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狼孩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吗?

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不少人会幻想进入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享受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述的那种怡然自得的美好。那么,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与世隔绝的人呢?生活在这样的处境之中,会发生什么呢?

社会学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塔斯马尼亚岛效应”,是指在没有外部知识灌输的情况下,某一局部区域的文明不仅会停滞不前,还会出现倒退的现象。

17世纪中叶,欧洲的冒险家们乘坐轮船第一次踏上了塔斯马尼亚岛。在这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上,他们看到了宛若原始人一样的塔斯马尼亚土著。

塔斯马尼亚人的身上披着整块动物皮毛——没有任何缝制过的痕迹,他们除了会使用石头、木棒等简单的工具以外,连制作一把原始斧头的能力都没有。对此,冒险家们感到极为震惊,毕竟连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都能熟练地制作狩猎工具,可生活在17世纪的塔斯马尼亚人却完全没有制造工具的概念,他们的文明几乎退化到了史前时代,经常跟岛上的动物抢食。

塔斯马尼亚人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窥见了一个真相:世外并不是桃源,而是人类文明的灾难。由此,我们再延伸思考,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与世隔绝,又会怎样呢?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里发现了两个被狼哺育的女孩,大的女孩约8岁,小的女孩约1岁半,辛格分别为她们起了名字——“卡玛拉”和“阿玛拉”。

当两个女孩被带进孤儿院时,她们的一切生活习惯都和野兽一样。

她们不会用双脚站立,完全靠四肢爬行;不穿衣服,不肯洗澡,随地大小便;她们白天经常睡觉,害怕见光,在日光下会把眼睛眯成缝,且不停地眨眼;夜晚表现得比较兴奋,每到夜里10点、1点和3点,都会发出非人非兽的叫声。

她们不懂语言,也发不出人类的音节,经常蜷伏在一起,不愿靠近他人;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东西时狼吞虎咽,喝水用舌头舔;若进食时有人靠近,她们就会发出“恐吓”的呜呜声。

辛格夫妇耐心地照料和教育她们,小女孩阿玛拉“学习”的速度比大女孩卡玛拉快一些,进入孤儿院两个月后,她能在感觉口渴时说出孟加拉语的“水”,且较早对其他孩子的活动表现出兴趣。遗憾的是,进入孤儿院不到一年,阿玛拉就去世了。

大女孩卡玛拉,进入孤儿院16个多月,才学会用膝盖走路;2年零8个月,才会双脚站立;5年多才学会走路,但在跑起来时仍然会退回到四肢爬行的状态。她用了2年零1个月的时间,才学会说第一个词语“ma”;4年的时间,只学会了6个字;7年后,也只学会了45个字,勉强地说出用3个字组成的句子。卡玛拉活到了17岁,直至离世,她也没有真正地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卡玛拉和阿玛拉是人类繁衍的后代,但她们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没有经过“社会化”,没有发展出大脑的功能,也不具备人的意识和抽象思维,故而只能算作是在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生物,而不是具有社会学意义的人。

社会化,是指由生物人(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化研究是狭义的社会化,主要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研究的推动下,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开始形成,它不仅仅指“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还指社会标准内化、学习如何扮演社会角色、逐渐适应生活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儿童时期才会遇到的问题,而是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科学研究表明,人刚刚出生时不具备任何的社会本能,所有的生存技能与科学知识都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慢慢积累起来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其一,促进个性形成、培养自我观念。

其二,教导基本生活技能。

其三,教导社会规范。

其四,培养社会角色。

每个人都必须经过社会化,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人格与个性,通过社会知识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才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并在社会环境中生存。

画重点

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前提,也是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条件。 JXpTMw2Dfm0h8LB8Igm8vjxe6DWMEj3tsljyKcMB/w8Oerqw7Zeo87BQttw0b2J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