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创新思维的训练

一、发散思维训练

(一)发散思维的含义

发散思维又称放射思维、辐射思维、扩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发散思维是从一个问题(信息)出发,突破原有的圈,充分发挥想象力,经不同的途径、方向,以新的视角去探索,重组眼前的和记忆中的信息,产生多种设想、答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思维方式。

(二)发散思维的特点

1.流畅性

流畅性就是观念的自由发挥,指单位时间内产生设想和答案的多少或者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以及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想观念。如砖、绳子、纸等的用途。

流畅性用于衡量思维发散的速度(单位时间的量),可以看成发散思维“量”的指标,是基础。其包括字词的流畅性、图形的流畅性、观念的流畅性、联想的流畅性以及表达的流畅性。其中,字词的流畅性和表达的流畅性显得更为重要。

2.变通性

变通性是指在提出设想或答案方面所表现出的灵活程度,是突破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

变通性是发散思维“质”的指标,表现了发散思维的灵活性,是思维发散的关键。变通性是指知识运用上的灵活性,观察问题的多层次、多视角。

3.独创性

独创性是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作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独创性是发散思维的本质,表现发散思维的新奇成分,是思维发散的目的。

独创性也可称为独特性、求异性,这一点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和标志。没有这个特征的思维活动都不属于创新思维,这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能形成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让思维活动进入创新的高级阶段。

4.多感官性

发散性思维不仅运用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而且也充分利用其他感官接收信息并进行加工。发散思维还与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思维者能够想办法激发兴趣,产生激情,把信息感性化,赋予信息以感情色彩,那么就会提高发散思维的速度与效果。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多感官训练,通过调动身体各个器官,体验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刺激,减缓不正常张力变化,纾解焦虑不安的情绪,全方位地激发兴趣,全身心地为学习服务。

(三)发散思维的作用

发散思维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积极作用。

首先是核心性作用。发散思维在整个创新思维结构中的核心作用十分明显。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发散思维概念就是由他首先提出的)说过:“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标志。”我们可以这样看:想象是人脑创新活动的源泉,联想使源泉汇合,而发散思维就为这个源泉的流淌提供了广阔的通道。发散思维从一个小小的点出发,冲破逻辑思维的惯性,让想象思维的翅膀在广阔的太空自由地飞翔,创造性想象才得以形成。

其次是基础性作用。创新思维的技巧性方法有许多都是与发散思维有密切关系的。著名的奥斯本智力激励法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自由畅想,它要求不受一切限制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实际上就是鼓励参与者进行发散思维。

最后是保障性作用。发散思维的主要功能就是为随后的其他思维提供尽可能多的方案。这些方案不可能每一个都十分正确、有价值,但是一定要在数量上有足够的保证。如果没有发散思维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方案、设想,其他思维就无事可做。可见,发散思维在整个创新思维过程中,实际上是起着后勤保障的重要作用。

(四)发散思维的训练原则

1.考虑所有因素

尽可能周全地从各个方面考察和思考一个问题,这对问题的探索、解决特别有用。

2.预测各种结果

思考问题时,应考虑各种“后果”或最终可能出现的结局。这有利于对事物的发展有较明确的预测,并从中寻求最佳的结局模式。

3.尝试思维跳跃

遇到困难时,可以采用思维跳跃的方法,即不从正面直接入手,而是另辟蹊径,从侧面突破。

4.寻求多种方案

思考问题时,可快速“扫描”并指向事物或问题的各个点、线、面、立体空间,寻找多种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找到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五)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

1.材料发散法

材料发散法即以某个物品尽可能多的“材料”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如回形针的用途:把纸或文件别在一起,做发夹……

2.功能发散法

功能发散法即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

3.结构发散法

结构发散法即以某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

4.形态发散法

形态发散法即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5.组合发散法

组合发散法即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进行组合。

6.方法发散法

方法发散法即以人们解决问题或制造物品的某种方法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方法的各种可能性。如说出用“吹”的方法可能做的事或解决的问题:吹气球、吹蜡烛、吹口哨……

7.因果发散法

因果发散法即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该结果的各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如推测“玻璃杯碎了”的原因:手没抓住,掉地上碎了,被某物碰碎了……

8.假设推测法

假设推测法即假设的问题无论是任意选取的,还是有所限定的,所涉及的都应当是与事实相反的情况,是暂时不可能的或是现实不存在的事物对象和状态。由假设推测法得出的观念大多是不切实际的、荒谬的、不可行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些观念在经过转换后,可以成为合理的、有用的思想。

二、平面思维训练

(一)平面思维的含义

平面思维是线性思维向着纵横两个方向扩张的结果。当思维定向、中心确定以后,就要从几个方面去分析说明这个问题。当这些点并不构成空间,而是处于同一平面不同方位的时候,思维过程就进入了平面思维。平面思维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说明思维的中心,可以相对地达到认识某一方面的全面性。养成这种思维的人,喜欢进行横向的平面比较,横向扩大了视野。平面宽于直线,因而优于一维思维,同时,还能将横向的现实知识与纵向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横向思维概念由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Edward de Bono)于1976年首次提出,它与纵向思维的概念相对应。横向的也有侧面的、从旁的、至侧面的意思,故“横向思维”也可谓“侧向思维”。

爱德华·德·波诺提出了一些促进横向思维的方法:对问题本身产生多种选择方案;打破定式,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假设;对头脑中冒出的新主意不要急着作是非判断;反向思考,用与已建立的模式完全相反的方式思维,以产生新的思想;对他人的建议持开放态度,让一个人头脑中的主意刺激另一个人头脑里的东西,形成交叉刺激;扩大接触面,寻求随机信息刺激,以获得有益的联想和启发等。

纵向思维是指思维从对象的不同层面切入,具有纵向跳跃、突破性、递进性、渐变等特点。具有这种思维的人,对事物的见解往往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对事物动态把握能力较强,具有预见性。

(二)点的思维、线性思维以及平面思维的比较

一般来说,人们捕捉思维对象时,在确定研究方向、选择切入点时,作为表现思维出发点或中心的思维过程,就是点的思维。点的思维也叫零维思维,它既无长度又无宽度。养成零维思维的人,容易将思维固定于某个观点或某个对象上,不会由此及彼,不会将该点与其他相关的点联系起来,具有凝固、僵化的特点,因而往往一叶障目,在思想上表现出难以想象的主观性与片面性。

线性思维是点的思维的延伸或扩展。它有长度但无宽度,具有单一性和定向性的特征。线性思维也叫一维思维,表现为单纯的纵向的思维方式。具有这种思维的人喜欢进行历史模拟、单向性的回忆,注意传统的延续性和经验的有效性。而对外来的东西往往进行本能的抵制,对周围各种有益的意见常常采取排斥的态度。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这种思维的人讲话、行文常常引经据典,套话连篇,唯恐别人说自己不正统,而又特别喜欢谈及别人不正统;从事学术研究,他们则习惯于整理、考据、疏证,解释圣人、伟人们的学说,只能沿着某个固定的方向或向前引申,或向后回溯。因此,习惯于线性思维的人,虽然思维也有运动,但运动极其有限,缺乏应有的多向思考的灵活性。

线性思维可以分为正向线性思维和逆向线性思维。正向线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从某一个点开始,沿着正向向前以线性拓展,经过一个点或几个点,最终得到正确的思维结果,在答题中,也就是最终得到正确的答案。逆向线性思维的特点是通过正向思维难以得到正确的结果,既然正向走不通,就向相反的方向思考,经过一个或几个点,最终得到正确的思维结果,在答题中,也就是最终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三)平面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平面思维是人的各种思维线条在平面上聚散交错,也就是哲学意义上的普遍联系,这种思维更具有跳跃性和广阔性,联系和想象是它的本质。我们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就属于平面思维的范畴。例如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做成一幅“画”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会选择纸和墨。但曾经就有一个画家用他母亲的头发做成了他母亲的头像。由此可见,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线条型的单向思维能回答的。如果把“画”字放在一个平面上,同所有可以想象到的名词联系起来,我们就会发现头发、石头、蝴蝶翅膀、金属、麦草、树叶、棉花……都可以用来做成精美的画。这种灵感不正是用平面思维来联系和想象的一种必然结果吗?

联系和想象是平面思维的核心,其特点通常表现为事项之间的跳跃性连接。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它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常常得到联想的支持,否则思维的流程就会被堵塞。

(四)平面思维的经典案例

请同学们准备好纸和笔,要求:必须独立完成。

第一步:在白纸上画出如图2-1所示的图形。

图2-1

第二步:在大正方形中再画一个如图2-2中间所示的图形。

图2-2

第三步:将按第二步画成的图形和坐标轴围成的面积涂上阴影(图2-3)。

图2-3

第四步:

①将第一象限中非阴影部分的面积用一条直线分为两个部分,要求被分割出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形状相同。

②将第二象限中非阴影部分的面积用两条直线分为三个部分,要求被分割出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形状相同。

③将第三象限中非阴影部分的面积分为四个部分,要求被分割出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形状相同。

④将第四象限中非阴影部分的面积分为七个部分,要求被分割出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形状相同。

答案如图2-4所示。

图2-4

三、立体思维训练

(一)立体思维的含义

立体思维也称多元思维、全方位思维、整体思维、空间思维或多维型思维,是指跳出点、线、面的限制,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要“立起来思考”。这种思维方法强调占领整个立体思维空间,并有纵向垂直、横向水平以及交叉等全方位的思考。

(二)立体思维的三个维度

立体思维的时空观很强。所谓的时间或空间只是人们在对存在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创建的概念,大自然本身并不存在时间或空间,或者说空间本身什么都不是。一切与时间或空间有关的概念只表示人们在了解或认识事物时所形成的各种意识的形态。

人类社会需要时间和空间,于是人们把自然事物形态的变化特点认知为时间的作用,把自然事物的变化现象认知为空间的存在。例如,从人类生活的地球表面到大气层之间,或从大气层到外太空之间,甚至是由外太空到整个太阳系甚至银河系,这些人类认知中的空间,实质上都只是自然变化的一种现象。这些认知表现了人们对宇宙天体的一个认知程度,并不是所谓空间。

空间和时间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秩序。空间用以描述物体的位形;时间用以描述事件的先后顺序。空间和时间的物理性质主要通过它们与物体运动的各种联系来表现。在狭义相对论中,不同惯性系的空间和时间之间遵从洛伦兹变换。根据这种变换,同时性不再是绝对的,相对于某一参照系为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相对于另一参照系可能并不是同时发生的。在狭义相对论中,长度和时间间隔也变成相对量,运动的尺子相对于静止的尺子变短了,运动的时钟相对于静止的时钟变慢了。

1.有一定的空间

人们根据自然事物呈现的形态特征所建立的一个概念就是空间。世间万物都在一定的空间存在着。立体思维就充分考虑了事物存在的空间,就能跳出事物本身,用更高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2.有一定的时间

世间万物也是在一定的时间中存在着的,从时间的角度去思考,往往可以使我们做今昔对比,从而展望未来,具有超前意识。

3.万物联系的网络

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构成一定的联系。我们在事物千丝万缕联系的网络中去思考问题,就容易找出事物的本质,从而拓宽创新之路。

(三)立体思维的特征

1.层次性

层次性是指系统在结构或功能方面的等级秩序。层次具有多样性,可按物质的质量、能量、运动状态、空间尺度、时间顺序、组织化程度等多种标准划分。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既有共同的规律又各有特殊的规律。要想对认识对象形成整体性的立体反映,首先要把握或分析认识对象的层次,包括认识对象的运动、变化或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认识对象的组成结构,具有什么样的层次等。

2.多维性

一般一维到三维是人类可见的效果,到四维以后就不可见了,立体思维的多维性就是指立体思维的三维性。点运动成线,线运动成面,面运动成体。立体思维就是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地去探究认识对象。

3.联系性

联系性是指立体思维中各种因素、关系、方面的制约性、过渡性和渗透性。

4.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立体思维过程中有关联的所有个体,根据预先编排好的某种规则工作,能完成个体不能单独完成的工作。

5.整体性

这是立体地描述、反映思维对象最后完成形态的要求,是立体地认识事物的必然结果。

6.动态性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立体思维也不能局限于某一时间和空间,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四)立体思维的三规律与三方法

1.立体思维的三规律

1)诸多因素综合律

诸多因素综合律是指思维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中,在把点、线、面的思维上升为立体思维的过程中,必须动用多种观察工具、多种思维形式,把思维对象的各个方面、各种因素综合为一个整体,方能形成整体的思维。

2)纵横因素交织律

纵横因素交织律是指在纵的分析与横的分析的基础上,使两者交织成一个有机整体。纵的分析是对认识对象进行历史的分析,横的分析是分析思维对象运动全过程中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的各个方面,分析各个矛盾方面在各个发展阶段(层次)的各种特征、关系、联系。

3)各层次、因素、方面贯通律

各层次、因素、方面贯通律是指在立体思维的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展开,必须按照思维自身和事物自身的层次、环节、阶段或结构,使其内容有条不紊地安排或组织起来,充分体现出立体思维的有序性。这是思维对象和思维自身具有的结构层次和发展层次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2.立体思维的三方法

1)整体性思考方法

整体性思考方法是指以诸多因素综合律为依据的思维方法。在立体思维的过程中,其根本宗旨和最后归宿,就是要全面把握、反映思维对象的整体,运用整体性思考方法,就可以把看起来零碎的、没有联系的东西组成互相联系的整体。

2)系统性的方法

系统性的方法是指以各层次、因素、方面贯通律为依据的思维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层次或顺序,或从小系统到大系统逐级进行,或从大系统到小系统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可能出现错误。

3)结构分析方法

结构分析方法是指以纵横因素交织律为依据的思维方法。立体思维必须了解整体或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分别处于什么位置,起着何种作用,应当如何组合、排列等。这样,立体思维既可把握事物的整体,又可把握构成这个整体的内在机制,了解这个整体结构的性质。

四、逻辑思维训练

(一)逻辑思维的含义

逻辑思维又称为理论思维、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它是作为对认识者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逻辑思维是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是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是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在逻辑思维中,我们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而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逻辑思维要遵循逻辑规律,这主要是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违背这些规律,就会导致认识上的混乱和错误,继而在思维上发生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形而上学等逻辑错误。

(二)逻辑思维的特点

1.规范性

规范性是指凡是有人群的地方,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一定的规矩和标准。在管理学上,规范性是指一个企业从筹建、运行到分立、撤并,从运行中的物资供应、生产制造到产品销售,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每个流程、每个岗位都有一定的规矩和标准。规范性强调的是规矩和标准,逻辑思维恰是遵循规矩和标准的过程。不论是概念的起点,还是判断的发展,以及最后的推理,都是有科学方法可依、层层递进的思维过程。逻辑思维是关注目标,沿着思维发展的脉络,推演出应采取的措施或行为。

2.严密性

严密性是指事物之间结合得紧密,没有空隙,或者是考虑很周到,没有疏漏。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是指在逻辑推理过程中,由于建立在概念和判断的基础上,推演出的最终结论是紧密的,是不会出现逻辑上的错误的。

3.确定性

确定是动词,通常有以下几种词义:固定、明确肯定、坚定、必然、确实无疑、表示坚决等。那么确定性则是相对于不确定性而言的,是指事先就能准确地知道某个事件或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事件或决策的可能结果只有一种,不会产生其他结果。

逻辑思维推导出的结论就是确定的,不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形。

4.可重复性

逻辑思维的可重复性是指同一个人在同样的假设或已知条件下,运用同样的逻辑思维过程,最终推导出的结论是相同的。

(三)逻辑思维的作用

1.一般作用

逻辑思维的一般作用表现在:首先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其次是可以使我们通过揭露逻辑错误来发现和纠正谬误;再次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学习知识;最后是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思想。

2.积极作用

逻辑思维在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发现问题、直接创新、筛选设想、评价成果、推广应用、总结提高。

(四)逻辑思维的形式

1.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也称为普通逻辑,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逻辑,是指抛开具体的思维内容,仅从形式结构上研究概念、判断、推理及其联系的逻辑体系。

2.数理逻辑

数理逻辑是在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逻辑分支学科。数理逻辑在深度和广度上推进了传统逻辑,使它更加精确和严密。数理逻辑使用了数学的语言和符号,揭示了事物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不仅深化了传统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而且对计算机科学、控制技术、信息科学、生物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辩证逻辑

辩证逻辑就是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的逻辑体系。列宁曾说:“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

(五)逻辑思维的方法与训练

1.演绎推理法

演绎推理就是由一般性前提到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按照一定的目标,运用演绎推理的思维方法获得新颖性结论的过程。

例如,一切化学元素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化学反应。惰性气体是化学元素,所以,惰性气体在一定条件下确实能够发生化学反应。这里运用的就是演绎推理法。

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式。三段论式就是从两个判断中得出第三个判断的一种推理方法。上面的例子就包含了三个判断。第一个判断是“一切化学元素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化学反应”,提供了一般的原理原则,叫作三段论式的大前提。第二个判断是“惰性气体是化学元素”,指出了一种特殊情况,叫作小前提。根据这两个判断,说明一般原则和特殊情况间的联系,进而得出第三个判断:“惰性气体在一定条件下确实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结论。

只要作为前提的判断是正确的,中间的推理形式是合乎逻辑规则的,那么必然能够推出“隐藏”在前提中的知识。这种知识,尽管没有超出前提的范围,但毕竟从后台走到了前台,对于我们来说,往往也是新的。由于我们常常是为了某种实际需要才做这种推理,其结论很可能具有应用价值。这样演绎推理的结论就可能既具有新颖性又具有实用性。

2.归纳推理法

归纳推理法有时也称“归纳法”,与“演绎推理”相对。传统逻辑是从个别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的结论一般超出了前提陈述的范围,当其前提真时,结论并不必然真。故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又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

1)完全归纳推理

根据某类中每一事物都有(或没有)某一属性,推出该类全体都有(或没有)该属性的归纳推理,就是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所断定的并未超出其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其结论是确实可靠的。但它只在被概括的对象为数不多的情况下才能应用。

2)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列举某类事物中一部分对象的情况,根据没有遇到矛盾的情况,便作出关于这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在它的结论的基础上,可以继续研究,如果证明是正确的,就得到了新的知识。即使证明是错误的,也能从另一方面给予我们新的知识。

3)科学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是列举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情况,并分析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以此结果为根据,总结出这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

3.实验法

实验是为了某一目的,人为地安排现象发生的过程,据之研究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实验的特点是必须能重复,能够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地做同一个实验,并产生相同的结果,这是一个实验成功的标志,不能重复的实验就不是成功的实验,其结果就没有可信度,就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这是符合逻辑思维原理的。

实验法研究有诸多优点,比如:能够纯化研究对象;能够人为地再现自然现象;可以改变现象的自然状态;可以加速或延缓对象的变化速度;可以节约费用,减少损失。

4.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简称比较法,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相同点和差异来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在比较研究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逻辑思维中的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以,比较研究是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创新的一种方法。比较可以是空间上的横向比较,也可以是时间上的纵向比较,还可以是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

运用比较研究可以鉴定真伪、区分优劣,可以明察秋毫、解决难题,可以确定未知、发现新知,可以取长补短、综合改进,可以追踪索骥,建立序列。

5.证伪法

根据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上,不能对同一对象作出不同的断定。用一个公式来表示:A不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上是B又不是B。

根据形式逻辑中的排中律,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上,对同一事物是两个相互矛盾的论断必须作出明确的选择,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用一个公式来表示:A或者是B,或者不是B,二者必择其一,不可能有第三种选择。

根据以上两个规律,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可以在证明一个结论是错误的同时,证明另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这种用来取得正确答案的方法就是反证法或证伪法。在许多情况下,证伪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疑难问题,取得创新结果。

(六)逻辑思维的经典案例

1897年,孙中山侨居日本时,与日本著名政治家犬养毅相识。有一天,犬养毅问孙中山:“我真的敬佩您的机智——不过,我想问问您,孙先生,您最喜欢的是什么?”

“革命,把清政府推翻。”

“您最喜欢革命,这是谁都知道的,但除此之外,您最喜欢什么?”

这样的提问显然有斗智意味。

孙中山停了片刻,用英语回答:“woman (女人)。”

犬养毅忍不住哈哈大笑,他嚷道:“这是很老实的话,我认为您会说最喜欢书,结果您却把女人排在书的前面,这是很有意思的,您这样忍耐着对女人的爱而拼命看书,实在了不起。”

孙中山说:“不是这样的!我想,千百年来,女人总是男人的附属品或玩物,充其量做个贤内助,然而我认为,她应该和母亲是同义语,当妈妈把她身上最有营养的乳汁喂给孩子的时候,当妻子把她真诚的爱献给丈夫的时候,她们的牺牲是那样的无私和高尚,这难道不值得爱吗?可惜,我们好些人都不珍惜这种爱,践踏这种爱。”

犬养毅听后,自知误解了孙中山的意思,更加佩服孙中山的敏锐机智。

请问孙中山怎样洞察出对方的用意,又是怎样阐明自己所说的概念内涵的?

(资料来源:作文整理网,2012年9月12日,有删改)

分析: 孙中山在与犬养毅的对话中,觉察到犬养毅对自己所使用的“woman”这个概念的含义有误解。英文的“woman”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可指女人、女性、妻子、情人、女仆等。孙中山严肃地指出,他是将“woman”这个概念作为“母亲”的同义词使用的,这就明确了其内涵,消除了对方有意或无意的误解。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明确概念的内涵,是成功的言语交际的第一要义。

被西方誉为“逻辑之父”的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语言表达中明确概念含义的问题。他在《论辩篇》中指出:“对于一个歧义的名词或歧义的表述,一个人答辩应当像下面的这种样子,说‘在一种含义上它是这样,而在另一种含义上它不是这样’。”他还说:“因为问题的意义模糊,你随便答复,就会引起困难。假如你事先未发觉问题的双关性,按你所了解的答复了,而提问的对方把问题看成和你理解的不同,你就应该指出:‘那不是我承认时所理解的意思,我是这样理解的。’”

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见解对人们的思维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要求,那就是要明确所使用的每一个概念,特别是在使用有歧义的词语时,绝不能含糊其词,必须明确指出它表达的是什么概念,以消除任何误解或曲解。概念是构成思维的基本要素,概念要明确,可以说是逻辑上的一条最根本的原则,也是保证交际成功的必要前提和先决条件。否则,一切思想交流、言语交际都将无法进行。

五、逆向思维训练

(一)逆向思维的含义

逆向思维也称为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二)逆向思维的特点

1.普遍性

逆向思维在各个领域、各种活动中都适用,由于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适用的,而对立统一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有一种对立统一的形式,相应地就有一种逆向思维的角度,所以,逆向思维也有无限多种形式。比如:性质上对立两极的转换——软与硬、高与低等;结构、位置上的互换、颠倒——上与下、左与右等;过程上的逆转——气态变液态或液态变气态、电转化为磁或磁转化为电等。无论哪种方式,只要从一个方面想到与之对立的另一个方面,都是逆向思维。

2.批判性

逆向是与正向相较而言的,正向是指常规的、常识的、公认的或习惯的想法与做法。逆向思维则恰恰相反,是对传统、惯例、常识的反叛,是对常规的挑战。它能够克服思维定式,破除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的认识模式。

3.新颖性

循规蹈矩的思维和按传统方式解决问题虽然简单,但容易使思路僵化、刻板,摆脱不掉习惯的束缚,得到的往往是一些司空见惯的答案。其实,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面的属性。由于受过去的经验影响,人们容易看到熟悉的一面,而对不熟悉的一面却视而不见。逆向思维能克服这一障碍,从而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或看法。

(三)逆向思维的原则

1.敢想敢说、勇于创新的原则

学会逆向思维,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大胆设想。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

2.严谨、积极、有益的原则

逆向思维要经得起推敲,避免表面化、浅层次地思考问题。

3.遵循规律、避免极端的原则

逆向求异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只有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螳臂当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

4.尊重科学、不伤感情的原则

“逆向”虽具有普遍性,但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逆向”都是不可取的。

(四)逆向思维的训练方法

1.反转型逆向思维法

这种方法是指从已知事物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产生发明构思的途径。“事物的相反方向”常常是指从事物的功能、结构和因果关系三个方面做反向思维。

2.转换型逆向思维法

转换型逆向思维法是指在研究一问题时,由于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受阻,而转换成另一种手段,或转换思考角度,以使问题顺利解决的思维方法。如历史上被传为佳话的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儿童的故事,实质上就是一个用转换型逆向思维法的例子。由于司马光不能通过爬进缸中救人的手段解决问题,因而他就转换为另一手段——砸缸救人,进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3.缺点逆用思维法

缺点逆用思维法是指利用事物的缺点,将缺点变为可利用的东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并不以克服事物的缺点为目的,相反,它是将缺点化弊为利,找到解决方法。例如,金属会被腐蚀是一件坏事,但人们利用金属腐蚀原理进行金属粉末的生产,或进行电镀等其他用途,无疑是缺点逆用思维法的一种应用。

(五)逆向思维的经典案例

某时装店的经理不小心将一条高档呢裙烧了一个洞,导致裙子的价格一落千丈。如果用织补法补救,也只是蒙混过关,欺骗顾客。这位经理突发奇想,干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精心修饰,将其命名为“凤尾裙”。一下子,“凤尾裙”销路顿开,该时装店也因此出名了。逆向思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无跟袜的诞生与“凤尾裙”的出现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袜跟容易破损,一破损就毁了一双袜子,商家运用逆向思维,试制成功无跟袜,创造了良好的商机。

(资料来源:佚名。由司马光砸缸想到的——逆向思维[J].初中生世界,2014年第1期,有删改)

传统的破冰船,都是依靠自身的重量来压碎冰块的,因此它的头部都采用高硬度材料制成,而且设计得十分笨重,转向非常不便,所以这种破冰船非常害怕侧向漂来的流冰。苏联科学家运用逆向思维,变向下压冰为向上推冰,即让破冰船潜入水下,依靠浮力从冰下向上破冰。新的破冰船设计得非常灵巧,不仅节约了许多原材料,而且不需要很大的动力,自身的安全性也大为提高。遇到较坚厚的冰层,破冰船就像海豚那样上下起伏前进,破冰效果非常好。这种破冰船被誉为“本世纪最有前途的破冰船”。 1+oGy0S0E5KUkYDby4JiZSxaL7x7D525UliRBpMIU9ZvReYhvI2gSGRYjE8ZTpM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