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吉登斯
(1938~)
英国社会学家,先后出版学术著作近40部,为当代社会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社会学领域的学术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经典社会学家思想的反思;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反思;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提出著名的‘结构化理论’;对现代性理论范式的提出和现代性发展的反思;他与布莱尔提倡的‘第三条路’也影响了英国和其他国家的政策。
20世纪30年代,帕森斯融合欧洲社会学的实证主义传统与人本主义传统,建立了结构功能主义,实现了社会学理论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理论融合。到了20世纪80年代,安东尼·吉登斯开展了比帕森斯视野更加广阔的又一次社会学理论融合,建立了内容丰富的结构化理论。
帕森斯关注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与相互依赖,认为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系统,通过各子系统的协调与功能来维持社会秩序。吉登斯也认识到社会结构的重要性,但他更强调社会结构与个体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构,是指社会中存在的模式、规则和资源分配方式,包括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元素,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对个体行动提供框架与指导。实践,是指个体基于自身理解和目标,通过行动来改变和塑造社会结构。
吉登斯认为,个体的实践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和影响,但个体也可以通过实践来改变社会结构,形成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 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在家庭、职场中的角色、期望和责任存在差别,这是性别结构的一部分。但是,个体也可以通过实践来改变性别结构,比如:女性通过抗议、宣传等方式,开展争取平等权利的女权运动,旨在改变性别结构中的不平等现象。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框架,用于理解社会结构和个体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揭示了社会变迁的机制;它对于研究社会问题、解释社会行为和推动社会变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个体的实践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和影响,但个体也可以通过实践来改变社会结构,两者之间是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