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肌力训练技术

肌肉的能力包括肌力和肌肉的耐力两个方面。肌力是肌肉在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力量大小,以肌肉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量来表示,临床上通常采用手法肌力检查或利用各类肌力测试仪(如握力计、背力计、等速肌力测试仪等)来评定。肌肉的耐力是指肌肉在产生力量时所能持续的时间,通常以固定时间后的肌力能维持的时间或下降的状况来表示。肌力与肌肉耐力训练之间的差别只是在于所能承受负荷量的大小和次数的不同。因此,本节主要介绍肌力的训练方法。

一、肌力训练原则

进行肌力训练时,应遵循下列4项基本原则。

1.超负荷训练

所谓超负荷是指肌肉收缩或所发生的运动,应能对抗比平常大的阻力或负荷。对于非中枢性损伤引起的肌肉力量降低,训练时的负荷应当等于或略大于手法肌力评定的等级。例如,对肌力为3级的股四头肌进行肌力训练时(肌力3级标准:关节可以抗重力全范围活动),可以在卧位或坐位让小腿做抗适当阻力的伸膝动作(股四头肌抗阻力伸膝)。只有当肌肉或肌群在这种超负荷情况下收缩时,肌力的增进才最为有效。没有超负荷的肌肉训练,可以维持肌肉的现有肌力,但对增强肌肉的力量没有明显的作用。

2.渐进抗阻力训练

虽然肌肉的力量训练在超负荷的环境下最为有效,但如果负荷增加得过快,则反而不利于肌肉力量的训练。因此,渐进抗阻力训练一是指在训练过程中,应根据肌力的大小逐渐增加负荷,让肌肉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二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力量训练后,如果肌肉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所施加负荷的重量,表示肌肉力量已增加,此时可再适当增加训练的重量,反之,如果训练的肌肉或肌群对所施加的负荷很难完成或很容易疲劳,则说明施加的负荷过大,需要适当减量训练。

3.个体化训练

在肌力训练时,应考虑患者性别、年龄、肌群分布等特点,实施因人而异,因病而异,训练方案个体化。例如,训练多组肌群时应先做大肌肉群训练再做小肌肉群训练,因为小肌肉群的训练要比大肌肉群更容易疲劳。

4.避免“主动不足”或“被动不足”

在肌力训练中,对于多关节肌群,应避免出现“主动不足”或“被动不足”的现象。

(1)主动不足:当多关节肌收缩达到一定限度时,对其中一个关节发挥作用后,就不能再产生有效的张力,因此,对另一个(或其余)关节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或主动肌的“主动不足”)。例如,在髋关节保持直立位或后伸位时做屈膝的动作会感到困难,这是股后肌群“主动不足”的现象。又如握拳这一动作,当腕中立位或背伸位时可以很充分,而在屈腕情况下再屈指,则感到力量不足,这是因为屈腕再屈指超过了肌肉的牵拉限度,因此限制了握拳动作,即前臂屈肌群的“主动不足”。

(2)被动不足:当多关节肌被拉长伸展时,在其中一个关节已经被拉长后,另一个(或其余)关节就不能充分被拉长,这种现象叫多关节肌的“被动不足”(或拮抗肌的“被动不足”)。例如,当仰卧位膝关节屈曲时,髋关节屈曲约达120°,而当膝关节伸直时,髋关节屈曲的幅度就小得多,这就是股后肌群的“被动不足”现象。

二、肌力训练方法

增强肌力的方法很多,根据肌肉的收缩方式可以分为等长运动和等张运动;根据是否施加阻力分为非抗阻力运动和抗阻力运动。非抗阻力运动包括主动运动和主动助力运动;抗阻力运动包括等张性(向心性、离心性)、等长性、等速性抗阻力运动。

1.主动助力运动

根据助力来源分为徒手助力和悬吊助力运动。

(1)徒手助力:当肌力为1级或2级时,治疗者帮助患者进行主动锻炼。随着主动运动能力的改善,治疗者逐渐减少帮助。患者也可以利用健侧肢体辅助患侧肢体运动或借助于滑轮悬吊带、滑板、水的浮力等减轻重力来运动。

(2)悬吊助力:当肌力为2~3级时,可以采用范围较大的主动助力运动。助力可以来自通过滑轮的重物或治疗者徒手施加,助力大小根据患者肢体的肌力而定。悬吊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利用绳索、挂钩、滑轮等简单装置,将运动肢体悬吊起来,以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然后在水平面上进行运动锻炼。上下肢均可进行垂直位和水平位悬吊练习,通过肌肉的主动收缩可以维持关节的活动范围,延缓肌肉萎缩,提高肌力。

2.主动运动

当肌力达到2+级、3-级或3级时,可以让患者将需要训练的肢体放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进行主动运动。

3.抗阻力运动

是克服外加阻力的主动训练方法,常用于肌力已达到3级或以上。根据肌肉收缩类型分为抗等张阻力运动(也称为动力性运动)、抗等长阻力运动(也称为静力性运动)、抗渐进阻力训练以及等速运动。

(1)抗等张阻力运动:肌肉在抵抗阻力收缩时,长度缩短(向心性)或被拉长(离心性),关节发生运动。根据肌力的大小,可采取徒手或借助器械施加阻力。抗徒手阻力运动时,治疗者施加阻力的方向与运动肢体成直角,施加阻力的大小、部位与时间应根据肌力大小、运动部位而变化。抗机械阻力运动时阻力可以用砂袋、哑铃、墙壁拉力器或专用的肌力练习器等。重物可以直接固定在关节的远端,或通过滑轮、绳索固定,这种方法一般用于肌力4级或4级以上的肌力训练。根据经验,重量大,重复次数少,有利于发展肌力;重量中等,重复次数多,有利于发展肌肉耐力。

(2)抗等长阻力运动:肌肉收缩时,没有可见的肌肉缩短或关节运动。虽然肌肉没有做功(功=力×距离),但肌肉能产生相当大的张力,由此能增加力量。由于等长运动时无关节活动,力量增加的范围只能在完成收缩的位置上。因此,为了增加关节活动全范围内的肌力,必须把关节置于不同角度的位置上训练,每次抗阻力维持5~10秒为宜。与等张运动相比,等长运动产生的张力比最大等张向心性收缩大,但小于最大等张离心性收缩。

(3)抗渐进阻力训练:也称为渐进抗阻力训练。训练前先测某一肌群对抗最大阻力完成10次动作的重量(只能完成10次,做第11次时已无力完成),这个量称为10RM(re-peated maximum),以该极限量为基准,分3组训练。第1组取10RM的1/2量,重复练习10次;第2组取10RM的3/4量,重复练习10次;第3组取10RM的全量,重复练习10次。也有将上述训练分为4组,分别以10RM的1/4、1/2、3/4和全量,每组重复练习10次。每组训练之间可休息1分钟,每天训练1次。其中前几组可作为最后一组的准备活动。每周重新测定1次10RM量,作为下周训练的基准。

(4)等速运动:由美国学者Hislop和Perrine于1967年首先提出,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其后发展迅速,至今已有多种形式。例如,Cybex、Biodex、Kin-com、Lido等。等速测试系统主要由操作系统和电子计算机处理系统部分组成。操作系统可以提供肢体在预定速度下进行肌肉力量的测试;电子计算机处理系统可以记录不同运动速度下、不同关节活动范围内,某个关节周围拮抗肌群的肌肉峰力矩、爆发力、耐力、功率,达到峰力矩的时间、角度、标准位置和标准时间下的力矩、屈/伸比值、双侧同名肌肉的力量相差值、肌力占体重的百分率等一系列数据,这些数据除了等速肌力测试外,其他测试方法均难以获得。因此,适用于脊柱和四肢肌肉的力量测试和训练,运动系统损伤的辅助诊断和预防,康复训练的疗效评定等。

三、肌力训练注意事项

由于人体各关节的每一运动,都是由几组肌群分工合作,而不是由一块肌肉单独收缩完成,因此,康复治疗中的肌力训练通常是训练肌群。训练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注意心血管反应

等长抗阻力运动,特别是抗较大阻力时,具有明显的升压反应。加之等长运动同时常伴有闭气,容易引起Valsalva效应,对心血管造成额外负荷。因此,有高血压、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者应禁忌在等长抗阻运动时过分用力或闭气。

2.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

增强肌力的效果与选择的训练方法是否恰当直接有关。训练前,应先评估训练部位的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是否受限及其程度,根据肌力等级选择运动方法。

3.阻力施加及调整

阻力通常加在需要增强肌力的肌肉远端附着部位,以较小的力量产生较大的力矩。例如,增加三角肌前部肌纤维的力量时,阻力应加在肱骨远端。但在肌力稍弱时,也可靠近肌肉附着的近端。阻力的方向总是与肌肉收缩使关节发生运动的方向相反。每次施加的阻力应平稳,非跳动性。

4.掌握好运动量

肌力训练的运动量以训练后第二天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宜。根据患者全身状况(素质、体力)与局部状况(关节活动、肌力强弱)选择训练方法与运动量,一般每天训练1~2次,每次20~30分钟。

(咸瑶) aE337sfyDsyqDShyP6QHkWFuDyb0L+dtoDDY2XV8hWZQeffNLLRwApxRPAZ//pz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