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感觉,每个人都不会陌生,因为我们时刻都在切身地体会着感觉,包括触觉、嗅觉、听觉、味觉。从定义上说,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来自外界的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通常都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简单属性开始的,头脑接受并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就形成了感觉。
在此,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感觉,人会如何?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进行了一次“感觉剥夺实验”,被试者安静地躺在实验室里,戴上护目镜,以单调的空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被套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被固定住……总之,所有来自外界的刺激都被“剥夺”了。
起初,被试者还能安静地睡着,可是没过多久,糟糕的状况就出现了。他们会感到烦恼、恐慌、失眠、不舒服,甚至产生幻觉。虽然被试者当时每天能得到20美元的报酬,可就算是这么有诱惑力的条件,依然难以让他们坚持三天以上。被试者在实验室里待了三四天后,均出现了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紧张焦虑等问题,实验后需数日才能恢复正常。
这个实验说明,来自外界的刺激对维持人的正常生存非常必要。
生活中,很多父母宠爱孩子,凡事都包办代替,书包帮忙拎、鞋带帮忙系、怕摔不让跑、怕烫不让摸,各种限制令摆在脸上,上面标着大写的“爱”。看似是为孩子好,怕他受到伤害,结果却把孩子与外界隔离开了,剥夺了他们的感觉。也许孩子在这一刻是安全的,但不良后果已经在酝酿中,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爱孩子,就把感觉还给孩子,让他们在不断尝试中成长。带着你的爱,带着你的眼,站在一旁观看,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这才是最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