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心、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恶心为上腹部不适和紧迫欲吐的感觉,可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的表现,如皮肤苍白、出汗、流涎、血压减低及心动过缓等,常为呕吐的前奏。一般恶心后随之呕吐,但也可仅有恶心而无呕吐,或仅有呕吐而无恶心。呕吐是通过胃的强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两者均为复杂的反射动作,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引起恶心与呕吐的病因复杂繁多,涉及全身多个系统,按发病系统及发病机制可归为以下4类。
(1)胃炎、食管炎。
(2)消化性溃疡、出血、穿孔。
(3)消化系统肿瘤。
(4)肠梗阻、肠缺血。
(5)细菌性食物中毒。
(6)胃肠动力性疾病(如胃轻瘫)。
(7)胆囊炎、胆石症。
(8)胰腺炎。
(9)肝炎。
(10)阑尾炎。
(11)腹膜炎。
(12)肾结石。
(13)宫外孕。
(1)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3)酒精性酮症酸中毒。
(4)甲状腺功能亢进、减退,甲亢危象。
(5)垂体功能减退,垂体危象。
(6)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7)慢性肾衰竭。
(1)脑出血、脑梗塞、脑瘤。
(2)脑水肿、脑积水。
(3)脑膜炎、脑炎。
(4)脑震荡。
(5)颅压增高。
(6)严重头痛。
(1)药物和化学品中毒。
(2)急性心肌梗死。
(3)眩晕(如梅尼埃病、晕动症、内耳炎)。
(4)眼内压增加(如青光眼)。
(5)妊娠。
(6)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多食。
(7)不明原因呕吐。
呕吐其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恶心、干呕与呕吐。恶心时胃张力和蠕动减弱,十二指肠张力增强,可伴有或不伴有十二指肠液反流;干呕时胃上部放松而胃窦部暂时收缩;呕吐时为都不持续收缩,贲门开放,腹肌收缩,腹压增加,迫使胃内容物急速而猛烈地向上反流,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
呕吐中枢位于延髓,它有两个功能不同的结构,一是神经反射中枢,即呕吐中枢,位于延髓外侧网状结构的背部,接受来自消化道、大脑皮质、内耳前庭、冠状动脉以及化学感受器出发带的传入冲动,直接支配呕吐动作;二是化学感受器触发带,位于延髓第四脑室的底面,接受各种外来的化学物质或药物(如吗啡、洋地黄等)及内代谢产物(如感染、酮中毒、尿毒症等)的刺激,并由此引发出神经冲动,传至呕吐中枢引起呕吐。
(1)恶心:引起呕吐冲动的胃内不适感。
(2)呕吐:胃反射性强烈收缩,迫使胃内容物急速吐出体外。
(1)伴发热:应考虑感染性疾病,如急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腹膜炎等疾病可能,一些老年人还应考虑细菌性肺炎可能。
(2)伴食欲减退:应考虑消化系统肿瘤、神经性厌食症等疾病可能,注意询问患者有无体重下降,以及家族肿瘤遗传史等情况。
(3)伴多汗、唾液分泌过多:应考虑垂体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可能。
(4)伴脸色苍白:应考虑甲亢危象、垂体危象可能,以及消化道出血可能。
(5)伴胸痛、心绞痛:应考虑急性冠脉综合征可能。
(6)伴胸闷、心慌、憋气:应考虑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可能。
(7)伴腹痛、腹胀、腹泻:应考虑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胃肠炎、肠梗阻、细菌性食物中毒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等。
(8)伴呕血(鲜红色、咖啡色):应考虑上消化道出血可能,如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消化道肿瘤破裂出血等疾病。
(9)伴头痛、头晕、眩晕:应考虑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前庭周围性眩晕疾病可能。
女性要注意询问月经史,考虑有无早孕、宫外孕情况。
有无腹泻、黑便、便血、便秘、排便困难、小便减少、尿血、尿频尿急等情况。
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即刻呕吐,可能为幽门管溃疡或精神性呕吐;餐后1小时以上呕吐称延迟性呕吐,提示胃张力下降或胃排空延迟;餐后较久或数餐后呕吐,见于幽门梗阻,呕吐物可有隔夜宿食;餐后近期呕吐,特别是集体发病者,多由食物中毒所至;喷射性呕吐多为颅内高压性疾病。
带发酵、腐败气味提示胃潴留,带粪臭味提示低位小肠梗阻,不含胆汁说明梗阻平面多在十二指肠乳头以上,含多量胆汁提示在此平面以下,含有大量酸性液体者多有胃泌素瘤或十二指肠溃疡,无酸味者可能为贲门狭窄或贲门失弛缓症,上消化道出血呈咖啡色样呕吐物。
应用阿司匹林、某些抗生素及抗癌药物,呕吐可能与药物不良反应相关。
略。
提示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多食疾病可能。
(郭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