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复命:复归本原。
常:永恒的规律。
知常曰明:“即尊重客观规律叫明。尊重客观规律而不自负,也即认识能力或理性能力上的谦下,故谓明。”
妄:胡乱,荒诞不合理。
凶:出乱子。
不殆:免于危险。
致虚和守静的功夫,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返回本根叫静,静叫回归本原。回归本原是永恒的规律。认识永恒的规律叫明;不认识永恒的规律,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认识常道的人是能包容一切的,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本章句子结构和句中语义呈递进形式分布。
归根即回归本原、致虚守静。与地气相接,接住地气,灌注生气,则底气增强,让心灵复归于原本的、清净透明境地,即清静之“静”界。除了本章外,“凡是谈到‘静’字的地方,论旨都在政治方面,而且都是针对着为政者的弊端而发的”。
道静、虚静,首推“虚”“心”。心达到“虚”的状态,呈现“虚”的空间,方能包容瑕疵,顺应多变的情势,进而把握万物的精神命脉,只有如此才能符合自然、符合于道,从而体道而行。
厚道为人,安守本分的前提下,在工作与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发展和创新。热爱生活,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练习柔软心意,将一颗有情的心,炼至圆融,于繁华静处觅知音,哪怕是一天里一段微乎其微的专属于你的时间,都可以暂停、静下来,感受个体均匀、沉静的喘息,平静地呼吸,听从内心世界的召唤,洞见淡泊率真的人生态度,唤起美好生活的愿景,发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情致与雅趣。那么,如何发掘并转化自身内蕴的无限能量奉献给社会,为百姓服务、为人民造福呢?
突破自身惰性,发挥心灵之地的潜能。人作为最高级的哺乳动物,置身大千世界,在社会环境中成长,个体发展的历程中充满了矛盾,每一个机体自身强大的惰性与其灵魂深处巨大的潜力于体内同存共生,在没有压力的境况中,没有前行的动力,日常生命状态的人看起来会十分懒散,做事拖拖沓沓,得过且过,一个十足无能的平庸之辈。但是,若给予了一定的压力并被施加强迫之后,我们会发现,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这一个个体,会不断地朝向一个目标不懈地努力。作为人,其自身的潜力被激发出来,会显现出许多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其作为令人咂舌、令人称叹。赶紧试着挖掘自身的潜能,在工作、生活中尝试认识道,向道而行吧。
“复命曰常”,命运的更新是客观规律;“知常曰明”,认识客观规律就是明智。享受长生且有福的命运而终身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一起来看看“王”字的写法给我们的提示。三横分别代表天、地、人,一竖代表通道,参天地就是人法天地,参人就是人法自然(本然),通道就是人法道。王天下就是把“王”的理念推至天下,圣人治国,让社会复归素朴。欲不欲、好静、无为、无事,以素朴为路径,摆脱困顿通向自由。
“虚”是天地的状态。天地虚,呈现出虚静、复根、回归本源的样貌给世人观看。虚静也是自然界赋予人性的一种内在力量,不外显,虚静与软弱无关。德,可谓自然之心,老子所谈的德是自然之德而非社会之德。身,自然之身。人与天地同在,所以,人要保持虚静,思考复根的涵义,回复本原的素朴状态。
本章归根篇,九九归一,叶落归根。静心识道,发现规律,认识万物,通过内观、向心内求的方式,调动人的智慧,在工作实践中获得灵感,与道相通,在道的指导下,让个体的心性趋向于“内圣”。
除了本章归根篇,“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皆言“根”之义,另外可见二十一章虚心篇言“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和二十六章重德篇言“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同言“根”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