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营养学发展史

我国古代的营养学源远流长,和中医药学的发展相互促进,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现代营养学则是借助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的力量和技术基础,自18世纪后半叶从欧洲发展起来的。我国的现代营养学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左右才逐步得到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营养学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营养学的发展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历史悠久。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期,官方的医政制度分为四大类: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食医为首,是专事饮食营养的医生,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营养师。

《黄帝内经》编写于战国至西汉期间,其中对膳食平衡的概念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对人们摄取食物获得营养以维持正常活动有了明确的认识,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原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膳食指南。

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治未病”。在饮食养生方面强调顺应自然,特别是“太过”和“不足”的危害,和现代所讲的膳食平衡观点有相似之处,并明确提出了“食疗”的概念。“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就出自孙思邈。

另外,《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中医经典中记载有数百种食物的性质和对人体的影响。此外,历史上还有《食经》《千金食治》等书籍,都反映了我国古代在营养学方面的成就。

二、西方古典营养学

公元前400年至18世纪中叶这段时间被许多营养学家称为营养科学发展的自然主义时期。这个时期,人们虽然知道生存必须要吃东西,但并不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人们对食物的认识模糊,不少观念都是出于迷信或者医道。当然,也有一些经验积累性的营养知识。

古希腊的名医、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至公元前375年)认识到膳食营养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他确信健康只有通过适宜的饮食和卫生才能得到保障。希波克拉底首先提出了营养学的概念,并曾对其学生提及“食物即药”,这同中国古典营养学的“药食同源”说法有相似之处。在希波克拉底所在的时代,他已经开始用海藻来治疗甲状腺肿大和用动物肝脏来治疗夜盲症,同时也提到人们将烧红的宝剑淬火后的含铁的水用来治疗贫血的事情。

然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人们对营养的认识都是根据感性认识得出的经验性结论。只有当自然科学得到全面发展以后,营养学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现代营养学

(1)国外营养学的发展。

科学意义上的营养学奠基于18世纪中叶。欧洲的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的思想禁锢,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诞生了许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伟人。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也要求自然科学为提高生产力开辟道路,因而物理、化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方法学和实验技术也得以建立。营养学应用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多门学科的基本原理,使自身得到不断发展。

1783年,拉瓦锡发现氧元素,并证明呼吸和燃烧都是氧化作用。随后一大批化学工作者陆续发现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常量矿物元素,并证明它们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是发现和研究各种营养素的鼎盛时期。1842年,德国化学家、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奠基人之一李比希提出,机体营养过程是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氧化,并开始进行有机分析。他建立了碳、氢、氮定量测定法,并由此确立了食物组成与物质代谢的概念。在1909—1914年,人们认识到色氨酸是维持动物生命的基本营养素。1912年,芬克发现了第一种维生素——硫胺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科学家们共发现了14种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在此期间,科学界接受了维生素C缺乏病、脚气病、佝偻病、癞皮病、眼干燥症等致残、致死性疾病是营养素缺乏性疾病的观点。

在1934年美国营养学会成立后,营养学被正式认为是一门学科。

(2)中国现代营养学的发展。

中国的现代营养学则是在20世纪初创立的,其发展的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20世纪初到1923年。我国营养学研究最早开始于医学院及医院,主要有齐鲁大学的阿道夫(Adolph)进行的山东膳食调查种大豆产品的营养价值研究,协和医院的瑞德(Read)对荔枝进行的分析,威尔逊(Wilson)进行的中国食物初步分析等。这一时期开创了我国现代营养学的研究。

第二阶段:成长时期,1924—1937年。在此时期内,中国的营养学、生物化学及其他各门科学都有很大的发展。1927年,中国生理学杂志问世,开始刊载与营养及相关内容的论文。此外,中华医学杂志、中国化学会会志,以及北平农学院的营养专报、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论文丛刊等刊物上也间或有营养及相关内容的论文发表,营养学的研究在此期间有了长足的进步。

第三阶段:动荡时期,1938—1949年。此时日本入侵,但各营养研究机构在抗日战争中均曾积极努力致力于食物营养的研究,推进了营养学在此期间的发展。1939年,中华医学会提出了我国第一个营养素供给量——“中国人民最低营养需要量”的建议。1941年和1945年,中央卫生实验院先后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第二次营养学会议,并于第一次全国营养学会议上酝酿组织成立中国营养学会,1945年中国营养学会正式成立。中国营养学杂志也在第二年正式出刊,但于出版两卷后停刊。

第四阶段:发展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营养学进入一个空前发展时期。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都得到不断地扩展和深入。1952年我国出版了第一版《食物成分表》,至今已多次更新和改进;1956年创办了营养学报;1959年对全国26个省市的50万人进行了四季膳食调查;1962年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营养素供给量建议;1982—2002年,每隔10年进行一次全国性营养调查;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修订了每人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并于1989年提出我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营养学会在1997年修订了膳食指南,并发布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广泛开展了营养知识的普及宣传;2000年公布了我国第一部《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标志着我国营养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的结合方面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

营养学的研究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包括多个研究领域的独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营养学在促进健康和疾病预防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营养学的知识帮助人们制订适宜的饮食方案,预防和治疗与营养相关的疾病,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营养学仍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科学领域。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探索更精确的营养需求、个体差异以及营养与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这将为定制化、个性化的营养方案和更加精准的健康管理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SQHg/X3QOGYPF/GgnRtnfg1MNd+rTULFTUjOdwfALeSTsTELUzz7llafXc5pGuM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