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别小看孩子玩的“过家家”游戏

乔治·赫伯特·米德

(1863~1931)

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他认为,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类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象征符号进行互动,这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而且,人有‘自我感’,自我的存在以心灵为基础,人们通过社会的经验过程,在个体的互动中产生、发展心灵,而后形成自我。借由自我的概念,米德把心灵与社会连接起来,完成了其人际关系传播思想的统一。

回想儿时玩过的游戏,有些朋友可能对“过家家”印象深刻:几个小伙伴凑在一起,有人扮演“爸爸”,有人扮演“妈妈”,还有人扮演“孩子”;偶尔,还会更换场景,有人扮演“医生”,有人扮演“病人”……为什么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孩子都热衷于玩“过家家”的游戏呢?这个游戏的背后蕴含着哪些社会学意义呢?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将“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学领域,后来逐渐形成角色扮演理论。角色扮演理论认为: 个体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来获得运用和解释有意义的姿态的能力,从而了解社会上的各种行为习惯与规范,最终实现自我的社会化。

角色扮演需要一种可以洞悉他人态度与行为意象的能力,包括理解常规姿态的能力、运用这一姿态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以及想象演习各种行动方案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过程之中,在社会互动的经验母体之中产生和发展的,米德将其称为“心灵”。

“过家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它是个体人格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的萌芽。

米德将自我分解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两个部分,即“主我”与“客我”。“主我”是指个人的主体意识、自我认知,是先发展起来的;“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的期待,属于自我的社会部分,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完整的自我既是“主我”也是“客我”,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两者的不断互动中产生的。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意思的实验:他们邀请了一些不太懂礼貌的孩子,参加一次“特别”的晚餐。在晚餐中,这些孩子竟然一反常态。由于受到了安静、高雅的环境氛围的熏染,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有教养的“客人”角色,并按照这种社会角色来约束自己,很快就变得有礼貌了。

这个实验说明,如果能赋予孩子适当的角色,当他对这个角色有了一定的理解时,他就会按照角色的规范来要求自己,在个性心理或行为上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妨有针对性地为孩子安排一定的角色,让孩子扮演,从而让他学会某些知识或规范。

画重点

“过家家”不只是简单的游戏,孩子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可以获得运用和解释有意义的姿态的能力,了解社会上的各种行为规范与习惯,最终实现自我的社会化。 TQsyu4taVVquvrMpoU8IFZXB+ag6esOnEGu4BccT/Scyuc6OCIBUePaUVhkzn2T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