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稍后思维是一个超级骗子

◎稍后思维

稍后思维是一种“认知转向”,就像心理上开小差,暂时回避紧迫而重要的事情,先走上一条看似更安全的岔道。这一思维的核心是,总觉得“将来做”比“现在做”更好。

去年,Ken要参加一个职业资格考试,他从三月份就着手准备。他给自己预留了半年的复习时间,也安排好了相关课程的复习顺序,安排时脑海里浮现出的是自己秉烛夜读、努力上进的样子。

春去夏来,时间过去了三个月,Ken的复习进度比计划中慢了许多,有三门课程尚未打开书本去看。不过,他内心并没有太慌张,仿佛时间是一根橡皮筋,可以在后面的三个月里无限延伸,支撑他复习完所有的科目。

接下来的日子,Ken依旧不紧不慢。朋友喊他出去骑行、打游戏,他都欣然接受,完全忘了自己还得备考,更忘了时间一旦过去就不复存在了。每次决定出去玩之前,他都在心里默默重复一句话:“今天耽误的时间,明天辛苦一点儿找补回来。”

大脑有一种自然的倾向,总是认为未来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松散时间。截止日期越远,人们越觉得事情容易达成,从而接下超出完成能力的任务、制订无法完成的目标,认为自己有充裕的时间可以把事情做好,即便今天耽搁了,明天也有机会补回来。

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你有过拖延的经历,你一定知道,这根本是自欺欺人的谎言。现实往往是,当“明天”如约而至时,工作量增加一倍,做事的效率一如既往,根本不存在预想中的超常发挥。这个时候,我们就像泄气的皮球,感叹时间并没有“昨天”想象得那么充裕,自己能够集中精力做事的时间,也和平时没什么区别。即便可以延长做事的时间,可随着精力的消耗,就变成了心有余而力不足。

时间有“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之分,拖延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将两者混淆。比如,和朋友外出游玩时,一天的时间显得很短;排队等着上厕所时,却感觉度秒如年。

如果能把个人的主观时间和不可更改的客观时间整合到一起,让两者实现无缝衔接,就不会产生拖延。比如,你正在打游戏,但你知道1小时后要健身,那么半小时后你就关闭游戏,收拾东西,为健身做准备。

关键的问题是,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经常会发生冲突,让我们不愿也无法认识到,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把今天该完成的任务拖到明天,想象着明天有“充裕的时间”去找补,却忽略了不可更改的客观时间——明天也是24小时,明天还有明天的任务,它并不会因为今天推迟的任务而凭空增加一分一秒。

拖延,赋予我们一种全知全能的幻觉,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可以掌控时间、掌控他人、掌控现实。这种全知全能的幻觉,会让我们形成一种“稍后思维”。

如果你在面对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时,脑子里冒出了下面的这些想法,那你就要提高警惕了,它们很可能是拖延怪圈的起点:

〇“先放松一会儿,状态好了效率更高!”

〇“这个计划看起来似乎还不够完美,不能现在就开始执行。”

〇“目前的资料不太充裕,要不先去书店逛逛?”

〇“明天再做吧,难得和老朋友叙叙旧。”

稍后思维就像是一剂麻醉针,会麻痹我们的理性思考,让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一定会去做某件事,只是推迟一点时间而已。遗憾的是,在“稍后”的过程中,一个个“现在”已彻底消失。正如一位先哲所言:“毁灭人类的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告诉他们还有明天。因为告诉他们还有明天,他们就不会在今天努力了。” kAYNar6YzbudMs3UuOIO1tMRO9jZaDkPyZ4ax6sSSH82yr9TjHRfUeFcQLXBaBH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