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十章

一、原文

唯之与诃(hē),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bó)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léi)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dùn)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惚兮其若海,恍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sì)母。

二、注解

诃:同“呵”。

荒兮:广漠的样子。

未央:无尽的意思。

熙熙:纵情奔欲、兴高采烈的样子。

享:受用,享受。

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参见百度词条)。

如春登台:好像春天登台眺望。

泊:淡泊,恬静。

兆:迹象。未兆:没有迹象,形容不炫耀自己。

儽儽:落落不群,无所依傍。

有余:河上公说:“众人余财以为奢,余智以为诈。”

遗:不足的意思。

愚人:“愚”是一种淳朴、真质的状态。

闷闷:形容淳朴的样子。

以:用。屈原《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顽似鄙:形容愚陋,笨拙。鄙,粗俗,低下,品质低劣。

食母:食音嗣,养也,拿东西给人吃;母谓本也。食母谓养于道。

三、译文

应诺和呵声,相差好多?美好和丑恶相差好多?众人所畏惧的,我也不能不有所畏惧。精神领域开阔啊,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兴高采烈,好像参加丰盛的筵席,又像春天登台眺望景色;我却独个儿淡泊宁静啊,没有形迹,好像不知嬉笑的婴儿,落落不群啊,好像无家可归。众人都有多余,唯独我好像不足的样子。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混混沌沌啊。世人都光耀自炫,唯独我暗暗昧昧的样子;世人都精明灵巧,唯独我无所识别的样子。若有若无好像湛深的大海,闪烁不定好像没有止境。众人都有所施展,唯独我愚顽而拙讷。我和世人不同,而重视进道的生活。

四、纵横谈

本章异俗篇描述了俗与道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状态相差甚大、相距甚远。

“而我独若遗。”遗世独立,因为“落单”,所以能够置身世外。本章老子用第一人称“我”表达了他的精神诉求和恬淡的心境,以生活中淳朴、质真的“愚人”稚拙状态为最高修养层阶,这是对道的遵循,也是老子对他本人高度重视进道生活的陈述。通过这些描述也让读者了解了得“道”之人——老子的心理状态、生活样貌和精神境界,对得“道”之人拥有了感性认识,也可激发读者亲近“道”、向“道”之心。

喜孤独者得清静,清静方能养道。这与俗世意识相反,是“反者道之动”的存道、养道历程,所以,欲得“道”之人需要守得住清静、能够在孤独中获得欢喜之心,而不是畏惧孤独、不害怕孤独。生活中的很多艰难、困苦都只是肉体上的,只要精神尚好、灵魂能得到救赎,哪里会有孤独可言呢?正如一个不读书的人,他的眼界、格局永远会囿于一方小泥潭、一个小河沟,就像井底小蛙看不到广阔的天地,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不读书的人,永远也无法想象书本中所蕴藏的强大力量,岂是一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能理解的?

书本不会拒绝任何人,关键在于读者的选择拾取。所以,读书是一件再公平不过、稀松平常的事情,在经年流逝的岁月长河中,书本会把催人进取的气象融入读书人的血液,书本还会把世界上最美好的时运投进读书人的生命历程中。

如果说人生是一盘棋,那么,因为您读过的书,将改变这盘棋的布局。所以,当我们迷茫、彷徨时,通过读书,我们不仅能够从书本上学习到技巧,关键是我们将学会人生的布局,读书是提升读者眼界和人格的最佳途径,读书是最能提升一个人格局的阶梯,一个人的格局往往决定着其未来的高度。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里去,一个德行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里去。人为什么要读书?人为什么要学道?您找到答案了吧。

人应该如何学道?学道的方法之一就是向书本学习。读书、向书本学习是成本最低的投资。胡适先生 认为,书本是对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记录,通过读书可以继承人类的遗产,是获取思想材料的重要来源,足以丰富人的大脑,帮助读者应对生存环境,解决困难,摆脱碰到的困境。

孤独中得生存,孤独求道,徜徉悠哉自在生活。哈佛大学有这样一种说法,真正的学者得学会与孤独相伴,并把孤独作为自己的“新娘”,多么耐人寻味的一个用词。至少在目前,他们希望自己培养的学人,绝对不仅仅是象牙塔里能耐得住寂寞的孤独的学者,而是能够在未来世界的舞台上长袖善舞、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能够自如应付的挑战者。相信哈佛大学这种戏谑的用词还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并将为世人所接受。

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在孤独中顽强成长并有所作为的仁杰。汉朝历史上被后人景仰的司马迁身陷牢狱,他无视所有的非议、嘲笑,面对孤独而苟活,但是他一刻也未曾停止思考,坚持不懈地写作,才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历史著作《史记》。人人生而孤独,只是每个人与孤独相处的方式不一样。人成长的历程其实就是学会和孤独相互依持,因为再也没有什么能比孤独更能锻炼一个人了的,只有能够享受孤独的处境,才配拥有大千世界的自由自在。

2012年,刚刚满49岁的王澍获得了普利兹克奖,这是这个国际建筑奖项第一次落到中国人的手中。不妨看看他的孤独之旅。上大学的时候,他是图书馆里最耐得住寂寞、看得住孤独的“守望者”,他比同龄、同专业的任何同学都懂得孤独的滋味。毕业后,他周围的建筑师们都已经成了富豪,只有他因为对传统建筑钟爱而不鼓励拆迁、不做商业项目,也因此而曲高和寡,他整天泡在工地上和工匠们一起工作、孜孜不倦地钻研,终于获得此项殊荣。《心是孤独的猎手》 一书里说道:“人越是明白,越是有追求,就越孤独。”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常常想起作家张小砚说过的一句话而热泪盈眶:“后来许多人问我一个人夜晚踟蹰路上的心情,我想起的却不是孤单和路长,而是波澜壮阔的海洋和天空中闪耀的星光。”

孤独中生存。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让你发慌,孤独让你强大,因为对内心信念的坚持,永远是你最真实、最好的模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尽享心灵静宁之美。不管多么孤独,也要坚守人格的高尚。享受孤独,懂得慎独,与众共生,知道慎众。

“食母”即养于道,道法是这个世界的支柱之一。老子贵道,贵天地灵气,“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无为的状态,弃物欲得以恢复天性的快乐,拾得天机佳境,无欲得见真物,能见道境之美妙。所以欲有所为需要学会体尝孤独,因为孤独能够激发孤独行者之创造活力,能够考验坚韧不拔的耐力和坐冷板凳的精神。

在当下,每个学人都应该深思:学会享受孤独,调动积极性挖掘潜力,进行中国视角的世界研究,传承中华文脉,学术研究不断突破人类认识的边界,做自信并快乐的优秀人才。不停留在利用现有的观点方法看待和认识世界上,不断发展自己并适应世界,不断尝试丰富自身的阅历,拥有家国情怀,以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进行科研创新,为世界带来积极的变化。 7YTJNWb+f9uP64Pv+Tpdn/i/O4IgyuRijjKLWHruFWO7jYKBaSiiNh7oaEnGXAv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