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完美主义:表现=能力=自我价值

◎完美主义型拖延

美国芝加哥德保罗大学心理系副教授费拉里说:“某些拖延行为其实并不是拖延者缺乏能力或努力不够,而是某种形式上的完美主义倾向或求全观念使得他们不肯行动,导致最后的拖延。他们总在说:‘多给我一点时间,我能做得更好。’”

有一位伟大的雕刻家,才华横溢,技艺非凡,但凡是他雕刻的雕像,若和实体放在一起,都能够以假乱真,令人难以区分到底哪个是真人,哪个是雕像。

有一天,一位算命先生告诉雕刻家,他大限将至。雕刻家听闻,悲痛欲绝,虽说他才能出众,但他也是个凡人,他和芸芸众生一样,内心无比惧怕死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尽心地思索,希望有一个办法能帮自己逃避死亡。最后,他做了11个自己的雕像,当死神降临的时候,他藏在那11个雕像之间,屏住了呼吸。

死神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面对眼前12个一模一样的人,该带走哪一个呢?

死神来到上帝面前,询问上帝:“为什么会有12个完全一样的人?我该如何选择?”

上帝把死神叫到身旁,与他耳语一阵,告诉死神区别真人和另外11个雕像的暗号。死神对此将信将疑,但还是决定试一试。

他进入12座雕像所在的房间,向四周看了看,然后说出“暗号”:“先生,一切都非常完美,只有一件小事例外。你做得非常好,只可惜,还是让我看到了一个小小的瑕疵。”

雕刻家完全忘记了自己躲起来的事,跳出来问:“什么瑕疵?”

死神大笑着说:“这就是瑕疵——你无法忘记你自己。天堂里都没有完美的东西,更何况人间?别白费力气了,跟我走吧!”

故事的寓意很清晰,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东西,过分追求完美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瑕疵”。现实中有不少人对自己要求甚高,总想把事情做到极致,反复地纠结、思索,不是推迟开始,就是延误进度。这种情况,就属于完美主义型拖延。

完美主义型拖延者对自身的期望很高,只是这些期望往往脱离实际。试图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他们,内心大都存在这样的想法:自我价值源于成就;犯错是能力不足的表现;努力的结果只有成功和失败,不存在足够好的状态;没有十足把握的事情不能做……

这些走样的信条,可以总结成一个通用的公式:自我价值=能力=表现

完美主义者往往认为:如果表现完美,就证明我很有能力,我会感觉自己很棒;如果表现不佳,说明我能力不行,我会感觉自己很糟。当能力和表现成为自我价值感的唯一衡量因素时,就会出现一个错误的逻辑:表现完美证明自己很出色,表现平庸证明自己很平庸。

那么,完美主义型的拖延者,该如何纠正信念上的偏差呢?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教育学博士威廉·克瑙斯指出:“如果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你要做的就是在每次被完美主义拖延之时告诉你自己——打住!”

·1.打消“万事俱备再行动”的想法

每一次挑战都伴随着问题和变化,即便当下这一刻考虑得足够周详,也无法准确预测最后的结果。毕竟,在执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外和差错,没有人可以在行动之前解决掉所有的问题。做好迎接困难的心理准备,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方案,遇到麻烦积极地想办法解决,才是有效的处理方式。

·2.告诉自己“就算不完美也没关系”

当你极力追求完美,用拖延来延缓焦虑时;当你钻了牛角尖,为某些瑕疵纠结时;当你对某件事物感到恐惧和不自信时,你都要及时告诉自己:“没关系,谁都不是完美的。”一旦你承认了不完美是常态,接纳了有缺点和不足的自己,拧巴的感觉就会被削弱。

·3.成为一个“部分完美主义者”

着手一件事情,执行一项任务,要在完成的基础上,再去修正和完善细节;要先制订出轮廓和框架,再去填充具体的内容。不要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影响了整体的进度;细节固然重要,但全局意识更重要,要有选择性地精益求精,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4.学会用“成长的心态”看待自己

工作能力与自我价值之间没有绝对联系,不是非得做到完美才能证明自己有价值,也不是一件事情没做好就意味着整个人都是失败的。用“成长的心态”看待自己,相信能力是可以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你会越来越优秀。秉持这样的心态,可以减轻对失败的恐惧,卸下心理压力。

万物有裂痕,光从痕中生。放下对完美的执念,是变得更好的开始。 P/uvFbSWFI5hv+N6a4AlFoYscj6wbuh2oTR11d4xmBZlI8BcZicjqB/xkpycCpd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