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市县作为我国有较大决策权力的行政区域,在区域内庞杂的行业和人员并存的现实情况下,完成产业结构的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是非常迫切的需要。各个岗位的官员都有KPI考核需求,什么职位的官员决定了需要做多大事情并且承担多大的责任。

市县招商引资已经成为考核所有行政官员的加分项,还有不同程度的招商引资奖励。在中央八项规定的约束下,很多官员已经意识到要通过本地的吸引力和自身的人脉资源招商引资,而不是通过权力寻租来套利,削弱公众对政府决策的信任。多思多想多做会成为引导市县官员真正能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举措,并非所谓的“躺平”“不作为”,尸位素餐害人害己,社会主义社会不需要有类似的蠹虫式官员。

笔者曾在央企、地方国企、超大型股权基金、民营大型上市公司工作,在工作期间接触过大批的准独角兽、独角兽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以及大批通过资本手段收购上市公司的资本精英,也与投资圈子里面的各类合伙人、董事、总经理经常交流学习,发现真正能够落地的项目除了在“北上广深”之外,市县里还有很多深藏不露的隐形独角兽企业。很多企业虽然贵为当地的产业龙头,但是由于行业的原因并不想上市,有的实际控制人的理由是不想上市后稀释股权被资本和中小股东“绑架”;有的老板是想闷声发财,不愿意接受监管机构的限制和约束,不想把企业的一切公开在市场面前;有的企业确实经营现金流旺盛,不需要股权和债权融资,小日子过得非常滋润。

这里讲的市县投资并非一定要通过股权的形式来让地方国资完成财务收益考核,更多的是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论证,通过政府订单、政策、资金、税收优惠、人才奖励、产业引导等各种方式来投资产业,一拖二,二拖三,传帮带形成产业集群,带动人才和企业集中过来,变成足以辐射周边的产业体系。这样不只是为了让产业成为城市的名片,更多的是为了产生“税源”,让暂时被土地财政瓶颈困住的财政收入“缓一口气”,在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基础上,扶植当地企业成长,吸引外地企业落户。

中国体制内可谓人才济济,说找不到头绪是假的。市县官员们投资赚钱不一定在行,但是判断市县对招引企业的投入产出比是非常精明的,“好钢要花在刀刃上”,短中长期效益如何对得起市县对某个或者数个企业的投资,显得尤为重要。

行文仓促,论述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有些观点也恐失之偏颇,恭请大家批评指正。

于智超
2024年1月于北京 3tfWuWPwTwZdbN7N2e1hv+O+3O56+RfPp5UTSohLsM/HqgNemqf8pAPpYmB3gna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