、影像都会被潜意识收集并存储到潜意识信息库中,不管我们的主观意识有没有感觉到。我们每天潜意识的信息采集量远远大于主观意识的信息采集量。而且主观意识会受限于人的反应力、认知力、记忆力,但潜意识全然没有这些限制,很多主观意识根本意识不到的信息,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进入到潜意识中了。
心瘾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以下4个方面:
酒精刺激大脑分泌快乐物质多巴胺,多巴胺能使人产生快乐、愉悦的感觉。每一次饮酒的开心、快乐愉悦感都会被存储到潜意识中。随着潜意识中这种美好感觉的不断迭加,心瘾越来越强。
酒精对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麻醉作用,让人误以为是“放松”。随着一次次饮酒,这种“放松”的感觉被一次次地记忆、存储、叠加到潜意识中,使人对酒精的心理依赖(心瘾)越来越强。
长期、大量的社会信息灌输,让人们在潜意识中形成“酒是好东西”“喝酒有好处”的错误认知。
这些社会信息包括:
●商业化的中国“酒文化”;
●中国古代酒诗让中国“酒文化”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影视剧中的喝酒场面和文学作品中英雄人物的喝酒情节;
●公关接待、业务往来、婚丧嫁娶、喜庆筵席等各种喝酒场面;
●酒品广告:高档酒——高端奢华上档次,低档酒——低调简约有内涵;
●天天说香烟、香烟,烟真的就“香”了;天天说美酒、美酒,酒也真的就“美”了。
酒民喝酒上瘾后,明知道喝酒对身体不好,明知道喝酒的那些所谓“好处”都是假象,但因为欲罢不能、想戒戒不了,也就只好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到沙子里,对危险视而不见,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与此同时,喝酒人还会给自己找各种自欺欺人的喝酒理由,以使自己喝得更理所当然,更心安理得。
酒精的心理依赖就是以上这些因素复合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多巴胺带给人的愉悦感,相比于酒精麻醉给人带来的“放松”感要轻微得多,而且随着饮酒的进程,多巴胺对大脑的刺激作用很快就被酒精的麻醉作用所覆盖。
所以,在对心瘾形成的贡献值上,这四方面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其中酒精陷阱的欺骗性最强,社会信息灌输次之,然后是自我欺骗,多巴胺欺骗最弱。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重点围绕酒精的陷阱、社会信息灌输、自我欺骗这三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这四方面心瘾形成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在我们的大脑潜意识中形成“喝酒能使人放松”“喝酒能消除紧张、缓解压力”“酒是好东西”“喝酒有好处”“社交应酬离不开喝酒”等错误认知。这些错误认知形成了潜意识中对酒精的心理渴求和欲望,这就是心瘾。
心瘾的形成因素
所以我们说心瘾的本质是潜意识中的错误认知。
治标先治本,治病要去根。既然心瘾的本质是潜意识中的错误认知,那么只要我们把潜意识中有关酒的错误认知彻底清除掉,然后重新建立起新的、正确的认知,是不是我们心中的喝酒欲望就没有了?欲望没了,心瘾消失了,你还会再喝酒吗?当然不会了。
事实上,从心瘾消失的那一刻开始,你就是个快乐的非饮酒者了!
所以,戒酒其实是一个认知重建的过程,首先从主观意识上改变对“酒精”“酒瘾”和“戒酒”的认知,进而影响和改变潜意识中对酒的认知,当潜意识中有关酒的错误认知被正确的认知替代后,欲望没有了,心瘾消失了,戒酒自然也就成功了。
心瘾是潜意识中的喝酒欲望,平时这种欲望处于沉默状态,一旦遇到某种与酒有关的物品、场景、情境、情绪,或者到了某个特定的时间点(饭点或喝酒点)时,潜意识中的喝酒欲望就会被触发,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犯酒瘾了”。
人一旦对某种物质或行为上瘾,即使主观意识想停止,但潜意识却不允许。在潜意识的控制下,你会不由自主地继续摄入这种物质或进行这种行为,而且你还必须得遵守潜意识中已经形成的“瘾症模式”,即按照一定频率经常性地摄入这种物质或进行这种行为。如尼古丁依赖者每过几十分钟就必须吸一支烟,酒精依赖者到了吃饭点或喝酒点就必须得喝酒,否则,想抽烟时抽不上烟,想喝酒时喝不到酒,人就会痛苦、难受、不舒服。
我们把酒依赖者因为突然停酒或减少酒精摄入,而导致身体上出现的轻微不适感和情绪上出现的紧张焦虑、抑郁烦躁、恐慌心悸等不良反应,称为酒精戒断症状。戒断症状是酒依赖者犯酒瘾时的外在表现,此时只要恢复饮酒,症状就很快得以缓解或消失。
酒依赖者每一次喝酒,都是为了缓解和消除戒断症状,包括生理戒断引起的酒精缺失感,和心理戒断导致的内心空虚感。当然,这些戒断症状主要是酒精的心理戒断引起的,生理戒断反应微乎其微,有时你甚至根本就感觉不到。
喝酒人的“酒瘾”早已不单单是对酒精本身的依赖,饮酒者喝酒几十年,与喝酒相关的各种物品、场景、情境、情绪,以及属于每个饮酒者所特有的各种喝酒的“量”——每次的饮酒量、每一口酒的量、每次喝酒所用时长等,都伴随饮酒者一次次的饮酒历程,成为酒瘾的一部分。
再比如酒、酒瓶、酒杯等视觉上的刺激,将酒倒进酒杯时声音的刺激,酒精对味觉的刺激,酒精对嗅觉的刺激,酒入口时的辛辣感和入喉时的“撕裂”感,以及倒酒、举杯、碰杯、干杯时的动作等,这些都在反复地刺激着饮酒者的感官,在饮酒者的潜意识里留下印象,成为酒瘾的一部分。我们把属于每个饮酒者所特有的那些饮酒的外在表现,叫作固定饮酒模式。
喝酒人都有自己的固定饮酒模式,饮酒模式是酒瘾的一部分。有酒瘾的人,每当看到酒或遇到与酒有关的物品、场景、情境、情绪时,或到了他的喝酒点时,潜意识中的喝酒欲望就会被触发,就会条件反射地想要喝酒。到了饭点,不喝酒的人想到的是吃饭,喝酒人想到的是喝酒;路过街头商店,不喝酒的人想到的或许是食物,但喝酒人就会下意识地想到酒。
每个喝酒人的饮酒模式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人只在外面喝,在家里不喝;有人只在家里喝,在外面不喝。有人天天喝,有人几天喝一次,有人喝几天歇几天;有人只在晚上喝,有人中午、晚上都喝,有人三餐必喝。
每个饮酒者都有自己特有的饮酒模式,综合起来,大致如下:
①喝够量
喝酒人每次喝酒都要喝够量,这个量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酒量”。如果酒量是半斤,每次喝酒就必须喝够半斤,如果酒量是八两,就必须喝够八两,差一点都不舒服。如果有人酒场上没喝够,回家是一定要补酒的。
“喝够量”是喝酒人的最典型特征,“喝够量”换个词就是“过瘾了”。
②喝酒与吃饭(菜)
有人喝完酒再吃饭,有人边喝酒边吃饭,有人喝酒前先吃饭,有人光喝酒不吃饭。也有的人看到好菜、好饭或菜品丰盛就想喝酒,还不忘大声感慨:“这么好的菜,不喝酒怎么行!”“这么好的菜,不喝酒可惜了!”“这么好的菜,不喝酒简直是浪费!”可是有时他们又说:“什么菜都没有,还不让我喝点酒?”
③酒精生物钟
喝酒人都有自己的喝酒点,有人只在晚上喝,别的时间不喝;有人中午喝、晚上喝;有人一日三餐都喝,饭点就是他的喝酒点,只要吃饭就得喝酒,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不喝酒怎么吃饭?”不喝酒宁可不吃饭;有人一天四饮,晚上睡觉前也要喝点;有人早晨一起来就喝,早饭还没吃,一瓶酒已经下肚;还有的身上揣着酒瓶,随时随地,想喝就喝。
我们把饮酒者的这种规律性的饮酒频率和定时饮酒的时间点,称为饮酒者的酒精生物钟,更多的时候我们将其通俗地称为“喝酒点”。
“喝酒点”是饮酒者的最大酒瘾触发机制。
④间歇性饮酒
有人喝几天停几天,然后再喝几天,再停几天,这是一种间歇性饮酒模式。
间歇性饮酒者不喝酒时跟正常人一样,一旦开始喝酒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每天烂醉如泥,喝了就睡,醒了继续喝。有时一边喝一边懊悔,谴责自己喝酒没有节制。这样连续喝几天,痛苦到了极点,身体也实在承受不住了,就停下来歇一阵,但好了伤疤忘了疼,身体一恢复便接着喝。
间歇性饮酒者,有人几天喝一次(比如周末喝,工作日不喝),有人喝几天歇几天,也有人猛喝几天,然后连续一个多月不喝。更有甚者,可以一年不喝,但一喝就停不下来,直到喝进医院,然后又可以一年不喝酒。
⑤群饮
有的人自己一个人不喝酒,人多的时候才喝,这也是一种饮酒模式,我们称为群饮。喜欢群饮的人,他们每天会有各种理由喝酒,不是酒场就是饭局,不是餐会就是聚会,不是别人约自己,就是自己约别人。
⑥喝酒时长固定
有人喜欢豪饮,有人喜欢慢酌;有人喜欢喝快酒,有人喜欢慢慢喝。从开始喝酒到喝酒结束,每个饮酒者的喝酒总用时基本是固定的,尤其一个人喝酒时表现最明显,喝酒快的,一口一大杯,喝完就吃饭,喝酒慢的,一个人也能喝几个小时。
⑦酒的种类固定
有人喜欢喝白酒,有人喜欢喝啤酒,有人喝完白酒再喝啤酒,有人先喝啤酒再来点白酒;有人喜欢喝红酒,有人喜欢白酒兑饮料喝。
有人只喝酱香型,有人只喝浓香型,有人只喝清香型,还有人只喝米香型,而大部分人不分香型——其实是没把香型当回事。
⑧酒的品牌固定
喝酒人只要是自己喝酒,不管“好酒”还是“赖酒”,只喝特定品牌的酒,一般不会换酒,或者阶段性换酒。也有人一辈子只喝一种酒。
⑨酒的度数固定
有人喜欢喝高度酒,有人喜欢喝低度酒。虽然喜欢喝高度酒的人酒量不一定大,喜欢喝低度酒的人酒量不一定小,但喜欢高度酒的人一般酒瘾都大。
⑩饮酒的口数固定
有人喜欢自顾自饮,有人喜欢频频举杯;有人喜欢大口豪饮,有人喜欢小口慢酌,这些习惯都是每个喝酒人特有的固定饮酒模式。整场酒下来,倒了几次酒,喝了多少口,这都是瘾。甚至提杯次数、碰杯次数、干杯次数,在酒民心中都有“数”,虽然没有人特意去数,但酒民心中(潜意识)自有一杆秤。有人从早上就开始喝酒,干着活也要随时拿出酒瓶灌两口,一天下来他一共喝了多少次?主观上没数,但他潜意识里是有“数”的。
⑪酒杯样子固定
有人喜欢用酒盅喝酒,有人喜欢用酒杯,有人喜欢用大碗,有人喜欢对瓶吹;有人爱用大杯、有人爱用小杯,有人不管大杯小杯,一口一杯,这些固定的饮酒模式都是瘾。
⑫不剩酒
喝酒的人都知道,喝酒人不丢酒、不扔酒,酒喝不了要带走,与其如此麻烦,不如自己喝掉或大家一起喝掉。这也难怪,犯酒瘾时到处找酒找不到,俩人喝酒时正喝到兴头上没酒了,或者最后一口酒被人抢走了,那滋味只有喝酒人才知道。所以,对喝酒的人来说,扔酒是不可能的,那是真舍不得!不是可惜钱,是舍不得酒。
⑬秘密饮酒者
有人喜群饮,有人爱独酌,有人只在外面喝,有人只在家里喝,每个人的饮酒模式不同而已,但你见过秘密饮酒者吗?
有这样一类饮酒者,他们从来不在有旁人的地方喝酒,包括自己家里也不喝,即使家人允许他喝酒,但他就是要自己一个人喝,不让别人看见,我们把这种饮酒模式的人叫作秘密饮酒者。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秘密饮酒者,他们在其他地方看到别人喝酒会“馋酒”吗?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他们不馋,在其他场景下他们不犯酒瘾,就像你在封闭式培训、开会时不犯酒瘾(注意,我说的是不犯酒瘾,而不是禁止喝酒)一样,其他地方不符合秘密饮酒者的酒瘾触发机制,秘密饮酒者的酒瘾触发机制或者说饮酒模式是这样的:只有自己一个人;空间私密;喝酒时没人看见,喝完了也没人知道,至少自己认为没人知道。只有在同时符合以上条件的地方,秘密饮酒者才会犯酒瘾。
喝酒人犯酒瘾时的心理需求,一方面是对酒精本身的欲望,一方面是满足自己的饮酒模式。酒精的戒断反应和饮酒模式,都能触发饮酒者的喝酒欲望。
每个酒民都有自己固定的饮酒模式,喝什么酒,一天喝几顿,一顿喝多少,每次饮酒用时多少,下一次饮酒是什么时候——每天喝,还是隔天喝,或者每周喝几次,又或者每月喝几次,这都是固定的。
所以一些低频次饮酒者说:“我喝酒没瘾,一个月也喝不了几次。”他们果真喝酒没瘾吗?事实并非如此,一周喝一次或两次的人,和每天喝一次的人一样,都有酒瘾,而且一周喝一次或两次的人,不一定就比一天喝一次的酒瘾小多少,他们的区别仅仅是饮酒模式不同而已。比如有的单位规定上班时间不允许喝酒,那他们就只能晚上喝,有的单位规定上班期间都不允许喝酒,即非节假日即使下班时间也不允许喝酒,那他们就只能周末喝酒了。
有人每喝必醉(饮酒量超过身体的最大酒精承受量),有人明明身体的最大酒精承受量是八两,平时喝酒却每次只喝半斤,这都是饮酒模式不同。
戒酒,戒什么?
永远不喝第一口酒?
可是内心还会“想”,心中还有“酒”。
戒酒,戒什么?
戒酒戒的是心瘾,
心中无酒才是真的戒了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