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关节松动技术

关节松动技术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的基本技能之一,是用来治疗关节功能障碍如疼痛、活动受限或僵硬的一种非常实用、有效的手法操作技术,是运动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患者痛苦小、容易接受等特点。

一、基本概念

关节松动技术是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属于被动运动范畴,在实施时其操作手法的速度比推拿术要慢,具体应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的不同程度。

1.生理运动

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运动,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生理运动可以由患者主动完成,也可以由治疗者被动完成。

2.附属运动

关节在自身及其周围组织允许范围内完成的运动,是维持关节正常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运动,一般不能主动完成,需要由其他人帮助才能完成。例如,一个人不能主动地使脊柱任何一个关节发生分离,或者相邻椎体发生前后移位、旋转,但他人可以很容易完成上述活动,这些活动就属于关节的附属运动。

3.生理运动与附属运动的关系

当关节因疼痛、僵硬而限制了活动时,其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均受到影响。在生理运动恢复后,如果关节仍有疼痛或僵硬,可能附属运动尚未完全恢复正常。通常,在改善生理运动之前,先改善附属运动;而附属运动的改善,又可以促进生理运动的改善。

4.手法等级

关节松动技术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对操作者施加的手法进行分级。这种分级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不仅可以用于记录治疗结果,比较不同级别手法的疗效,也可以用于临床研究。手法分级中以澳大利亚Maitland的4级分法比较完善,应用较广。

Ⅰ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

Ⅱ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

Ⅲ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Ⅳ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上述4级手法中,Ⅰ级、Ⅱ级用于治疗因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Ⅲ级用于治疗关节疼痛并伴有僵硬;Ⅳ级用于治疗关节因周围组织粘连、挛缩而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手法分级范围随着关节可动范围的大小而变化,当关节活动范围减少时,分级范围相应减小,当治疗后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时,分级范围也相应增大。

二、治疗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治疗作用
1.缓解疼痛

当关节因肿胀或疼痛不能进行全范围活动时,关节松动可以促进关节液的流动,增加关节软骨和软骨盘无血管区的营养,缓解疼痛;同时防止因活动减少引起的关节退变,这些是关节松动的力学作用。关节松动的神经作用表现在松动可以抑制脊髓和脑干致痛物质的释放,提高痛阈。

2.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动物实验及临床均发现,关节不活动可以引起组织纤维增生,关节内粘连,肌腱、韧带和关节囊挛缩。关节松动技术,特别是Ⅲ级、Ⅳ级手法,由于直接牵拉了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因此,可以保持或增加其伸展性,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

3.增加本体反馈

目前认为,关节松动可以提供下列本体感觉信息:关节的静止位置和运动速度及其变化,关节运动的方向,肌肉张力及其变化。

(二)临床应用
1.适应证

关节松动技术主要适用于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及痉挛,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对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关节松动技术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现有的活动范围,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其他不良影响。

2.禁忌证

关节松动技术的禁忌证为关节活动已经过度、外伤或疾病引起的关节肿胀(渗出增加)、关节的炎症、恶性疾病以及未愈合的骨折。

三、操作程序

(一)治疗前准备
1.患者体位

治疗时,患者应处于一种舒适、放松、无疼痛的体位,通常为卧位或坐位,尽量暴露所治疗的关节并使其放松,以达到关节最大范围的被松动。

2.治疗者位置

治疗时,治疗者应靠近所治疗的关节,一手固定关节的一端,一手松动另一端。为叙述方便,本节中凡是靠近患者身体的手称内侧手;远离患者身体的手称外侧手;靠近患者头部一侧的手为上方手;靠近患者足部一侧的手为下方手。其他位置术语与标准解剖位相同,即靠近腹部为前,靠近背部为后,靠近头部为上,靠近足部为下。

3.治疗前评估

手法操作前,对拟治疗的关节先进行评估,分清具体的关节,找出存在的问题(疼痛、僵硬)及其程度。根据问题的主次,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法。当疼痛和僵硬同时存在时,一般先用小级别手法(Ⅰ级、Ⅱ级)缓解疼痛后,再用大级别手法(Ⅲ级、Ⅳ级)改善活动。治疗中要不断询问患者的感觉,根据患者的反馈来调节手法强度。

(二)治疗中手法应用
1.手法操作的运动方向

操作时手法运用的方向可以平行于治疗平面,也可以垂直于治疗平面。治疗平面是指垂直于关节面中点旋转轴线的平面。一般来说,关节分离垂直于治疗平面,关节滑动和长轴牵引平行于治疗平面。

2.手法操作的程度

不论是附属运动还是生理运动,手法操作均应达到关节活动受限处。例如,治疗疼痛时,手法应达到痛点,但不超过痛点;治疗僵硬时,手法应超过僵硬点。操作中,手法要平稳,有节奏。不同的松动速度产生的效应不同,小范围、快速度可抑制疼痛;大范围、慢速度可缓解紧张或挛缩。

3.手法操作的强度

不同部位的关节,手法操作的强度不同。一般来说,活动范围大的关节(如肩关节、髋关节、胸腰椎)手法的强度可以大一些,移动的幅度要大于活动范围小的关节,如手腕部关节和颈椎。

4.治疗时间

治疗时每一种手法可以重复3~4次,每次治疗的总时间为15~20分钟。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可以每天或隔1~2天治疗一次。

(三)治疗反应

一般治疗后即感到舒服,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如有轻微的疼痛多为正常的治疗反应,通常在4~6小时应消失。如第二天仍未消失或较前加重,提示手法强度太大,应调整强度或暂停治疗一天。如果经3~5次的正规治疗,症状仍无缓解或反而加重,应重新评估,调整治疗方案。手法治疗有时也可以引起疼痛,轻微的疼痛为正常的治疗反应;若治疗后24小时疼痛仍不减轻,甚至增加,说明治疗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应降低治疗强度或缩短治疗时间。

四、脊柱关节松动及四肢大关节松动的操作要领

(一)脊柱
1.颈椎

(1)分离牵引:患者去枕仰卧,头部伸出治疗床外。治疗者右手托住患者头后部,左手放在下颌,双手将头部沿长轴向后牵拉,持续数秒后放松还原。如果是上段颈椎病变,可以在颈部中立位牵引,中下段病变,头前屈10°~15°体位牵引。

(2)侧屈摆动:患者体位同上。向右侧屈时,治疗者右手放在枕后及颈部右侧,示指和中指放在拟发生侧屈运动的相邻椎体横突上,左手托住下颌,上身左转,使颈椎向右侧屈。向左侧屈时则相反。

(3)旋转摆动:患者体位同上。向左旋转时,治疗者右手放在枕骨上托住头部,左手放在下颌,双手同时使头部向左转动。向右旋转时则相反。

(4)后伸摆动:患者体位同上。治疗者一侧大腿向前放在患者头后部支撑。双手放在颈部两侧向上提使患者颈椎后伸。

(5)垂直按压棘突:患者去枕俯卧位,双手五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前额,下颌稍内收,以减轻颈椎的生理性屈曲。治疗者双手拇指并排放在同一椎体的棘突上,将棘突向腹侧垂直推动。松动上段颈椎时指背相对,松动下段颈椎时指尖相接触。C 2 棘突在体表比较容易摸到,C 1 和C 3 棘突则不容易摸到。操作时可以C 2 为准,向枕骨方向移动则为C 1 棘突,向胸部方向移动则为C 3 棘突。如果颈部症状单侧分布或以一侧症状为重,操作时一手固定,一手推动棘突;如果症状偏向于头侧或足侧,松动手法可以相应地偏向头侧或足侧。

(6)垂直按压横突:患者体位同上。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同一椎体的一侧横突上,指背相接触,将横突垂直向腹侧推动。如果疼痛明显,外侧手的拇指靠近横突尖,这样,轻微的松动即可产生明显的力学效应;如果关节僵硬明显,外侧手的拇指靠近横突根部。上述手法适用于症状单侧分布的患者,如果症状双侧分布,治疗者可以将双手虎口交叉放在拟松动的脊椎上,拇指分别放在同一脊椎的两侧横突上,四指放在颈部侧方将横突向腹侧推动。双侧松动的手法强度应比单侧松动的手法强度要小,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对关节僵硬者还是以单侧松动手法为好。

(7)垂直松动椎间关节:患者去枕俯卧位,双手拇指交叉放在前额上,治疗者一手拇指放在棘突上,一手拇指放在同一椎体的横突上,然后让患者向患侧转动约30°,治疗者双手拇指同时向中间靠拢向腹侧推动。

2.胸腰椎

(1)垂直按压棘突:患者去枕俯卧位,腹部垫一枕头,上肢放在体侧或垂于治疗床沿两侧,头转向一侧。治疗者下方手掌根部放在胸腰椎上,豌豆骨放在拟松动的棘突上,五指稍屈曲,上方手放在下方手腕背部将棘突垂直向腹侧按压。

(2)垂直按压横突:患者体位同上。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拟松动胸腰椎的一侧横突上,指背相接触或拇指重叠将横突向腹侧推动。

(3)旋转摆动:胸椎旋转时,患者坐在治疗床上,双上肢胸前交叉,双手分别放在对侧肩部。向右旋转时,治疗者左手放在其右肩前面,右手放在左肩后面,双上肢同时用力,使胸椎随上体向右转动;向左旋转时则相反。

腰椎旋转时,患者健侧卧位,下肢屈髋、屈膝。屈髋角度根据松动的腰椎节段而定,节段越偏上,屈髋角度越小,节段越偏下,屈髋角度越大。治疗者双手放在上方髂嵴上将髂骨向前推动。如果关节比较僵硬,治疗者可以一手放在髂嵴上,一手放在上方肩部内侧,双手同时反方向来回用力摆动,这一手法对中段腰椎病变的效果比较好。如果是下段胸腰椎病变,可以让患者将上方下肢垂于治疗床沿一侧,借助下肢的重力来增加摆动幅度。

(二)上肢
1.肩关节

(1)分离牵引:患者仰卧,肩外展约50°内旋。治疗者外侧手托住上臂远端及肘部,内侧手四指放在腋窝下肱骨头内侧,拇指放在腋前,向外侧持续推肱骨,然后放松,重复3~5次。操作中要保持分离牵引力与关节盂的治疗平面相垂直。

(2)前屈向足侧滑动:患者仰卧,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治疗者双手分别从内侧和外侧握住肱骨近端,同时向足的方向牵拉肱骨。

(3)外展向足侧滑动:患者仰卧,上肢外展,屈肘,前臂旋前放在治疗者前臂内侧。治疗者外侧手握住肘关节内侧,稍向外牵引,内侧手虎口放在肱骨近端外侧,四指向下向足的方向推动肱骨。患者也可以取坐位,上肢外展90°,前臂旋前放在治疗者的前臂上。治疗者面向患者站立。外侧手托住肘关节和肱骨远端固定,内侧手放在肱骨近端,手指向内,将肱骨近端向地面方向推动。

当关节疼痛剧烈或明显僵硬,上肢不能前屈或外展,上述两种手法都难以操作时,可让患者仰卧,上肢放于体侧或外展至最大范围,肘关节伸、屈均可。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肩峰下肱骨头上,向足的方向推动肱骨。

(4)前后向滑动:患者仰卧,上肢休息位。治疗者下方手放在肱骨远端内侧,将肱骨托起并固定,上方手放在肱骨头上,将肱骨向后推动。如果关节疼痛明显,也可以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上操作。患者也可以仰卧,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治疗者下方手放在肱骨近端内侧,将肱骨向外作分离牵引,上方手放在肘部,向下推动肱骨。

(5)后前向滑动:患者仰卧,上肢放在体侧,屈肘,前臂放在胸前。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方,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前方,将肱骨头向前推动。患者也可以仰卧,上肢稍外展,屈肘,前臂放在治疗者肘窝处。治疗者站在患肩外侧,内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向足的方向作长轴牵引,外侧手握住肱骨近端,向前推动肱骨。

如果患者不能仰卧,可以取俯卧,患肩放在治疗床边缘,肩前方垫一毛巾,上肢外展,上臂放在治疗者内侧大腿上。治疗者外侧手放在肱骨远端后面固定,内侧手放在肱骨近端后面,向前推动肱骨。

(6)侧方滑动:患者仰卧,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治疗者外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及肘部固定,内侧手握住肱骨近端内侧并向外侧推动肱骨。如果关节僵硬明显,治疗者也可以用双手握住肱骨近端,颈肩部抵住肱骨远端外侧。松动时,双手向外,肩部向内同时推动肱骨。

(7)后前向转动:患者健侧卧位,患侧在上,肩稍内旋,稍屈肘,前臂放在身后。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面,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近端前面,由后向前转动肱骨。

(8)前屈摆动:患者仰卧,上肢前屈至受限处,屈肘90°,治疗者外侧下肢屈髋屈膝放在床上与患侧上臂接触,内侧手握住患者腕部,外侧手握住肘部,在活动受限处摆动。

(9)外展摆动:患者仰卧位,肩外展至活动受限处,屈肘90°,前臂旋前。治疗者内侧手从肩背部后方穿过,固定肩胛骨,手指放在肩上,以防耸肩的代偿作用。外侧手托住肘部,并使肩稍外旋和后伸,将肱骨在外展终点范围内摆动。如果患者肩关节外旋没有困难,前臂能接触床面,治疗者也可以在此位置上将肱骨作外展摆动。

(10)水平内收摆动:患者坐位,肩前屈90°,屈肘,前臂旋前,手搭在对侧肩上。治疗者同侧手托住患侧肘部,对侧手握住患侧手部,将患侧上肢水平内收摆动。

(11)内旋摆动:患者仰卧,肩外展90°,屈肘90°,前臂旋前。治疗者上方手握住肘窝部固定,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肩内旋。患者也可以取坐位,肩外展90°,屈肘90°。治疗者内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固定,外侧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将前臂向下后摆动,使肩内旋。

(12)外旋摆动:患者仰卧,肩外展,屈肘90°。治疗者下方手放在肱骨头前面固定肩部并稍向下加压,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肩外旋。

(13)松动肩胛骨:患者健侧卧位,患侧在上,屈肘,前臂放在上腹部。治疗者上方手放在肩部,下方手从上臂下面穿过,拇指与四指分开,固定肩胛骨下角。双手同时向各个方面活动肩胛骨,使肩胛骨作上抬、下降、前伸(向外)、回缩(向内)运动,也可以把上述运动结合起来,作旋转运动。

2.肘关节

(1)分离牵引:患者仰卧,屈肘90°,前臂旋后位。治疗者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和腕部背面尺侧,上方手放在肘窝,手掌接触前臂近端,掌根靠近尺侧向足侧推动尺骨。

(2)侧方滑动:患者仰卧,肩外展,伸肘,前臂旋后。治疗者上方手放在肱骨远端外侧固定,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尺侧向桡侧推动尺骨。

(3)屈肘摆动:患者仰卧,肩外展,屈肘,前臂旋前。治疗者上方手放在肘窝固定,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稍作长轴牵引后再屈曲肘关节。

(4)伸肘摆动:患者仰卧,肩外展,前臂旋后。治疗者上方手放在肘窝,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尺侧在伸肘活动受限的终点摆动。

(三)下肢
1.髋关节

(1)长轴牵引:患者仰卧,下肢中立位,双手抓住床头,以固定身体。治疗者双手握住大腿远端,将小腿夹在内侧上肢与躯干之间。双手同时用力,身体后倾,将股骨沿长轴向足部牵拉。

(2)分离牵引:患者仰卧,患侧屈髋90°,屈膝并将小腿放在治疗者的肩上,对侧下肢伸直。双手抓住床头,以固定身体。治疗者上身稍向前弯曲,肩部放在患腿的腘窝下,双手五指交叉抱住大腿近端,上身后倾,双手同时用力将股骨向足部方向牵拉。

(3)后前向滑动:患者健侧卧位,患侧下肢屈髋屈膝,两膝之间放一枕头,使上方下肢保持水平。治疗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拇指放在大腿近端后外侧,相当于股骨大转子处,其余四指放在大腿前面用力将股骨向腹侧推动。

(4)屈曲摆动:患者仰卧,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健侧下肢伸直。治疗者上方手放在膝关节上,下方手托往小腿,双手同时将大腿向腹侧摆动。

(5)旋转摆动:患者仰卧,患侧下肢分别屈髋、屈膝90°,健侧下肢伸直。治疗者上方手放在髌骨上,下方手握住足跟。内旋时,上方手向内摆动大腿,下方手向外摆动小腿;外旋时,上方手向外摆动大腿,下方手向内摆动小腿。

(6)内收内旋摆动:患者仰卧,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健侧下肢伸直。治疗者上方手放在患侧髋部,下方手放在患膝外侧将大腿向对侧髋部方向摆动。

(7)外展外旋摆动:患者仰卧,患侧下肢屈髋屈膝,足放在对侧膝关节上,健侧下肢伸直。治疗者上方手放在对侧骨盆上,下方手放在患侧膝关节将膝关节向下摆动。

2.膝关节

(1)长轴牵引:患者坐在治疗床上,患肢屈膝垂于床沿,腘窝下可垫一毛巾卷,身体稍后倾,双手在床上支撑。治疗者双手握住小腿远端,身体下蹲,将小腿向足端牵拉。

(2)前后向滑动:患者仰卧,患侧下肢屈髋屈膝。治疗者上方手放在大腿远端,下方手掌根部放在小腿近端大约胫骨结节处将胫骨向背侧推动。

(3)后前向滑动:患者仰卧,患侧下肢屈髋屈膝,足平放床上,健侧下肢伸直。治疗者坐在治疗床一侧,大腿压住患者足部,双手握住小腿近端,拇指放在髌骨下缘,四指放在腘窝后方将胫骨向前推动。

(4)伸膝摆动:患者仰卧,患侧下肢稍外展,屈膝。治疗者将患侧下肢置于上方上肢与躯干之间,双手握住小腿远端稍将小腿向下牵引后向上摆动。

(5)旋转摆动:患者坐位,小腿垂于治疗床沿。治疗者面向患者坐在一矮凳上,双手握住小腿近端稍向下牵引。内旋时,双手向内转动小腿;外旋时,向外转动小腿。

(卢艳丽) 5IClFmEq8D/eFVgJe4nKJf4jbM2bT60ZxZJg+W/q0lWMqgv1IYV2oFHrcHK7wTK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