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节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志愿服务项目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我们应崇尚志愿精神,努力成为有道德、有担当、有情操、有格局的人。

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经历过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孕育阶段(1986年以前)

当代中国最早的志愿服务莫过于“学雷锋”。“学雷锋”活动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具有志愿服务色彩的行动,为以后志愿服务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萌芽阶段(1987—1993年)

20世纪80年代末,位于我国南方的一些城市走在改革浪潮的前沿,如广州、深圳等地,人们借鉴香港、澳门等地从事志愿服务事业的“义工组织”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将学到的与我国内地的“学雷锋”活动相结合,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也由此打开了我国志愿服务的新局面。

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采用国际社会对公益活动的通用表述“志愿服务”,其间经历了大概三十年的时间。

经过基层群众创造,政府部门大力推广,志愿服务事业在20世纪在全国范围广泛铺开。“志愿者”不再仅仅是一种称呼,而日渐成为公民的一种精神内涵和生活方式。

1991年7月5日,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它下设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发动社区志愿者的建设,成立中国最大的志愿者门户中国社区志愿者网站,搭建中国志愿服务支持平台,为志愿服务发展募集社会资源。

志愿事业与社会文明、人文精神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地区的志愿活动依托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领导与推动的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无论是资金还是人员,无论是设施还是经验,都面临困难,然而举办一届让世界另眼相看的成功亚运会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在那个朴实真诚的年代,“无私奉献”绝不仅仅只是四个干瘪的汉字,当时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满怀热情地忙碌在北京亚运会的各个岗位,认为能够参与亚运、服务亚运是一种荣誉,也是为国争光的义务。

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尚无赛事“志愿者”这一明确的概念。但那些默默奉献的身影确是一抹靓丽的色彩,蓬勃热烈闪耀在1990年。

而今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新时代文明风潮,志愿者的年龄、身份等也有了更广的范围,“红马甲”成了一种流行。追溯这股志愿者热潮的源头,北京亚运时期的“义务服务人员”就像是志愿者制度刚刚在中国起步的前奏曲。那时服务于北京亚运会的“义务服务人员”的热情更多来自20世纪90年代初的爱国主义情操。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在国内尚无志愿者制度、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服务于亚运的义务人员活跃在北京亚运的每个角落,就是在播撒亚运志愿之花种子的行动,为中国的志愿者发展写下了历史性的一笔,向来自亚洲各国的来宾展现了中国最美的姿态。

第三个阶段:发展阶段(1994—2000年)

1993年12月19日,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下简称共青团)的号召下,两万余名青年亮出“青年志愿者”旗帜,在京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正式启动。

这也是一个明确的契机和信号,志愿服务自此获得蓬勃发展。

1994年12月5日国际志愿人员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随后全国各省级协会也逐步建立起来,目前已形成了由各级协会组成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网络。

1996年,青年志愿者行动第一个长期项目——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试点,1998年全面实施。

1998年11月,首届研究生支教团组建,2011年研究生支教团纳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整体工作。

1999年8月25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首届研究生支教团出征暨捐赠仪式”。

1999年,在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上,青年志愿者在大型活动举办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首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1999年9月,广东省通过国内第一部《青年志愿服务条例》。

第四个阶段:深化阶段(2001—2007年)

进入新世纪,2001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志愿者年”,外经贸部、共青团中央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2001国际志愿者年委员会”,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开始为世界所了解。

2001年3月,团中央在全国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以青年为主体,包括许多中老年人在内的社会公众积极报名注册。

200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共青团中央和外经贸部共同发起成立“中国2001国际志愿者年委员会”,负责规划、指导、协调“国际志愿者年”期间全国的志愿者工作。

2002年3月,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正式启动,首批招募6名青年志愿者赴老挝从事语言教育、计算机培训、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志愿服务。

2002年5月,中国2001国际志愿者年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外经贸部共同主办的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在京举行,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名代表参加会议,吴仪同志出席会议并代表中国政府致辞。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

志愿服务活动向多元化、规范化、法制化发展。

2006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精神,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该文件的颁布使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开始进入规范化建设阶段。

2006年10月8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并指出要“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2005年6月5日,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项目正式启动。在启动仪式上正式推出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行动计划》和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标志,标志着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项目正式启动。

2006年8月28日,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招募工作正式启动,并同时启动了“微笑北京”主题活动。活动口号为“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

自2006年8月28日启动志愿者招募工作,到2008年3月31日报名结束,报名人数达到了1125799人,其中908334人同时报名残奥会志愿者,报名人数成为历届奥运会之最。最终录用了来自98个国家和地区的74615名志愿者,通过招募选拔、教育培训、公益实践、激励表彰等一系列工作,建设了一支数量充足、训练有素的志愿者队伍,奥运会期间为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媒体记者、观众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优质的志愿服务。

2008年北京奥运会总计20余万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其中北京奥运会赛会志愿者总需求约为7万人,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总需求约为3万人,赛会期间还有数十万城市志愿者,在场馆周边重点区域和全市主要交通枢纽、旅游景点、商业区等领域,提供交通、旅游、购物、接待、环保、语言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很多志愿者从2006年开始就投入“迎奥运”志愿服务和奥组委前期志愿者项目。

回望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会志愿者报名人数曾创历届之最,志愿者的微笑成为“北京欢迎您”的最好名片。

第五个阶段:普及阶段(2008年以后)

2008年是我国志愿服务发展具有里程碑的一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汶川发生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约50万平方千米,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5·12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5·12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汶川发生地震,举国悲痛的同时,全国各地志愿者第一时间从全国各地奔向地震灾区,在每一处废墟争分夺秒地参与救人。为了挽救生命,他们和人民子弟兵、白衣天使一起,将汗水和鲜血洒在地震灾区的每一个角落。

这群志愿者是抗震救灾大军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统一的制服和标志,但在废墟上、在公路旁、在医院里,在任何与受灾群众有关的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没有统一的指挥,也没有统一的身份,他们却有一颗相同炽热的心,为灾区,为受灾群众做着能做的事情。

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志愿者行动。

根据《中国减灾行动》白皮书数字显示,中国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紧急救援,深入灾区的国内外志愿者队伍达300万人以上,在后方参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人数达1000万以上。

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奔赴汶川地震的救援现场,甚至很多人没有灾区救援经验,也没有注册志愿者身份,但他们就是在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灾难是伤痛也是考验,带来了进步与发展。

在灾难中“疯狂生长”的公益力量成为裂缝中的光,成为荒芜残破中的一点新绿。逾300万志愿者深入灾区,逾千亿元善款汇聚成海般涌入,这一年被称为“中国民间公益元年”。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邓国胜说:“大量志愿者,尤其是民间志愿者的涌现,证明‘志愿精神’在中国公民中具有深厚基础,汶川大地震给了这种精神一个集中迸发的契机。民间自发形成的志愿者在学术上被称为‘非正式志愿者’,他们奉献爱心主要靠的是激情,没有一个应对困境的有效机制,爱心也难以持久。要实现爱心永驻,我们必须给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以成长的空间,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此后全国各地志愿服务组织的工作获得了极大推动,民间志愿服务也迅速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更是激发了全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2017年国务院出台的《志愿服务条例》促进了志愿服务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已经进入深化拓展阶段,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性变化,正不断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广泛公众基础的社会事业。

2020年12月5日在第35个国际志愿者日上,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亚太地区主任莎琳娜·米娅代表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从泰国曼谷发来视频,向广大中国青年志愿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对全球志愿者特别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在应对新冠疫情危机中作出的突出贡献表示肯定与赞扬:“在整个2020年,我感叹于看到无数的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志愿者,特别是中国青年志愿者们,加入了包括联合国志愿者在内的全球志愿者抗击新冠疫情的队伍。”

他们忙碌在社区,买菜送药、排查隐患;

他们奔走在街头,疏导交通、维持秩序;

他们活跃在网络,传递信息、疏导情绪……

他们,是我们身边不见经传的普通人,是在这次战“疫”中挺身而出的志愿者。

2020年的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志愿者们坚定逆行、无惧风雨。当他们投身于志愿行动时,他们舍弃了个人安危,抛却了儿女情长,扛起了责任,奋战在每个战“疫”需要的地方。在百姓急需之时、城市细微之处,一个又一个平凡英雄挺身而出,当时在“学习强国”和“文明武汉”平台报名的武汉当地志愿者超过7万人,通过审核上岗的志愿者达2万多名。

2020年,广大志愿者在疫情防控前线积极奉献、日夜奋战,习近平总书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及、亲自指导、亲切关怀,让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平凡,如夜空中不起眼的某颗小星星;闪亮,却在深夜照亮我们的视线。这就是志愿者。

他们用默默奉献诠释志愿精神,用凡人星火点亮人间大爱。 I+5eiGY4dPNFqX8bR2SscI7fsYjISoSk3eCfhw3YC+DT9xjws992bhm0FC4uLil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