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交了订金之后的日子

生活,就像一个猜不透的谜,变化莫测。

2016年元月7日,我们新来的几家交了订金之后,一个个就像铁了心似的在做入住前的准备。

但生活是无情的,并非我想象那么简单。传统的观念,对人们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我不曾想到,在我交了订金之后的那半年时间里,生活中发生的那一次次意外,不仅使我经历了一次次思想的煎熬,而且面临了一次又一次无形的考验,最终为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又不得不痛下决心,做出了我有生以来的最大一次的艰难抉择——卖房养老。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我跨出的这人生非同寻常的一步,仍值得细细回味和思考;回望身后留下的那一串串脚印,更使我深深感到:这一步的迈出,又是多么不易!

饭桌上的风波: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

这风波是在猝不及防中发生的。

那是2016年四五月间。我夫人的一个弟弟退休了,为纪念这一日子,他特地在大酒店摆了两桌酒席,盛情邀请我俩出席。

退休,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它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夕阳生活。宴席上,徐家兄弟姐妹好不亲热,谈笑风生。特别是讲起那儿时的趣事,更是笑得直不起腰来。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一个个都老了,退休了,但这晚年的人生该如何度过?这自然又成了这饭桌上逃不过的话题。

去前,我生怕节外生枝,就曾关照夫人,我们到颐和苑养老的事,暂时不要同他们讲。因为我知道,我们的这一举动,非同寻常。迈出这人生一步,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行动上,它都远远超越了一般人的思维模式。

人的观念,一时是很难改变的。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以“孝”为大,倡导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一家几代人,同住一寓,老人在温馨的家中,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这延续几千年的养老模式,它深深地扎根于我们中华民族儒家文化的土壤之中,有着广泛的思想基础。

但事与愿违。我尽管事先同夫人打过招呼,而她不知怎的,在饭桌上还是说漏了嘴,把我们即将去颐和苑养老的事,无意中给捅了出来。顷刻间,我还未回过神来,就引来了一片强烈的反对声:

——“怎么,姑父,你们要到金山养老院去养老?那里地处‘石化’,空气质量不要太差噢!比起你们西郊宾馆旁的四层楼公寓差远了!”

——“什么?二姐,养老院费用这么大,先要付145万,然后每个月每人还要付服务费1500元,那我看还不如请个保姆呢!”

——“姑妈,你们要当心,现在社会上骗老人的钱,花样不要太多噢!外地不少地方都打着养老的旗号,高息揽储,许多老人一生积蓄往往换来一纸兑不了现的合同。这惨痛的教训,千万要小心呀!”

……

这真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我和夫人面对着这一连串的反对声,一时真有口难辩,怎么也招架不住。

不过,这一声声质疑和不解,有的是出于主观想象;有的是因为情况不明,还停留在过去的成见上;更多的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和夫人在进行了一番必要的解说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就是邀请他们择日亲自到金山颐和苑去走一走,看一看,一起来为我们把关:究竟是居家养老好,还是机构养老更有保障。

几个月以后,一个晴朗的上午,他们应邀来到了颐和苑。眼前,颐和苑里那一幢幢法式的建筑,那周边迷人的景观,还有那小管家一个个鲜花般的笑脸,使他们脑中固有的传统居家养老的观念,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这哪里是养老院?!他们从心底里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我夫人的兄弟姐妹应邀来到颐和苑

我趁此告诉他们,这二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家庭结构也渐趋小型化,如今三口之家比比皆是,“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传统的居家养老再也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了。特别是,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期,因此养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单靠传统的居家养老,已越来越不适应不同家庭、不同阶层人员的实际需要。

在参观中,我进一步向他们介绍周保云理事长创建颐和苑的初衷。他是一位很有爱心的创业者,经过多年的拼搏,在经济上获得了一定的实力之后,运用自己的智慧,在我国养老行业中开创了“幸福养老”和“以人为本”新型养老的模式,并选择了与全球老人幸福感指数最高的丹麦,以及有着半个多世纪养老管理经验的丹麦执事家园进行合作,还由该机构派出亨利总经理和乌拉副总经理,对颐和苑进行日常全面管理。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支高素质、高度人性化的最先进最优秀的管理服务团队,为我们提供最佳服务,所以才使得入住这里的每一位长者,都能获得高品位的幸福感,每天都过得特别充实、开心、快乐。

在实地参观中,每到一处,他们都深感这里的一切,确实出乎他们的意料,这和他们脑中原有的公办敬老院大不一样。这里,无论是从它的设施,还是环境来看,完全可以与国内顶级疗养院或高端的避暑山庄相媲美。

现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面对着绿草如茵的大草坪,遥望远方,他们深感这里的空气格外新鲜,根本没有想象中的“污染源”。更让他们惊喜的是,一走进我在这里的新家,推开窗户,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满眼是一大片果园,还有那绿色的环形塑胶健身步道,一个个都不由得赞叹:这里真美,真好,真是个养老的好去处。

他们一行来到会所——综合楼,这里的琴棋书画,令他们流连忘返。电影院、卡拉OK、桌球房不时留住他们的脚步。他们看到,这里一室一世界,许多老人在兴趣盎然地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

我的新家令夫人的兄弟姐妹惊喜

特别是当他们听了市场部专员的详细介绍,这里的机构养老是作为一项公益性、非营利性项目来做的,完全不同于商业性的以营利为目的养老机构,感到我们的选择是对的。因为它所收取的费用,比同档次的养老机构低。这里的机构营运费用,除了依靠入住者所交的费用,还可以争取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部分补贴。对经营者来说,只要做到不亏本就行了。这一公益性的非营利的做法,很快打消了他们原先认为的我们可能“受骗上当”的错误看法。

时间是短暂的。但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看得出,他们的内心深处在发生变化。他们一个个都在用手机不时地记录着眼前看到的一切,那令他们震撼的“景”和令他们感动的“人”。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一早,我和老伴就收到了他们连夜做出来的“美篇”。他们是在用“心”把自己的感受,化成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与“群”里的亲朋好友一起分享。

我也没有想到,饭桌上的“风波”,就这样很快地平息了。

是一起“走人”,还是坚持“留下”

入住颐和苑的各项准备工作,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当时,我们交了订金的五家,为能早点入住,又曾几次相约来到颐和苑,看房、选房、定房,畅谈今后那令人神往的“桃花源”式的幸福养老生活。

人老了,都希望有朋友相伴。现在有这样的机遇,我们五家无不为此而感到欣慰。有时候静下来想想也很高兴,你瞧,五家中有四家是大学同学,还有一家是亲戚关系。而且,我们在退休前,大多又是从事新闻出版和影视工作的,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声,如今走到一起,共度晚年,那是一件多么美满的事!

可就在我们一切准备得差不多时,天有不测风云,我们抱团养老的美梦一下子给无情地打碎了。

2016年2月14日,我老同学史老师的姐姐——中国影视界很有才华、很有成就的女编导史蜀君,突因心功能衰竭而逝世。

听到这一噩耗,我们一个个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太突然了。几月前,她还和我们一起看房、选房,还和我们一起座谈讨论,甚至同周理事长商量着今后要为颐和苑“幸福养老”生活拍个大型纪录片。我在和她交谈中,见她的言谈举止,是那么高雅,那么有风度;她对生活又是那么充满着爱,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想不到这么快就走了,年仅77岁!我们一个个都深感悲痛,并为之惋惜。她的妹妹、妹夫和家人更是痛不欲生。

史蜀君,称得上我国20世纪80年代杰出的女编导。从1983年到1995年这短短的十多年中,她先后导演的电影有《女大学生宿舍》《庭院深深》《小娇妻》等七部作品;电视剧有《月朦胧鸟朦胧》《夏日的期待》《女大学生之死》等十部作品。其中,执导的《女大学生宿舍》获1983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文汇报》新时期十年最佳处女作导演奖、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处女作最佳导演奖。为了纪念她,上海电影制片厂在这年的春节期间,特地为她在上海影城举办了电影作品回顾展。我们都怀着沉痛的心情,细细地观赏着这位艺术大师生前的作品,为她在电影艺术上的贡献感到骄傲!更为中国影视界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女编导而痛心!

一个这样有成就的人,顷刻间,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走了。我们怎能不为之痛心!

“抱团”养老,也就此化为泡影。

接下来怎么办?史蜀君的先生原来还想按既定方针办,仍选择在颐和苑养老,并特地去调换了房子,但最终也许因为不想再回忆起这段往事而放弃了;她的妹妹和妹夫,我想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而告别了颐和苑;而比我还小得多的另一位老同学,也许受此影响和出于家庭实际状况,考虑再三,最终还是选择居家养老的方案。

至此,原先的五家,仅剩我和老陈两家了。是一起“走人”,还是坚持“留下”?这成了摆在我面前一时难以解开的难题。

我由此思想上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

怎么办?我又一次把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作了比较,并权衡两者的得失。论眼下的身体状况、住房条件,还有就医问题,我比来比去,天平似乎在向居家养老倾斜;但反过来,我转而一想:人世间,事物是复杂的,没有绝对的“孰是孰非”。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年过七十的老人来说,身体的好与坏,往往是“此一时,彼一时”。今天还好好的,说不定明天就给你“颜色”看。我想来想去,思虑再三,为能保障有一个好的养老环境,今后能过着有尊严的养老生活,觉得还是应从长远计,一切以身体为重,先选择一个条件好的机构养老。若今后情况有变,再走一步,看一步,那也不迟。

养老,也是一门学问,也要善于“经营”。事实证明,我当时的选择,现在看来还是正确的。

是举债养老,还是卖房养老

好事多磨,此话又一次得到了验证。

你看,先是饭桌上的风波,接着是无形的考验,现在又遇到了缺钱的尴尬:我算来算去,要把去颐和苑养老的款项交齐,就是把所有的存款都取出来,不管它是定期的还是活期的,加起来还缺三四十万!

这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怎么办?

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借。可借,谈何容易!这又不是一万两万,这个月借了,下个月,我就能还上。如今是三四十万,谁手头有这么一大笔“活”钱?即使有,人家想借你,一问,你是举债养老,也会感到有点不可思议。我也不好意思开这个口。

举债不行,唯一的办法,就是卖房养老。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

卖房,我早在一年多前就尝试过。可那次挂牌,历经半年,很少有人问津。虽最后有位买家看上了,即刻就可以签约。但当时附近正好有一新楼盘上市,而令我不解的是,在同一地区,二手房与刚开盘的新房,每平方米的价格要相差三四万元。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我住宅的环境、楼宇的品位,比这新开盘的公寓房还要好,不仅与西郊宾馆隔路相望,而且又是低密度,楼高仅四层。我住在底楼,还外带一个30平方米的小花园。如此的反差,我无法接受。于是,我狠下决心:不卖了。

这次,机遇来了。

2016年2月19日,春节一过,我就让中介挂牌出售。不知怎的,这次看房的人络绎不绝,空前的多。第一天挂牌,上门看房的人就有6户,忙得我应接不暇。截至3月10日成交,短短18天,前后就有26批看房者。

相中的人不少。有一对年轻夫妇,对我这套房子可谓“一见钟情”,生怕被人“抢”走。

有一天,这家女主人一早就来敲我们家的门。她怀抱一只老母鸡,手提一篮鸡蛋,往我们家门口一放,没讲两句话,转头就走了。当时,我老伴不在家,我还以为这是托她从乡下买来的。因为这对年轻夫妇,家住在宝山的美兰湖,那里走出去就是乡间。我们曾听她说过,他们家吃的鸡蛋都是农民家鸡生的,正宗的草鸡蛋。可老伴回来后,我一问,她根本没有托过。

第二天,我们通过中介一了解,方才明白,原来她和先生这些日子来,早就在附近跑了不少小区,先后看过很多房子,我们这一套他们最为满意。不但环境好,房子很新,好像刚装修过似的,而那院子——小花园,她们一大家,从老到小,一个个都满意极了。特别是这年轻的主妇,对我们这套房子,好像更是非此莫属。因为她单位就是我们马路对面的同仁医院。原来上班,从家里到这里单程就要两个多小时。如果买下这套房子,步行上班,五六分钟就够了。

见她这般钟情,又是如此地有诚意,我特意主动地将总价降了两万元。送上一只鸡,降了两万元,这对年轻夫妇喜不胜收。

而我,卖房养老也获得圆满成功。

好事多磨。从2016年元月7日,我们一行初访颐和苑,到2016年6月6日,我正式入住颐和苑,在这近半年的时间里,生活中的一次次“意外”——“饭桌上的风波”“无形的考验”和“缺钱的尴尬”,经过这一次次“磨合”,如今终于“磨”出了我颐和苑养老——夕阳别样红。

人啊,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抉择中奋力前行的! FHNVWjNgVjFzI0FNM8ZyZ8kxwkLHAbOceS3R9Wdvjlf9iGp9ra602+ZqijYlbbY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