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一种自觉症状,是指患者感觉到心脏强有力、快速或不规则跳动且令人不适。
引起心悸的常见原因包括心脏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精神障碍、药物影响以及违禁药品或其他物质的使用影响,具体如下。
(1)心律失常,包括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或先前稳定心律失常(如房颤)的心率发生明显变化。引起心悸的心律失常包括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异位搏动。
(2)其他不太常见的心脏原因,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如二尖瓣脱垂)、起搏器综合征、心房黏液瘤和高输出心脏状态(如Paget骨病、发热、贫血、妊娠、甲亢和血管分流,可能会出现因心脏收缩力增强和心率加快而引发的心悸现象)。
与糖尿病治疗、胰岛素瘤或其他原因有关的低血糖可能会引发心悸,此外还有可出现震颤、出汗、虚弱和意识模糊。甲亢患者也可能因窦性心动过速或房颤引起心悸,且伴有发汗、非故意的体重减轻、震颤和不耐热。嗜铬细胞瘤患者可因儿茶酚胺过量出现阵发性心悸,还伴有发汗、震颤、头痛和呼吸困难等。
心悸是多种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包括惊恐发作、广泛性焦虑障碍和躯体化。
服用某些药物,例如拟交感神经药、血管扩张剂、抗胆碱能药、β受体阻滞剂撤药期间,均可能发生心悸。
敏感人群过度使用咖啡因可能会出现心悸;可卡因能诱发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苯丙胺能引起室上性心动过速;吸烟或使用尼古丁替代产品也可能会引起心悸。
妊娠的高输出状态会引起心悸表现,围产期心肌病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多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颤和室性心律失常。
心悸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心率及搏出量改变有关系。在心率增快时,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不足,当心室收缩时心室肌与心瓣膜的紧张度突然增加,可引起心搏增强而感心悸;在高动力循环状态,如贫血、甲亢、发热时,心脏搏出量代偿性增加,心室收缩强而有力,也会出现心悸。
心悸的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患者也可能将这种感觉描述为胸中快速扑动、胸中拍击感或者胸中或颈部重击感。
不同病因的患者除心悸外,可伴有其他症状。
多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心包炎等。
多见于急性传染病、风湿热、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可见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或阵发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包炎、心力衰竭等。
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失血。
发病年龄的不同有助于推测心律失常类型。自儿童期起就有快速心悸发作的患者可能存在室上性心动过速。青少年发病多见于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先天性长QT综合征引起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年龄较大时开始出现心悸的患者多存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或房颤、房扑,且更可能见于结构性心脏病患者。
“瞬间”心悸提示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持续数分钟或更长时间的心悸提示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
患者描述或量化心悸时的心率和规律程度有助于查明原因。例如,心率>160次/分不太可能是由窦性心动过速引起。快速有规律的节律提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快速不规律的节律提示阵发性房颤、房扑或房性心动过速伴各种阻滞。
心悸时可伴发头晕目眩、晕厥前兆或晕厥,应立即评估是否为影响血流动力学、可能很严重的心律失常。
随机偶发且仅持续片刻的心悸通常源自早搏,而渐强发作、渐弱停止的心悸提示窦性心动过速。突发突止的心悸可能源自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
患者可能诉用颈动脉窦按压或其他迷走神经动作(如Valsalva动作)成功自我终止心悸。这种终止模式提示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能性大。
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可导致交感刺激和儿茶酚胺分泌过量,从而诱发心律失常。例如,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在剧烈运动或情绪应激期间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年轻女性在轻微活动或情绪应激期间出现心悸,原因可能是对β肾上腺素能刺激过度敏感导致的窦性心动过速。
除了收集有关心悸的细节和任何相关症状的信息,患者的心脏病史(例如二尖瓣脱垂、心肌病、心肌梗死、长QT综合征等)和家族史、并存的躯体和精神疾病、用药和其他物质使用信息,以及重点回顾一些症状,可能有助于缩小诊断范围。
(刘庆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