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适者生存
——适应概述

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以及心理方式等改变,每一名大学新生都会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积极适应新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一)适应的概念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合的现象。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个体的每一个心理反应,不管是指向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适应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它可以概括为同化和顺应相辅相成的结果,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顺应指改变主体行为以适应客观变化,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这种平衡就是适应的状态,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

具体来说,从心理学研究上看,适应具有以下三层内涵:

(1)生理适应,即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指在有机体的机能和感知觉的水平上,个体对声、光、味等刺激物的适应。在此层次上,适应至少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长期性适应过程,指个体或群体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在生理机能或心理结构上产生改变,以适合于自身生存的环境的历程;二是即时性适应过程,指有机体感官随着刺激在时间上的延续,感受性水平发生变化的现象,如感觉适应、个体学习等。

(2)心理上的适应,通常指个体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是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两者都是对环境做出反应和对自身进行调节的过程。因此,心理适应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

(3)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这是社会适应层次上的概念。

(二)适应的特点

适应具有以下特点:

(1)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适应现象伴随环境的变化而产生、而变化,没有环境的变化就无所谓适应或不适应。

(2)适应的目的是达到或恢复主客体之间的平衡,因此,适应就是主体不断建立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

(3)适应是在主体自我意识作用下的自我调节过程,其中同化和顺应是主要的自我调节方式。

(三)适应的心理过程

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适应,可以看到适应包括以下四步:第一步,一种需要(或动机)的存在;第二步,阻止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阻挠的存在;第三步,个人提供的克服这些阻挠的各种各样的行为反应方式;第四步,有一种反应导致了减轻紧张,即解决问题。

1.需要的存在

人在世界上生存,有着各种各样的需要。人的各种需要如果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平衡,反之则感到紧张、失望、恐惧、不安,产生情绪波动。适应过程首先是一种需要的存在,为了需要的满足而去适应。

2.阻挠

阻挠是指个体在利用其现有的习惯机制满足需要(动机)时所遇到的阻力。如果人们对某种环境已经建立了可以适应的机制,这就是习惯性机制;但是,当环境发生变化,这一套习惯性机制达不到解决问题的需要时,就发生了阻挠。面对阻挠,人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与焦虑。

阻挠满足人们需要的情况大致有三种:一是环境的阻挠,比如到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学习内容、人际关系处理都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还用以前的生活方式就很难适应了;二是个人的缺失,即个人在生理上、智力上、能力上的某些缺失;三是相互冲突的需要,比如新入学的大学生,一方面需要马上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学习,另一方面又非常想念父母,这两种需要相互冲突,使其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他们需要寻找一种新的适应机制来适应大学的新生活。

3.反应

当人们面临一种新的情境,用以往习惯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失败时,就会主动寻找一种新的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就是反应。人适应环境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不断变更自己的反应,直到取得成功。当人们尚未找到一种成功解决问题的反应方式时,常常在情绪上表现出紧张、焦虑、沮丧。因此,人们在面对不适应时,一方面要积极尝试,寻找成功解决问题的反应方式;另一方面要保持一种积极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消极的心态不利于思考和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4.解决问题

适应是指个体显示出适合客观条件或需要的心理状态。一般只要个体减轻或消除了紧张心理,就被视为达到了适应的标准,也就是问题得到了解决。例如,新生入校后不久就找到了正确的反应方式,刚入校时的心理压力减轻了,并且对新环境、新要求逐渐熟悉,与学校生活节奏保持一致,就达到了基本适应状态;进而完全消除了紧张心理,与学校生活节奏保持了和谐统一,甚至游刃有余,就达到了完全适应状态心理适应性是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是心理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与周围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以一定的行为积极地反作用于周围环境而获得平衡的心理能力。具有较高心理适应性的人对环境变化持有积极灵活的态度,能够主动调整自己的身心,在现实生活环境中保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它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个体“适应—发展—创造”行为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中必要的心理因素之一。

心理学家认为适应性品质要包括身心适应、学习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和挫折耐受力五种成分。身心适应性指身体对环境、行为方式和心境的改变产生神经、心血管、消化等系统的保护性反应能力,而身体某一系统的适应又改变心境。学习适应性指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环境、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对自己的学习准备、学习方式和复习方式等做出调整,包括学习的准备计划、改进学习方法、归因倾向和积极努力的学习态度等。情绪适应性指情绪稳定而成熟,充满安全的情绪体验。人际适应性指与人和谐相处、积极合作的情况。挫折耐受力指学生面对挫折而采取的防御和自我调节方式。

延伸阅读

孔子游吕梁山

孔子到吕梁山游览,那里瀑布几十丈高,水花溅出数里,鼋鱼、扬子鳄、鱼类和甲鱼都不能游,却看见一个男人在那里游。孔子认为他是有痛苦想投水而死,便让学生沿着水流去救他,他却在游了几百步之后出来了,披散着头发,唱着歌,在河堤上漫步。

孔子赶上前去问他:“刚才我看到你在那里游,以为你是有痛苦要去寻死,便让我的学生沿着水流救你。你却游在水面,我还以为你是鬼怪呢,请问你到那种深水里去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吗?”男人说:“没有,我没有什么方法。我起步于原来本质,成长于习性,成功于命运。水回旋,我跟着回旋进入水中;水涌出,我跟着涌出于水面。顺从于水的活动,不自作主张。这就是我能游水的缘故。”

孔子说:“什么叫做起步于原来本质,成长于习性,成功于命运?”男人回答:“我出生于陆地,安于陆地,这便是原来本质;从小到大都与水为伴,便安于水,这就是习性;不知道为什么却自然能够这样,这就是命运。”

适者生存,这是人类一切问题的答案。试图让整个世界适应自己,这便是麻烦所在。试图让一切适应自己,这是很幼稚的举动,而且是一种不明智的愚行。

那位智者让自己适应水流,而不是让水流适应自己。就这样,智者成功了。这不是一种方法,也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智慧。

课堂活动

自测:你的适应能力如何?

请认真阅读以下问题,选出与你实际情况相符的选项。

评分规则:

凡是奇数题,选“是”得-2分,选“无法肯定”得0分,选“不是”得2分。

凡是偶数题,选“是”得2分,选“无法肯定”得0分,选“不是”得-2分。

☆将各题的总分相加,即为总分。

35~40分:心理适应能力强。能很快地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与人交往很轻松、大方。给人印象好,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应对自如、左右逢源。

29~34分:心理适应能力良好。

17~28分:心理适应能力一般。当进入一个新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基本上能适应。

6~16分:心理适应能力较差。依赖于较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一旦遇到困难则易怨天尤人,甚至消沉。

5分以下:心理适应能力差。在各种新的环境中,即使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的努力,也不一定能适应,常常感到困惑,因与周围事物格格不入而十分苦恼。在与他人交往中,总是显得很拘谨、羞怯、手足无措。 QLv5hcQBzd1tJd5vQgQ2mYy48nM1rQOPZS0B0T0voqrZevLXoopQQOA1UT6hw46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