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类行为百科全书》指出:“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活动,应该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内容。”对于大学生而言,如何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也应当从这三个方面去考虑问题,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才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生活方式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即习惯化了的生活活动的形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卫生习惯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引发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大学生生活虽然是集体式生活,但是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上处于相对自由的状态,缺少家庭和教师监督后的学生开始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很多学生在这一阶段,对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习惯缺乏自控能力,或者由于情绪无法排解而采取一些不好的发泄方式,导致抽烟、酗酒、通宵上网游戏等一系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些同学的生活常态,这样的生活方式日积月累必定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问题的出现。“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利于提高人的身体健康水平,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给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基础。
要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讲究心理卫生。心理卫生指的是人们应如何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发生心理失调与精神疾患的原则、方法和措施。
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方面要注意用脑卫生,讲究科学用脑。具体来说,就是要劳逸结合,有张有弛,避免大脑的过度疲劳以致功能衰弱,特别是应有充足的睡眠,以便使疲劳一天的大脑能够得到及时而有效的修复。另一方面要做到出现不适,切莫讳疾忌医。很多同学对于心理失调或精神疾患的认识和态度存在许多误区。对一些很常见或难以避免的心理失调与精神疾患表现得难以接受,讳莫如深。对于自身的类似情形常常是讳疾忌医,对于别人的类似情形则避而远之或者有些歧视态度。这对于预防和消除心理失调与精神疾患,维护心理健康都是很不利的,也违反心理卫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讲究心理卫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及时在心理失调之初寻求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以尽快消除可能发生的心理失调或精神疾患。
人的情绪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积极的良性情绪,如高兴、愉快、喜悦等,它能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增添新的活力,发挥机体的潜能,改善人的生理和心理功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二是消极的负性情绪,如愤怒、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的作用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利于个体为适应恶劣的环境刺激而斗争;另一方面负性情绪往往以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持久的心境出现,使人的头脑失去冷静,可能导致意识模糊或精神颓丧、意气低沉,使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思维判断的能力被歪曲,意志行为反应受到扰乱等,从而影响人的整体心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使心理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因此,要维护心理健康,大学生要学会情绪活动的自我调控。
人总是按照自己既有的人格来观察外界事物,思考问题,产生相应的态度和情绪体验,同时对外界环境刺激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并做出一定的行为反应。能采取恰当的态度,体验正常的情感情绪,做出正确合理的行为反应,即具备了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学生们正确地评价客观事物,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更有助于大学生有效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所以,培养和完善健全的人格,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人类是一种群体动物,过的是群体生活,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通过群体的社会生活和交往活动,一个人就可以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或其他社会群体进行交往和联系,特别是和志趣相投的伙伴、朋友、同学和同事在一起,更能推心置腹地进行思想沟通与情感交流,从中得到启发、疏导和帮助。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人际交往得以不断地扩大,不仅可以使人心胸开朗、增进理解、交流经验、开阔视野,还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更重要的是,这可以使人感受到与社会集体融为一体、不可分离以及充足的社会安全感、责任感、信任感和激励感,从而大大增强个人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社会活动是人们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个离群索居、孤芳自赏、生活在社会群体之外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心理健康的。
以上多方面途径构成了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只有生物、心理、社会适应三者协调发展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我们期待大学生们通过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认识自己,认识生活;提高自己,提高生活;完善自己,升华生活。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自己设定三个在大学阶段主要的成长目标,并完成下表。
设定成长目标
1.将自我关爱排上你的日程。
2.定期评估自己。
3.换个方式打发时间。
4.做深呼吸。
5.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
6.放松你的身体。
7.抓住通勤、无聊和失眠的时刻。
8.让生活更丰富多彩一些。
9.学会寻求帮助。
10.发挥你的想象力。
11.寻求专业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