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什么被拐卖的妇女会选择认命?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即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个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施以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在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蜂鸣器一响,狗不但不逃跑,而是没等电击出现,就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原本可以主动逃跑的它,绝望地等待着痛苦的降临。

就像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面对不可控的情境时,认识到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不可避免的结果,就会产生放弃努力的消极认知和行为,表现出无助、无望和抑郁等消极情绪。习得性无助会进一步恶化当事人的身心状态,影响他的理性判断能力。

这种情况,在很多被拐卖的妇女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她们遭受了长期的身心摧残,最终放弃了逃跑的想法,并接受了在当地的生活。即便有逃跑或者离开的机会出现,曾经遭遇的长期绝望也已经改变了她对未来的预判,继而选择“同意”和“认命”。

知识链接

怎样走出“习得性无助”的沼泽?

塞利格曼指出,消极的行为事件或结果本身并不一定导致无助感,只有当这种事件或结果被个体知觉为自己难以控制和改变时,才会产生无助感。这种归因方式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最终陷入“习得性无助”中。要消除习得性无助感,最重要的是要改变不良的归因模式,不要总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尝试把失败归于努力因素,使自己更加努力。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对于习得性无助具备极强免疫力的主人公安迪说过:“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这个世界上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那就是希望。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许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1S3kyIqP3IJjpHVQzpiHMTuZ6XrZ/ZswjweWWTMc1DCUhp+17P7kgPH3b+ZdVf6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