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波兰的对外战争

乌克兰问题和波俄战争(1654—1667)

17世纪,乌克兰哥萨克问题成为波兰国内的严重政治问题,并且发展为大规模的波俄战争。

从15世纪末起,在第聂伯河下游草原,开始形成以捕鱼、狩猎、畜牧和农业为生的自由流民,号称哥萨克。他们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兰的逃亡农民和城市贫民。16世纪末,他们在著名险滩扎波罗热的托马科夫卡岛上安营扎寨,建立了哥萨克中心营地——谢契。为了防御土耳其和克里木鞑靼人的侵犯,他们建立了军事政治组织——团队,民主选举统领和其他军事首领。由于他们骁勇善战,波兰国王巴托雷把他们登记入册(先为500人,后扩大到1 000人),委以戍边的任务,发给固定的薪饷。波兰议会给上层哥萨克授予贵族称号。随着逃亡农奴人数的增加,哥萨克队伍激增。哥萨克要求增加在册人员的数目,而波兰政府不但不予增加,而且由于财政匮乏,发不出在册哥萨克的薪饷,并且不断限制哥萨克的自由。1591年,爆发了由贵族哥萨克克日什托夫·科辛斯基领导的第一次哥萨克起义。此后,在1594年、1630年和1637年,又相继爆发了哥萨克起义。波兰政府对起义进行了血腥镇压。

1648年是贵族波兰历史上灾难性的一年。这一年5月初,爆发了波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哥萨克起义。领导起义的是哥萨克文书博格丹·赫麦尔尼茨基。他和波兰大贵族亚历山大·科涅茨波尔斯基的役吏达尼尔·恰普林斯基有个人恩怨。他在家乡契季林的庄园被霸占,年轻的妻子被抢走,幼儿被击毙。在他向政府申诉无效后聚众起义。哥萨克起义很快演变为有农民、市民和贵族参加的乌克兰民族大起义。起义军在黄水河畔和科尔松(5月16日和26日)连连获胜。5月20日,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病故。国内出现了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以亚·科涅茨波尔斯基为代表的东部大贵族主张采取坚决的镇压措施。以宰相耶日·奥索林斯基为代表的贵族则主张用妥协让步的方法解决乌克兰问题。9月23日,波军又在庇瓦夫策战败。刚即位的国王杨二世·卡齐米日(1648—1668)采纳奥索林斯基的意见,同赫麦尔尼茨基在兹博罗夫达成了妥协(1649年8月),允许在基辅省、契尔尼哥夫省、勃拉茨拉夫省建立乌克兰统领国,由赫麦尔尼茨基任统领,在册哥萨克增加到4万名。兹博罗夫条约满足了哥萨克上层的要求,使贵族得以返回家园,而农民则继续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1651年6月,在波兰南部波德哈莱爆发了亚历山大·科斯特卡—纳皮尔斯基领导的农民起义。接着,在大波兰也爆发了农民起义。赫麦尔尼茨基联合鞑靼军队,再度进攻波兰军队。6月底,波兰军队和哥萨克军队在贝雷斯泰奇科发生激战。5万多人的波兰军队彻底粉碎了哥萨克和鞑靼10万人的军队进攻,迫使赫麦尔尼茨基在白教堂签订新的条约(9月28日)。乌克兰统领国缩小到基辅一个省,在册哥萨克减少到2万名。赫麦尔尼茨基走投无路,决定投靠俄国。

沙皇俄国对波兰怀有敌意,在1632年发动了斯摩棱斯克战争。这次战争以俄国的失败告终。根据1634年签订的波拉诺夫和约,波兰仍占领着斯摩棱斯克、契尔尼哥夫、塞维尔斯克。俄国在等待时机,准备再战。

哥萨克起义爆发之初,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鉴于国内不断发生农民起义和市民起义,对乌克兰问题采取静观态度,不敢贸然发动对波战争。1654年1月,沙皇鉴于国内起义已经平息,又见波兰和乌克兰两败俱伤,决定插手乌克兰问题。1月8日,一个庞大的俄国使团来到彼列雅斯拉夫,同哥萨克代表签订了协定,乌克兰成为俄国的藩属,并向沙皇效忠。在波兰农民党“解放”被波兰贵族统治的同族同教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兄弟的幌子下,俄军入侵立陶宛和乌克兰,开始了长达13年的波俄战争。

1655年,当俄军长驱直入立陶宛,进逼维尔诺,赫麦尔尼茨基的军队占领卢布林继续向西推进时,查理十世统率的瑞典军队从东西两侧进攻立陶宛和波兰。瑞军的行动阻止了俄军和哥萨克军的前进。俄国为了对付主要敌人瑞典,在1656年11月3日同波兰签订了停战协定。1657年8月6日,赫麦尔尼茨基病逝。1658年9月,新统领杨·威霍夫斯基不愿俄国吞并乌克兰,废弃了彼列雅斯拉夫协定,同波兰订立新约,决定以“罗斯公国”的名义加入波兰—立陶宛国家。这个计划因哥萨克上层意见分歧而未能实现。博格丹的儿子尤里·赫麦尔尼茨基从1659年起接任统领,恢复了彼列雅斯拉夫协定。1660年在结束了同瑞典的战争以后,波俄战争重新爆发。

在新的波俄战争中,波军得到鞑靼军队的帮助。1660年11月3日,在楚德诺夫战役中,波兰鞑靼联军获得全胜,迫使俄军投降。尤里·赫麦尔尼茨基被迫承认杨·卡齐米日的宗主权。1560—1561年,波兰军队在立陶宛战场也取得了胜利。由于双方均已疲惫,从1664年起开始了和平谈判。1667年1月31日,波俄两国代表在安德鲁绍夫签订了为期13年半的停战协定。俄国收回斯摩棱斯克、契尔尼哥夫和塞维尔斯克,乌克兰一分为二,第聂伯河左岸和基辅(开始规定2年,实际上永远归俄国)以及扎波罗热归俄国,第聂伯河右岸归波兰。1688年,两国签订了“永久和约”,确认1667年的停战协定条款。

安德鲁绍夫停战协定反映了波俄力量的消长。俄国的力量开始占上风,但是两国基本上还保持着均势。18世纪初,俄国完全占压倒性优势,波兰开始处于从属地位。

波瑞战争(1655—1660)

在三十年战争中,瑞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野心勃勃,他不只要统治波罗的海,而且要打败哈布斯堡帝国,消除来自南部的威胁。波兰同瑞典的战争是三十年战争的组成部分。

1621年8月,古斯塔夫·阿道夫统率陆海军进攻立沃尼亚,包围里加。这时候,波兰南部受到土耳其攻击,无力驰援里加守军。9月28日,波兰守军弹尽粮绝,被迫投降。里加落入瑞军手中。经过2年休战,瑞军于1625年恢复军事行动,相继占领了除格但斯克、哥尼斯堡、利耶帕亚、普洛次克以外的普鲁士、立沃尼亚和德维纳河以北的立沃尼亚。经过法国等国的斡旋,瑞典和波兰在1629年签订了停战协定。古斯塔夫·阿道夫挥师南下,进入德国作战,1634年11月6日在萨克森境内的吕岑战役中阵亡。1635年,瑞典和波兰签订了新的停战协定。

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瑞典封建主继续为实现波罗的海统治权而斗争。1655年,正当立陶宛和乌克兰分别为俄军和哥萨克军队占领,波兰共和国到了生死存亡关头的时候,瑞典国王查理十世统率的4万瑞军从立沃尼亚和波莫瑞进攻波兰,开始了波兰历史学家称为第二次北方战争的波瑞战争(1655—1660)。

瑞军的入侵没有遭到波军的严重抵抗。一部分波兰贵族妄想借助瑞典的帮助来收复立陶宛和乌克兰。立陶宛大贵族甚至主张立陶宛同瑞典合并。大波兰贵族民团在1655年7月25日战败投降。波兹南和首都华沙相继陷落。只有在克拉科夫遇到顽强抵抗。10月19日,克拉科夫沦陷。波兰国王杨二世·卡齐米日逃往西里西亚。侵略军的烧杀抢劫,激起了广大人民的爱国主义抗战热潮。全国上下同仇敌忾,波兰形势大变。

广大农民、市民和贵族自发地组织游击队,到处袭击侵略军。1655年11月,波兰军民在琴斯托霍瓦天主教圣地明山保卫战争中获得了胜利。国王在奥波莱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战,赶走侵略者。1656年初,国王回到波兰。他在利沃夫任命抗战中建立奇功的斯蒂凡·恰尔涅茨基为副统领,全权指挥抗战,进一步动员全国人民抗战,许诺免除农民的封建义务。恰尔涅茨基把正规战和游击战结合起来,不断战胜敌人,解放了祖国大片土地。1656年6月30日,光复了首都华沙。查理十世勾结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许诺把大波兰送给勃兰登堡。经过3天激战,首都被瑞典勃兰登堡联军攻陷。

查理十世知道不能征服波兰,于是提出了瓜分波兰的计划。1656年12月6日,瑞典、勃兰登堡等国在特兰西瓦尼亚的拉德诺特签订了瓜分波兰的条约。王国普鲁士(东波莫瑞)、库雅维、马佐夫舍北部、日姆兹和立沃尼亚归瑞典。勃兰登堡将获得大波兰,普鲁士公国成为独立国家。乌克兰由赫麦尔尼茨基统治。波兰的东南部归特兰西瓦尼亚大公拉科奇。立陶宛大贵族鲍古斯瓦夫·拉齐维尔将得到诺沃格罗德省。由于俄国、德意志、丹麦、荷兰的反对,该条约未能实现。这时候,俄国、丹麦和荷兰都已加入了同瑞典的战争。

1657年初,特兰西瓦尼亚军队侵入波兰,大肆破坏掠夺。波兰军队在奥地利军队的帮助下,把拉科奇赶出国门。在奥地利外交的干预下,勃兰登堡停止了同瑞典的合作。1657年9月,波兰同勃兰登堡订立了韦拉瓦—比得哥煦条约,普鲁士公国摆脱了同波兰的臣属关系,成为独立国家。

1658年,勃兰登堡站在波兰和奥地利一边同瑞典作战。1660年初瑞典寡不敌众,在法国的斡旋下,开始同波兰在格但斯克附近的奥利瓦进行和平谈判。5月3日,波瑞两国签订了和约。和约恢复了原先两国的边界,波兰仍据有库尔兰和立沃尼亚的东南部,瑞典承担义务保证波罗的海的贸易自由,波兰则保证王国普鲁士新教徒的宗教自由。波瑞战争结束了半个世纪的波瑞冲突。波兰丧失了大部分立沃尼亚和对普鲁士的宗主权,领土受到严重破坏,人口大减。这次战争以“洪水”载入波兰史册。

波土战争(1672—1699)

17世纪初,波土关系日益紧张,导致波土战争的原因有三个:第一,克里木鞑靼人和扎波罗热哥萨克对对方边境城镇的袭击愈演愈烈,在1613—1620年间达到顶点,造成了双方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第二,波兰大贵族对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的干涉,引起了土耳其苏丹的不满,为了巩固奥斯曼帝国在摩尔多瓦的统治,必须排除波兰的干涉;第三,波兰在三十年战争中站在哈布斯堡帝国一边,促成了波土战争的爆发。

1620年10月,波军在策佐拉(摩尔多瓦境内)战役中战败,统领斯塔尼斯瓦夫·茹凯夫斯基阵亡。1621年10月,波军在霍奇姆获胜,双方签订了和约。

1669年,米哈乌·科雷布特·维希尼奥维茨基当选为波兰国王(1669—1673)。他娶哈布斯堡王朝的公主为妻,进一步靠拢奥地利。1672年10月,土耳其利用右岸乌克兰混乱,乘机入侵波兰。波兰南部要塞卡敏涅茨—波多利亚被土军攻陷。土军继续向波兰南部推进。根据10月18日在布恰奇订立的和约,波兰承认土耳其在乌克兰占领的土地。1673年,波兰议会决定增加赋税,把军队扩大到5万人。同年11月11日,波军在杨·索别斯基的统率下在霍奇姆战役中取得辉煌胜利。不久,国王米哈乌病逝。杨·索别斯基当选为国王,称杨三世(1674—1696)。1676年,杨三世在德涅斯特河畔的茹拉夫诺又战胜土军。他鉴于波兰财政困难,同土耳其签订了停战协定。由于大贵族不愿放弃乌克兰的失地,战端重起。

1682年,匈牙利爆发了特克利领导的反哈布斯堡起义,土耳其苏丹派10万大军来援,维也纳告急。1683年4月1日,波兰和奥地利订立了防御同盟,组成了一支7万人的联军(其中波军2.5万人),由杨三世指挥。9月12日,两军在维也纳近郊进行决战。联军大捷,土军死1万余人,维也纳之围遂解。

1684年3月5日,波兰同奥地利、威尼斯、罗马教廷缔结了反土耳其的“神圣同盟”。战争又延长了15年。1686年,波兰又同俄国结成反土同盟,俄国加入了军事行动。1699年1月26日,在英国和荷兰的斡旋下,交战双方在卡尔洛瓦茨签订了和约。波兰收复了卡敏涅茨—波多利亚和基辅省、勃拉茨拉夫省等全部失地。经过长期战争,土耳其元气大伤,失去了北上扩张的能力。波兰在对土战争中做出了重大牺牲,保卫了中欧各国的安全,鼓舞了巴尔干各族人民摆脱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

波兰和第三次北方战争(1700—1721)

1697年,萨克森选帝侯韦丁家族的奥古斯特当选为波兰国王,称奥古斯特二世(1697—1733),在波兰历史上开始了为期67年的萨克森时期。

奥古斯特二世力图巩固韦丁家族在波兰的统治,并以此来扩大在德国的影响。他希望通过从瑞典手中夺回立沃尼亚失地的办法来加强波兰和萨克森的联合。这时,丹麦国王(与奥古斯特二世有姻亲关系)同瑞典在霍尔施坦归属问题上发生争端并且感受到瑞典包围的威胁,急于建立一个反瑞典的同盟。丹麦国王的要求正好符合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欲求打开波罗的海出海口而同瑞典开战的愿望。1698年初,萨克森、丹麦和俄国就建立反瑞典的北方同盟进行了谈判。1699年,北方同盟正式成立。

1700年初,丹麦军队进攻霍尔施坦,萨克森军队进攻里加;8月,俄军包围纳尔瓦。长达21年的第三次北方战争爆发。丹麦进攻失败,在荷兰和英国的压力下,被迫同瑞典议和。年仅18岁的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率军队击溃了萨克森军队和彼得一世指挥的俄军,长驱直入波兰境内,占领了华沙、波兹南和克拉科夫等主要城市。

奥古斯特二世发动这场战争不符合波兰国家的利益,遭到许多贵族的反对。东部大贵族在签订了卡尔洛瓦茨和约后,认为俄国是波兰的主要敌人,而西部贵族则日益感到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威胁。1704年7月12日,在查理十二世的指挥下,一部分贵族在华沙结成同盟,废黜了奥古斯特二世,选举波兹南督军斯塔尼斯瓦夫·列什琴斯基为国王。受到俄国支持的忠于奥古斯特二世的贵族则在桑多梅日结成同盟。不久,奥古斯特二世离开波兰回到萨克森。在瑞军主力进入波兰国土的时候,彼得一世改组了军队,占领了立沃尼亚许多重要港口。1703年,在涅瓦河三角洲开始建造新都,名叫圣彼得堡。1704年8月30日,彼得一世和波兰贵族代表在纳尔瓦签订条约。波兰正式加入战争,俄军可以进入波兰作战。彼得一世许诺波兰在战后将获得里夫兰。波兰贵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阵营,外战和内战交织在一起,中央政权瘫痪,无政府状态发展到顶点。

正当波兰处于战争和混乱状态的时候,迅速强大的勃兰登堡—普鲁士向波兰提出了领土要求。1701年,勃兰登堡选帝侯、普鲁士大公腓特烈利用奥地利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战争(1702—1713)无暇干涉之机,在哥尼斯堡加冕为普鲁士国王,称腓特烈一世。普鲁士国王垂涎东波莫瑞和库尔兰,从1709年起不断向俄国沙皇和瑞典国王提出瓜分波兰的建议。

1707年夏,查理十二世统率4万大军从萨克森经波兰向俄国进发。1708年6月,查理十二世的军队突破俄国西部边界进入乌克兰,试图同反叛俄国的左岸乌克兰的统领伊凡·马泽帕会师。1709年6月,彼得一世率俄军同查理十二世的军队在波尔塔瓦进行决战。查理大败,同马泽帕率残部逃入土耳其境内。波尔塔瓦战役是欧洲国际关系史的转折点。瑞典从此从欧洲列强的名单中消失,俄国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波兰则成为俄国的附庸。

波尔塔瓦战役后,奥古斯特二世重新登上波兰王位。列什琴斯基逃往什切青。1713年,普鲁士乘机占领什切青。1729年,在什切青市长奥古斯特·安纳尔特—策尔布斯特的家里,降生了一名女婴,名叫索菲娅,这就是后来的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

奥古斯特二世力图巩固王权,企图建立君主专制制度,遭到3个邻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和贵族的反对。1713年,他把萨克森军队开入波兰,企图强行建立萨克森专制制度,引起了波兰贵族的反抗。1715年,内战爆发。在彼得一世的干预下,结束了国内战争。1716年11月,奥古斯特二世和波兰贵族在华沙召开的会议上签订了条约,重申萨克森和波兰的关系只是王朝联合,限制了萨克森大臣的权力。奥古斯特二世加强王权的努力彻底失败。彼得一世是华沙条约的仲裁人和保证人。从这时起,俄国以“保护人”的身份不断干涉波兰内政。为了保持波兰腐朽的政治制度,俄国勾结普鲁士于1720年在波茨坦签订协定,共同保证波兰的政治制度不变。1726年,奥地利也加入这个协定。

1721年,俄国和瑞典在芬兰的尼什塔特签订了和约。波兰代表被拒绝参加和会。俄国背信弃义,独占了全部胜利果实,拒不把里夫兰交给波兰。这次战争使经过几十年恢复的波兰经济又遭到严重破坏。波兰已经积弱不堪,成为强大邻国任意摆布和宰割的对象。波兰的灭亡已经为期不远了。 8GE6aHfA/2T9pyspLjdFubhPLj6tsoNludZW5guNlkdXTP128ffM/j40u7VjnGu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