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章

一、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 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注解

徼:边(际)也。边界,边境。

三、译文

可以用言辞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名,就不是常名。无名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名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欲中来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欲中去观照道的端倪或边际。“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但名称不同,可以说二者都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四、纵横谈

纵观从夏朝经历殷商朝到西周的历史,总结出成败、存亡、祸福乃古今有道也,并且道之内涵丰富而且深刻,这是老子贡献给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老子独特的生存哲学、循自然之路生活和发展的哲学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异彩纷呈。

本章有无之辨是就超现象界、本体界而言,与十一章有别。“‘有’‘无’是老子专设的名词,用来指称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时的一个活动过程。” “无”说的是道含孕天地之初;“有”说的是道对万物的生养 。阴阳合一而为有,有无合一而为常道,常道和非常道合一而为大道本源,他们是一个整体。

一章末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是指由心灵主导的行为,是智慧的表现。

道,自宇宙以至万物,自天道以至人道,无所不备,循环无止境,顺行可通,圆融无碍。道学是积极的哲学、强者的哲学,“人能用一字而走遍天下行之万世者,其唯‘道’乎!”。

体道需要平和的心态、平静的心境,是一种静默的生命体悟状态,没有纷争,少有锋芒,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出世与入世之间趋向于游刃有余。

中国文化中有这样两句话,言“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道中有太上,因缘和合于空间显像,向得道之人传递强大的能量,从而得以体悟自然,并将更加精进地对道加以践行。对人和事物等现象了解后总结归纳出规律,并以此种表达方式来显现道。所以,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完美蕴化出的相互联系的个体,天地、万物、人互为道体,有一方失道,则全局受影响。

道通过人起作用。凡是能被化掉的形体,其中都有气。人的心情会受天气的影响,清明的天,心情振奋,天气阴郁,心情郁闷,因为万物同源,所以人与天有感应,人修为行事需要天地的道气相助。天之无私,用之至公,是道则进,非道则退,道以多种式样和方法度化众生,其教法多端,随类摄化,应病授药,诱掖方便固多门也。

道为阴阳两性之母,人守道、行道在奉献中感受到显露的道性。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德”相对称,德代表用。符合道性,得到道的加持,道给人类带来福荫,焕发人自身灵性,开掘生命的潜力。

万事万物贯穿道性,万事由道演,万物从一而分,天地以万物为刍狗。道中有物,有精,有信,借由德而演化。学道修德当保留身体、精神中干净、通透的物质或能量,以留存宇宙天地中生命延续衍用的“根”或“种”。道能量是德能量的聚积,道德在身心中,不忘加持者的恩惠,胸中常怀感恩之心,行德性之礼,故十五章显德篇言“善为道者,敦兮其若朴”。

成道者,心心念念中充满了道性,自身已无,忘却“小我”但有大身的无身者境界,懂得以天地之道为身。 4TqIZMu+gQXt0tQFh2xmqJeov1KnIusFqNaj68/K6296pUn9Bp8f705oIksd0r1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