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英文“慈善”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aritas,意思是对他人的爱,对有需求的人行善和慷慨施舍。
志愿活动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一百多年。据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福利研究中心主任丁元竹介绍,中国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冷战结束,西方国家的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而且扩大成为一种由政府和私人社团举办的广泛性的社会服务工作。志愿服务正以其突出的社会效益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政府的重视。许多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早、规模大、社会效益好。它们在国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已逐渐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一些国际志愿组织也具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组织力和实践力。
组建:1920年瑞士人皮埃尔·赛里索尔和他的朋友们组建了一个工作营,帮助人们重建家园。他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组织的和平人道主义活动为今天的国际民众服务组织奠定了基础。
成立:这项活动很快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支持,后来他们为自己的组织取名为“国际民众服务组织”。
发展:现在国际民众服务组织是一个通过组织各年龄、背景的人们参与国际义工活动从而宣传世界和平文化的公益组织。它由45个支部组成,合作伙伴遍布世界85个国家。
国际民众服务组织提供多种志愿机会,不仅包括短期,还有中期和长期的志愿项目,并且还提供到其他国家分部成为会员,以及接受讲座、培训的机会。多年以来,国际民众服务组织也组织过一些国际活动来增强人们对当地问题的认知,这些活动涉及内容广泛,例如气候变暖、发展中的教育问题、志愿精神、和谐社会等。
创立:1948年4月22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创立。
宗旨:国际志愿服务协调委员会旨在通过弘扬志愿服务促进各国、各地区人民,特别是青年间的友谊、理解与合作,推动发展中国家的进步,深化各界人士、特别是青年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发展:该组织从属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是联合国系统内最大的直接向发展中国家输送各种行业高中级专业技术志愿人员的组织。
1993年以来,该组织与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交往密切,成为中国在国际志愿服务领域的合作伙伴之一。1997年,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作为国际劳动营的组织者之一,第一次参加国际志愿服务协调委员会。
创立: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1863年10月29日由瑞士人亨利·杜南倡议成立,当时称为“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19世纪中叶,在意大利的北部,法意奥三国军队发生了激战,战后尸体遍野,血染山岗。亨利·杜南开始了民间救护宣传和组织工作,呼吁各国成立救护团体。
宗旨:根据《日内瓦公约》的规定,该委员会以中立团体的身份对战争受难者进行保护和救济,受理有关违反人道主义公约的指控,致力于改进和传播人道主义公约,与有关团体合作培训医务人员,发展医疗设备。
意义: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活动。
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人民卫生救护团体。成立于1904年,建会以后从事救助难民、救护伤兵和赈济灾民活动,为减轻遭受战乱和自然灾害侵袭的民众的痛苦而积极工作,并参加了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于1950年进行了协商改组,周恩来同志亲自主持并修改了《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其任务是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在国内协助政府卫生部门,动员和组织人民参加群众性的卫生救护、输血、战备救护训练等活动;在国际活动中,促进各国人民之间友好互助合作,进行灾难救济。
创立: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由197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组建。总部原设在瑞士日内瓦,后于1996年7月移往德国波恩。它是联合国系统内一个独特的机构,从事和管理与国际志愿者事业相关的各类事务。
宗旨: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是联合国组织,旨在通过志愿服务促进和平与发展。
发展:该组织从属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与政府以及志愿服务机构进行合作,培训了7500名志愿服务管理者。同年参与中国汶川大地震救援合作项目。
创立:国际志愿者协会始建于1970年,由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组成,他们因为共同意识到了志愿服务是一种可以互通不同国家文化的方式而走到了一起。
目标:国际志愿者协会旨在促进、加强和推进全球志愿服务的发展。
发展:国际志愿者协会在全球拥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员,已经成为一个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各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及志愿者中心的全球志愿服务网络。
该组织的运行工作完全由志愿者来承担。其最著名的是两年一度的全球志愿者峰会及下属的青年志愿者会议。自1970年以来,国际会议已经进入了一个完整的运行轨道。由各个国家的协会成员竞标来争取会议主办权,并最终推动了会议在全球范围内扩展。
2001年1月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国际志愿者协会全球志愿者峰会被正式确认为联合国国际志愿者年的开幕活动。全球志愿宣言在会议上被采纳。
注:本节部分内容参考了《2010广州亚运会志愿者通用读本》(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