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jī)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几:将近,相去不远。
渊:形容沉静。
与善人:善与人相处。
正善治:为政善于完成良好的治绩。
正:通“政”。
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尤:怨咎。
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基本/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本章易性篇开篇“上善若水”,四十三章遍用篇“天下之至柔”亦谈“水性”,七十八章任信篇亦用水作喻“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水性“几于道”,千里奔流,万壑同归。
上善若水,水是至尊、至善、至上的宝贝,借由宝物所成,其宝柔软,有生命的人或物离开水则不能生存,闻水流则得光明,身心得自在如意。
说到水,哪怕是小溪流中的水,也与天地共存,日月可鉴,苍天在上,山神亦为之证。
远离傲慢和偏见。下,是指处事时精神处下。不强为、不强争,不居功、不争名,亦不夺利。就水而言,其利益一切万物而不争,无论其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无论其是飞、潜、动、植,水都加以培养、灌溉,水不自私、水不自利,并且具备为达目的奔流不息的坚毅精神、刚强意志。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客观事实,中国人深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因此要秉自然之道、因随物性。如果要了解一种事物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学习水的特性,以居下的姿态、心理对待要学习这一事物,这样不仅能参透这种事物的奥妙,而且会与之相亲相融。人类历史和社会客观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学习、交流互鉴中的最大拦路虎。
人通过观察水的有形表达可以认识“水的至善”之性。滋润万物而且具备不争的品性。心神止于一,心意诚正,诚恳至极就是善。所以,不张扬、不飘飘然、不装模作样,勿耍个性,免得泯灭了个体本来拥有的“上善若水”的好德性。
有德者的人格即已具备了“水”之性。就是如水一般善“处众人之所恶”,居卑忍辱,并且能够坚忍负重,不争名利但利万物,贡献一己的力量施助于周围的人或物。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不就是具备“水性”吗?其往返于戈壁荒原,驮载着沉重的行囊,经年裹风前行,沙漠中劳作的骆驼,其精神真值得推而广之。
水不但能够处下,而且有示弱之性。弱,不是怕困难、怕吃苦,而是适应环境,顺时、顺势而生存、而为之。弱中存有善,而人心向善,所以,弱、病、残、小者经常受到爱护、关照,无论是动物世界,还是人类社会,这些都是人心向善、保护弱小的善举,这是大道有爱的表达,大道有情、大爱无疆。
柔,从字形上看,上下结构,上边的“矛”有金属的刚和硬,下“木”有木纤维的软和韧,软硬、刚柔相济,处事中精神上刚强坚韧、意志坚定,是坚强的意志,不屈勇气的体现。道和万物都具有柔的特性,处下、柔弱道之用,水更不例外。尽管一己柔弱,但是坐拥持久的耐心,工匠般的专注力。
水刚柔相济之性。四十三章遍用篇说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我们以中国十二生肖中的龙和蛇来比喻,谈水刚柔相济之性。龙代表刚猛,蛇代表柔韧,所谓刚者易折,太刚了容易折断,如果只有柔的一面,就容易失去主见。所以,正如把十二生肖中第三组龙和蛇的特性结合在一起一样,这是我们的祖先借助这组生肖对我们的忠告和提醒。而水的刚柔相济之性正是如此。
七十八章任信篇说“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水之性兼容并蓄、相融相济、绵延流长。
本章易性篇,“居善地,心善渊”,所居之地友善和气,表现在心理环境上和谐美好,物理环境也祥和温暖、气氛融洽。善与道并存,以好德行来行道存善“与善人,言善信”。行事没有阻碍,因为“动善时”,即时间安排合乎时宜,不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无冗余的行为。
修为者至此境界,行为与道相应。“事善能”,善的能量在传递,有善则德立,因为经年累月做善事积累的德是善根的泉源,可以制服心中之魔和心外的魔障。
步步难行,步步前行,日日进步,日日新生,才能够从认识、思想层面得以脱胎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